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p><p>约翰是John 的中文译音。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翻译,明明只有一个音节的John,变成约翰却成了两个音节。叫“强”多好,当然这个“强”应该读成“倔强”的“强”,jiàng。</p><p>姨妈告诉我,翻译成“约翰”是因为约翰是古代犹太人习用的名字,John在当时的希伯来文中是Johan,两个音节。后来在英语中转为John,于是和“约翰”发音就不一样了。</p><p>我查了百度,确实如此。我很佩服姨妈,她从来不查百度,她的这些知识都是她年轻时从外公外婆那儿学来的。外公外婆是解放前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姨妈是他们的长女,出生在解放后第二年。外公外婆一心要把姨妈培养成像他们一样的大学生,可是姨妈中学没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p><p>我在中学历史课里学到过“文化大革命”,说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劫难。当时的中学生不读书了,全被送到乡下去,叫插队落户,姨妈就是其中之一。</p><p>听说插队落户很苦的,小时候我就搞不懂,既然很苦,为什么还要去呢?每当我这样问姨妈的时候,姨妈就朝我微微一笑,说,你不懂的。</p><p>我是不懂。姨妈说她插队的时候常常吃不饱,我就说,那为什么不去肯特基吃点呢?姨妈大笑起来,说我是晋惠帝。</p><p>后来我查了百度,原来晋惠帝是个昏君,一年天下灾荒,老百姓没有东西吃,都饿死了。大臣向他汇报,晋惠帝听了,就说:“没有东西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p><p>姨妈在乡下待了很多年,后来好不容易脱离苦海,上调到地方县城上当了一名老师。一直在那儿教书,直到退休了才回到上海。姨妈没有结过婚,单身一人,只有那条约翰陪着她。</p><p>哦,对了,约翰是条狗。</p> <p>二</p><p>姨妈下乡的时候,我妈妈还小。</p><p>妈妈说,她只记得姨妈走的那天,她跟着外婆和大舅到火车站送她。站台上人山人海,姨妈和下乡的同学胸前佩着纸扎的大红花,从车窗里挤出脑袋,向送行的人群招手。</p><p>火车呜的一声开动了,人群顿时一片哭声。姨妈的同学们都哭了,只有姨妈一个人没哭。</p><p>姨妈很坚强。妈妈一直这样对我说。</p><p>文革开始时,外公被造反派拘押起来,外婆要上班,十五岁的姨妈就肩负起家务重担,除了买菜做饭,还要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大舅和学龄前的妈妈。</p><p>提起姨妈,妈妈总对我叨咕,说:“你看看你,都快二十了,起床连个被子都不叠。你姨妈像你这个年纪,在农村下地干活打柴烧火缝补浆洗,什么事情都自己干。”</p><p>嗨,老妈也真是的,都什么年代了,挨得着吗?</p><p>不过也难怪妈妈,在她的眼里,姨妈这个大姐对她有过太多的眷顾。姨妈回沪后,妈妈便常常带着我去看她。</p><p>姨妈没有孩子,对我这个外甥女自然十分热情,见了面总是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夸我漂亮聪明,比妈妈强多了。不过提的最多的总是这句话——你们现在真幸福呀,能读书上大学,姨妈那会儿想上大学有多难哪!</p><p>我脸上傻笑着,心里却在想,怪伐,大学是我自己考进的,容易吗?幸福什么呀,现在的读书就业压力有多大,您知道吗?</p><p>去姨妈家的次数多了,我发现,姨妈对那条约翰比对我更加关心。</p> <p>三</p><p>约翰老啦。走起路来一迈一迈,比外婆还要显得老态龙钟。姨妈说它12岁了,相当于人七八十岁的年纪。</p><p>也就是说,约翰跟着姨妈有12年了。也就是说,姨妈回沪不久,就开始收养了这条狗。</p><p>有陌生人进门,约翰就冲上前去,对着来者狂吠,常常把人家弄得不知所措。我第一次上姨妈家时就是这样,我进门还没换鞋,约翰就冲上来对着我一顿狂叫。Oh,My God!吓得我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光着脚弃门而逃。姨妈喊住了约翰,对它说,约翰,这是姐姐,怎么可以没礼貌呢?