<p>撰稿: 雨花石</p><p>资料提供:老龄童</p><p>整理:雨花石</p><p>背景歌曲:雨花石</p><p>阅读顺序:文上图下</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家不在孟津河,也不对孟津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农村,一个有着能代表她历史印记的名字——头站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追根溯源,我的曾祖辈,也许更早,是从云南过来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祖父去世早,我没印象。祖母生前一直在我们家生活。从我有记忆就知道父亲是村里的干部,至于干什么工作,我也不清楚。后来渐渐长大,明白的就渐渐多了。母亲是嫁到我们这个村子的。我有兄弟姐妹七人,一个姐姐三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父亲母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和他们的儿女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是从旧社会走来的,没有上过学,虽读过夜校,也就相当于小学二年级的文化。但是,他却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才干! 一直是我们崇拜、敬仰、热爱、引以为傲的老爸!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任村干部一共多少年,我说不清;什么时候是村长什么时候任书记,我也说不清;任职的几十年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我还说不清;几十年里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我都说不清。但是我能够说清楚的,就是父亲带领村民把一个土地资源最差的穷村子,建设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让村民自豪,让邻村人羡慕,村民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1975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真切地站在田间地头,我也真切地懂得了,为什么这里的黄沙地就能长出绿油油的庄稼。靠天吃饭是老祖宗也无奈的事。但是父亲不信邪,他带领村民改良土壤,科学种田,严格管理,植树造林,挡沙保土……那些年头站的防风林带遍布村边东西南北,不论你到哪一片地去干活,都有供你休息、乘凉的绿荫林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还记得那时候各村都要向国家交公粮的,头站人就是依靠这里的黄沙地,哪年不是率先完成任务?哪年不是再多交公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地就是那么多,人口却在不断的多。面对这些,父亲高屋建瓴,拓宽思路,拓展多种经营,弥补土地的不足。那个时候还是集体所有制,一个村子为一个大队,下面分设几个小队。父亲专门成立一个生产队,当时称为“企业队”,集中从事副业生产。首先在村东外建了一个果园,然后又先后成立了砖厂、养猪场、制酒场、奶牛饲养基地。有幸的是,这些我都赶上了,砖厂,酒厂都有我洒过的汗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头站的村民是勤劳的,也是幸运的。头站人走到哪里,头都抬的高高的,头站头站,就是要站在前头! 我记得那时候城乡差距大,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起了个“雅号”叫“屯老二”。一些想跳出农院的姑娘们都想进城,但也真是难。有的挤不进城,要嫁也要嫁到富裕村子,于是,头站的小伙有了福气,外村漂亮的姑娘一个接一个地嫁进来。外村的小伙子可没这待遇了,想娶这里的姑娘倒插门入赘头站可以,但落户不可以。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有一次,一村民(据说还沾亲带故)为了给女婿落户口给我家送鱼被拒收的场面。想想父亲时代的村干部真的是两袖清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是一位远见卓识的领导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头站是零赌博村。各种赌博玩法,大小赌博场所都别想在头站村落脚! 村容村貌都是一流的,当时头站干净是出了名的。全村各街各巷看不见垃圾粪便,代替的是绿树鲜花。村民家家干净整洁,因为都想挂上写有“卫生光荣” 的牌子。村民吃过晚饭就走出家门,有的要到队部去开会学习,或出板报(我也出过的 );有的到学校操场打球观球;有的三五成群聚到一起唠唠孩子,说说家事,嬉笑打闹一会儿……都在享受着当下的幸福!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国家号召取消集体所有制,分田到户,当时全村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奶牛,为后来的个体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我还记得父亲在职时,在村里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好多适龄老人都享受过这样的红利! 父亲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源,是村子和村民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离开了我们。😥 他把一生的汗水都洒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把一生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他热爱的村民了。(其实我父亲是有机会进城里工作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当听到一些父亲同时代的老人家,提到我父亲时的赞不绝口,我们做儿女的倍增一份骄傲和自豪! 为父亲,为我们是他的儿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时的姐姐,年轻的父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我和父亲在上海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天安门前留个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7年春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那时候有些消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母亲高挑个,有点欧式的大眼睛。五官精致,很漂亮! 从我有记忆起,就是妈妈扎着围裙,忙里忙外的样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早的时候,我们家人口多,曾经四代同堂。父亲忙于村里的事无暇顾及家,所以一家人的生活琐事都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从前的生活条件很差,我们家也欠三角债。家中日常生活都要靠母亲操劳,精打细算,勉强维持。那时的农村生活很苦的,因为没有工资,就指望年终卖个猪啊什么的进点钱。母亲每年都要养两头猪和一些鸡,再加上一大家子的吃穿用,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干在前,吃在后,把好的东西永远都是留给我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候的我不操心家里的事,就知道傻玩,没有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了。后来姐姐哥哥都到城里去上学,我成了家里的大孩子,帮着母亲干家务责无旁贷了。这时候我对母亲的付出懂了一些,但还不深刻,直到我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再看已头发花白、腰背微驼、消瘦憔悴的老妈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其实很爱美的,穿戴起来很有气质。