</p><p>哎哟,姨妈,您可真逗,我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一个弟弟?</p><p>不过约翰还真听姨妈的话,见了我它不叫了,只是围着我的脚跟,不住地嗅着,好像我的脚上沾着狗屎一样。</p><p>约翰很聪明,我第二次去姨妈家,它刚要叫,姨妈说,约翰,这是姐姐呀!它朝我看看,果然认出了我,不叫了,低头嗅我的鞋,大概算是行鞠躬礼表示欢迎。</p><p>我跟妈妈说:“姨妈怪伐,说我是她家那只狗狗的姐姐。我怎么也变成了狗呢?”</p><p>妈妈说:“你这孩子,你可不要在姨妈面前这么说!姨妈没有孩子,只有约翰,她还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再说,现在养狗的不都这么叫的么?你呀,真是奥特曼!”</p><p>我哈哈大笑,说:“老妈你行啊,你也懂Out了?不过不是‘奥特曼’, 是‘奥特勒’!那是英语。”</p><p>妈妈说:“我不懂英语啥语,我们那时没读什么书,学校里上英语课老师就教Long live Chairman Mao!你姨妈是老三届,她读书时英语就很好,那时外公就说她发音很准,不像我奥特勒奥特曼都分不清。”</p><p>我说:“所以她给她狗狗起约翰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喜欢英语?”</p><p>妈妈说:“这倒不全是。据我知道,她当初插队时也养了一条狗,她给那条狗起了约翰的名字。后来那条狗死了,她很伤心。现在这条狗仍旧叫约翰,是为了纪念那条死去的狗。”</p><p>哦,这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定很生动曲折,哪天让姨妈给我讲讲。</p> <p>四</p><p>听妈妈说,姨妈她们插队的地方是一个小山村,那里的生活很苦,没有米饭吃,吃的是玉米和山芋。</p><p>我说:“玉米棒吗?肯特基里的那种?山芋不就是蕃薯吗?炸薯条,蘸番茄酱,好好吃哟,我和同学一直到肯特基里去吃的。”</p><p>妈妈说:“你不要七里传到八里,她们那时哪有现在这样的条件?她们那时是把玉米和山芋磨成粉,然后烤成饼子吃,要不就是把山芋切成片,晒干后蒸来吃。可难吃了。”</p><p>我嘴上不说,心里不服气,想,那也不一定比米饭难吃。</p><p>后来我问姨妈。</p><p>姨妈说:“有玉米面和山芋粉做的饼子吃算是好的了,有时候连这个也吃不上。”</p><p>我说:“那吃什么?”</p><p>姨妈说:“那就只能饿肚子了。”</p><p>饿肚子?什么也不吃?简直是不可思议。</p><p>我说:“姨妈,那你给我讲讲你在插队时养的那只约翰的故事,好吗?”</p><p>姨妈诧异地看着我,问:“你怎么知道的?——哦,又是你妈妈告诉你的。我叫她不要对你说,不要对你说,还是说了,真是的!”</p><p>我看到姨妈好像生气了,就说:“不是的,不是的,姨妈您别生气呀,是我想知道。”</p><p>姨妈说:“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什么?再说,你们小孩子,跟你们说了也不懂的。”</p><p>我说:“姨妈,你小看人么。我都上大学了,还不懂么?”</p><p>姨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哦,我的外甥女上大学了,长大了。是啊,我还是把你当小孩子呢。”</p><p>我乘胜追击:“那您就说说么,姨妈。”</p><p>姨妈叹了口气,说:“唉,好吧,那就说说。不过,说来话就长了。”</p><p>我忙说:“没事,没事,你说吧,再长我也听。”</p><p>约翰这时蹬蹬蹬跑到姨妈跟前,趴下来,抬头看着姨妈,仿佛也要听故事。</p> <p>五</p><p>姨妈说,她们中学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一片红”(现在我明白这个意思了),她和班里几个要好的同学就一起报名去了那个地方插队落户。</p><p>姨妈说她们刚下乡时比我现在还小两三岁呢(嘻,这话妈妈早就跟我说过了),几个城里的女孩子来到乡下,什么都不懂,一切都从头学起。一个集体户(相当我们大学一个宿舍吧)里的几个人,每天留下一个人轮着做饭,其他人跟着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p><p>照理说,下地干活苦多了,在家做饭风刮不着雨淋不着,而且省力多了。但是,做饭的压力却大,干活的累死累活地回来,如果不及时供应上一顿好吃的,轻者遭白眼,重者被骂死。于是做饭的为了免遭白眼或痛骂,争先恐后地把生产队里分配的豆油细粮抢先用了,烙油饼啊,炒菜啊,吃了个痛快。结果不到半个月,好东西都吃光了,只剩下玉米粉山芋干。再后来,连玉米粉山芋干也吃光了,就只能饿肚子了。</p><p>姨妈说,第二年她们集体户的几个同学就分开吃了。各人守着自己的那一份,知道细水长流了。虽然到后来还是不够吃,但比起集体户共产制,还是要好多了。(这不是证明了私有制的优越性么?共产主义行不通?这个道理我搞不明白,唉,政治科考试肯定不及格了。)</p><p>姨妈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她们还是无忧无虑乐呵呵的,因为都年轻么。(这个道理我懂,就像我们,尽管学习就业压力大,可我们照样玩桌游,K歌。)有一天,姨妈和她最要好的同学柯珍去逛集。看到一家人家的狗妈妈正好生了一窝小狗,放在一个大竹匾里晒太阳。那一只只小狗眯着眼睛,在竹匾里趴着,仰着,打着滚,毛茸茸的,可爱极了。姨妈就站着不动了,看了老半天。主人家见她如此喜欢,就抱起一只小狗,说送给你们吧。</p><p>这下可把姨妈乐坏了。</p> <p>六</p><p>姨妈要给小狗起名字。叫什么好呢?</p><p>柯珍说,叫阿黑吧,它一身黑毛。</p><p>姨妈摇摇头,说,太土。就像把小孩叫做阿毛阿狗一样。</p><p>柯珍说,那么叫赛虎吧,《林海雪原》里那条狗就叫赛虎,挺威武的。</p><p>姨妈摇摇头,说,太俗。再说“虎”字是合口呼,叫不响。</p><p>柯珍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说,叫什么才好?</p><p>姨妈说,我想好了,叫John。</p><p>柯珍说,John?约翰?外国名字?你不会是崇洋媚外吧?</p><p>姨妈说,我崇洋,但不媚外。就叫它John,但不要叫“约翰”,要发“倔强”的“强”这个音。(我在开头说的话就是跟姨妈学的,嘿嘿。)</p><p>姨妈的“崇洋,但不媚外”是跟外公学的。外公说,对于外国好的东西表示崇敬但不媚羡,有何不可?外公外婆都是圣约翰大学(St.John University)毕业的,他们希望姨妈也能读上大学,可是那时候不行。</p><p>姨妈中学没有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了,大学不招生了,她们全被送到农村去,因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p>姨妈说,她在农村没有什么大作为,她一直想上大学,但始终没有上成大学。倒是后来当了山村教师,算是有一点小作为。</p><p>她们所在的大队有一个小学校,几十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一个老师。老师可以拿最高工分,可什么课都要教,什么事都要管。原本当地的一个老师觉得太累不干了,大队就从插队的知青中挑选合适的人来当老师。起先挑了几个,可是都不合适。因为她们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当地话,而和当地的孩子交流,不会说当地话不行,孩子也不喜欢只会说普通话的老师。</p><p>姨妈会说当地话。姨妈本来的语言天赋就强,下乡没多久就学会了当地话,而且说得和当地人没有两样。于是,大队最后选中了她当老师。</p> <p>七</p><p>姨妈很快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p><p>姨妈不仅教他们语文算术地理历史,还教他们音乐美术体育(以前的老师只会教文化课)。这还不算,姨妈还能用当地话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孩子的衣服裤子破了,姨妈还替他们缝补。孩子特别喜欢这个上海来的老师。</p><p>姨妈和孩子们做游戏的时候,John 就在边上一起玩。</p><p>John 长大了。一身黑色的皮毛,油亮油亮,脖子、尾尖及四条腿上都有一圈白毛,眼睛分别带着蓝色和绿色。John身材矫健,四腿修长,像一个英俊的小伙子。</p><p>孩子们玩扔沙包的游戏。姨妈用小布袋装满沙子,缝成一个个小包,让孩子扔,看谁扔得远。我说:“这不就是我们小学里扔垒球么?”姨妈说:“是的,但农村那时哪有垒球啊?