可是为了这个家,一年四季她都是围裙扎身,无怨无悔地围着锅台转,围着屋里院外转,围着家人转……这一转就转了几十年,转走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转完自己宝贵的一生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晚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很多事想不起来了,但是对我们却记忆深刻。虽然她知道儿女的生活她已无力去管了,但是也要叮嘱唠叨几句,好像这样才安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2年,八十八岁的母亲也离我们而去,到天堂去见父亲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这张照片上是妈妈姐姐和我,当时我刚一岁,因中耳炎住院,出院那天姐姐吵着要照相,于是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姐姐说这是我的人生第一张照,也是她的第一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哥参军入伍了! 妈妈去锦州哥的部队去看望哥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除夕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我的和我生的,爱你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妈妈自家大门前留个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妈妈晋级当曾祖母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屋,却是我们心心念念扑奔的港湾。因为那里有慈爱的父母在守候,在盼望我们的归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逢过年过节,家就热闹起来了!到了晚上,人多没地方睡,我们就在柜子上、箱子上睡,甚至还搭上了地铺。条件虽然不好,我们都乐在其中,因为有父母在身边,有兄弟姐妹在身边,有家在身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年纪大的那几年,身体不怎么好。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不影响孩子们工作,他们生病了也不告诉我们,等我们回去看到那一幕,心都要碎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一天天变老,我们也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二老惦记着每一个孩子,关心着每一个家庭。每次我们回到家,父亲母亲的开心溢于言表,高兴的像个孩子。等我们要离家的时候,明显感到了父母的不舍,但他们是不会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最理解最支持儿女,也最希望儿女们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次离开家走到村口,我们都不忍回头看,又忍不住一定要回头看,因为在我家后面的一个高土坡上,一定站着向我们挥手的老爸老妈! 凌乱的白发飘在风中,更飘在儿女的心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望着两个瘦弱的身影渐渐远了,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也模糊了,是泪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年的春节都是这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年年初二,我和妹妹一家一起回娘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优秀。姐姐是高级教师,还是享受国家津贴的特级教师。大哥是工厂里一位兢兢业业的司机,朴实忠厚,尽职尽责。二哥是退伍军人,有才华,知识丰富,能说善写。三哥专业学科毕业,是系统内的业务尖子,行业骨干。小妹心灵手巧,做事认真,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把好手。小弟是我们七人中最聪明的,机械、电器,他是无师自通,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自己组装半导体。我也可以,命运给了我九九八十一难,我就勇敢地一一闯关!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兄弟姐妹共同拥有一座巨大的、坚固的、稳稳的,却又是无形的靠山! 这靠山就是父亲母亲强大优秀基因的遗传和继承;是父母高尚人品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正直善良,坚毅果敢,吃苦耐劳,勤勉向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常言道:靠山山倒。而我们这座靠山永远屹立,因为从出生的那天起,它就印在我们的心里,融进血液中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姐姐、二哥和三哥,排的多整齐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位哥哥和小弟,真年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里是姐姐和小妹。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我家最早的样子: 用苇子shan的房子,那高高矗立的大烟筒,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你看那鸡房子、狗房子、鸡下蛋的窝,还有那墙上挂的隐约可见的辣椒……触景生情,怎不忆当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家有变化了。大烟筒不见了,代替它的是坐在屋顶的小烟筒,屋顶铺上了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爸妈和小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兄弟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这里出嫁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连襟合影</span></p> <p>姐俩和哥俩</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扮男装门前摆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跨世纪,家庭演唱会进行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嫂三嫂和妈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我和姐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我和小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姐妹和老妈在公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集体带老妈游园</span></p> <p>六姐妹春节快乐!</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青葱岁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间土坯房和一个农家小院,留给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保留着我们成长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我们往日的故事。这个家,曾经是那样的热闹。爸妈唤儿声,嬉笑打闹声,再加上鸡鸭猪狗的鸣叫哼哼声,俨然就是不用指挥,不需排练自然生成的交响乐! 好有生机的小屋,好有活力的大院! 尽管也有争吵声,也有摔门扔碗声,但是现在想想,那也是一份美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那座六十年的老房子还在,那个同样年龄的院落也在,但是已不见当年的情景。偶尔我们兄弟姐妹约好就回去看看,在那里回忆过去更真实,更容易进入情景,更珍视今生的缘分。在那里,看着家里的任何东西都能唤起共鸣,你说,我说,抢着说,都津津有味地说着过去,缅怀老爸老妈,好像都回到了过去,自己还是那个不太懂事的孩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