只能用这样的小沙包代替。”</p><p>孩子们扔出去,John 去捡回来。姨妈说,只要孩子们把沙包一扔出去,John 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飞跑过去,尾巴高高竖起,尾尖上的那一圈白毛就像翎箭上的羽毛,好看极了。John用嘴叼着沙包跑回来交给姨妈,姨妈抚摸着John 的脑袋,说,good,John,very good! John 便低下头,一副受宠满足的样子。</p><p>这时候,大雨就远远地看着姨妈笑。大雨是生产队书记的儿子,和姨妈年纪差不多大。</p><p>姨妈说,大雨对她很好,她当老师前大雨经常帮她干农活,还常常给她送一些吃的东西。</p><p>我说:“姨妈,大雨是不是看上你了?”</p><p>姨妈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你这小丫头懂什么?别插嘴,要不我就不讲了。”</p><p>我忙说:“好,好,您讲您讲,我不插嘴。”</p><p>姨妈说,那时,大雨常常来学校,和她一起谈论一些文学作品,两人蛮谈得来的。她对大雨的感觉也不错,进一步发展下去,或许有可能。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姨妈毅然决然地埋葬了这段情感。</p> <p>八</p><p>姨妈说她太喜欢John 了,刚抱回来时,姨妈用自己从上海带去的麦乳精冲了喂它,晚上甚至还让John 和她一齐睡在炕上。但是柯珍不干,她嫌John 太脏,姨妈就找了个小木箱给John 当窝。一个晚上姨妈要起来好几次照看John, 唯恐它受惊着凉。John 很乖巧,它仿佛知道柯珍不喜欢它,因此见了柯珍总是小心翼翼,老老实实地呆着不动,一旦柯珍走开,便缠着姨妈撒欢。</p><p>John 慢慢长大了,对姨妈的感情益加深厚。它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姨妈,姨妈上菜地浇水,它跟在后面;姨妈去塘边洗衣,它也跟在后面。姨妈去学校教书的第一天,John照例跟着她。姨妈怕影响不好,不让它去,可是John 就是跟在姨妈后面。姨妈没有办法,眼看到了村口的那座小石桥,姨妈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连“恐吓”带“打骂”地止住了John。姨妈边走边回头看,走了很远,还能看到桥脚John小小的黑色身影。中午姨妈从学校回村,刚上小石桥,突然看见John前腿趴地,臀部高高拱起,然后箭一样冲到了她的跟前,疯狂地摇头摆尾,还咬住了她的裤腿。后来村里的小放牛告诉姨妈,John一动不动在那里等了她一个上午,呆呆地一声不吭,直到看见姨妈回来才兴奋成那样。姨妈听了,不由掉下了眼泪。以后姨妈就让John 跟她一同上学校,John 到了学校,懂事地趴在墙角边不出声响,等下课了,才跳跃着和姨妈及学生们一同玩耍。</p><p>姨妈说,她们那时候还养过小鸡。可是不会养,没多久,十几只小鸡只剩下一只了。星期天,太阳很好,姨妈搬了个小椅子在门口晒太阳,John 趴在姨妈身边,那只小鸡在门口溜达。</p><p>姨妈说,那时候她们的口粮一直很紧,姨妈还要省出一半来给John。正在成长的John胃口很好,可是粮食实在不够了,姨妈只好不吃玉米饼子,而用玉米粉煮粥。但吃粥总不能填饱肚子,姨妈很饿,John 也很饿。</p><p>那只小鸡很顽皮,它跑到John 身边,不停地用身子挤挨着John,这时候John 便很绅士地让着小鸡。姨妈说,John 知道这是姨妈养的鸡,John 知道只剩下这一只小鸡了,其实John 很饿。</p> <p>九</p><p>姨妈说,她们下乡后的第三年开始,大学又恢复招生了,从各地农村招下乡的知青。姨妈她们一起插队的知青都想趁这机会脱离农村。因此许多人想读书是假,想回城是真。而姨妈,却是真正想读书。</p><p>招生是有名额限制的,是要经过挑选的。</p><p>我问姨妈:“那怎么挑选呢?要考试吗?”</p><p>姨妈说:“开始说要考的,后来又不考了。通过评比来挑选。”</p><p>我问:“那怎么评呢?评什么呢?”</p><p>姨妈说:“评谁思想好,评谁劳动好。”</p><p>我问:“那姨妈您被评上了没有?”</p><p>姨妈说:“开始评上了,后来又下来了。”</p><p>我听不懂了:“怎么评上了又下来了呢?您一个人要教这么一大帮孩子,还帮他们做鞋子补袜子,不是劳动好思想又好么?前面评的不算数啊?”</p><p>姨妈说:“开始村里人是都这么评的。可是后来到了公社就推翻了。”</p><p>我问:“为什么呢?”</p><p>姨妈说:“有人到公社去告状,说我思想不好崇洋媚外,说我不是劳动第一线的。”</p><p>说到这儿姨妈停了下来,沉默了很久。</p><p>原来,是柯珍去告的状,她说姨妈崇洋媚外,理由是姨妈给狗狗起了外国名。</p><p>公社让大队书记核实调查。书记问姨妈,你那只狗不是叫“将”吗?将帅兵卒,都是中国名,怎么会是外国名涅?</p><p>姨妈说她起的名叫John,叫起来和“将”差不多,不过确实是外国名。</p><p>书记说,那你就说是中国名么。</p><p>姨妈说,我不想撒谎,我喜欢它叫John。我崇洋,但不媚外。</p><p>书记听了,摇摇头,叹了口气。</p><p>我现在听了,也直摇头叹气。姨妈,您真是一根筋啊。</p><p>就这样,姨妈的大学没上成。</p><p>我问姨妈:“柯珍不是您的好朋友么?她为什么要去告您的状呢?您没去成,是不是让她去啦?”</p><p>姨妈摇摇头,说:“她根本就评不上的。”</p><p>我说:“那她为什么这样做呢?”</p><p>姨妈说:“我也不知道。”</p><p>姨妈还说:“她也不知道我知道她去公社告状。”</p><p>嘿!我也不知道是这事儿有点饶还是姨妈的话有点绕。 </p> <p>十</p><p>家里来了一封加急电报,只有短短五个字:“父病重速回”。</p><p>由于交通原因,这封加急电报到姨妈手里的时候已经过了两天。</p><p>姨妈心急火燎,哽咽着向书记请假。</p><p>书记说,那就赶紧回吧。学校的事么,反正还有十来天就放假了,我找个人替一下。你就放完假再回来吧。好好照看你爸。</p><p>姨妈收拾好了自己小屋里的东西,把小竹椅翻过来盖在小方桌上。John 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姨妈所做的一切,似乎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事。</p><p>姨妈放心不下的是John,从小养到这么大,姨妈和John 没有一天分开过。这次姨妈要回上海了,火车上是不能带狗的,姨妈只好把它留在村里。姨妈担心John 饿着,托柯珍每天喂它一口,姨妈把自己家里带来的还剩下十几斤的大米和队里分给她的粮食都留给了柯珍,她估摸着这些口粮即使让John和柯珍一起匀着吃应该也能对付到她回来,虽然吃不饱,但也不至于饿着。</p><p>姨妈要走了,大雨来送她。姨妈请大雨平时照看照看John,别让它闯祸,大雨一口答应了。</p><p>姨妈走着,大雨和John 一路跟着。走过池塘,姨妈想到她夏日里在月色下洗衣服,John蹲坐在身旁,时不时警惕地四处走动,发出几声哼哼的叫声。那里的村民们笃信鬼神,总说塘里有不少落死鬼。姨妈被他们说得有点儿怕,战战兢兢地,就让John紧挨在自己的身边壮胆。</p><p>姨妈说,至今她脑子里仍时常会有一副画——月光下的池塘边,黑色的John和舞着棒槌的自己。</p><p>来到了村口的那座小石桥,姨妈对大雨说,你带着John 回去吧。可是John 像第一次跟姨妈去小学校一样,紧紧随着不肯离去。姨妈用手摸着John 的脑袋,说,John,乖,回去吧,不要再跟着了。再见!</p><p>John 听话地停下来,趴在桥脚下,看着姨妈离开。</p><p>姨妈走了,走了很远,回转身来,John 和大雨还在桥下看着她。</p> <p>十一</p><p>姨妈说,外公因为被造反派关在“牛棚”里时生了病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病根。后来“解放”了回到家里不久老毛病就犯了。</p><p>经过抢救,外公脱离了危险期,姨妈服伺了一个多月,眼看学校就要开学了。</p><p>外公对姨妈说,你回去吧,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的学生要等着你呢。</p><p>提起姨妈大学没上成的事,外公说,你做得对,崇洋不媚外,何错之有?士可杀不可辱,你敢于担当不改口,做得对!</p><p>于是姨妈就回去了。</p><p>从县城回村里的一路上,姨妈惦记着,不知John 怎样了,是不是又长高一点了?</p><p>想到John,姨妈加快了脚步,手里提着沉沉的旅行袋也不觉得累,那袋子里装着二十多斤大米,还有香肠咸肉,等着给John 补充给养。</p><p>来到小石桥上,姨妈想像着大雨带着John 等候在那里,John见到她,一定会疯狂地向她奔来,而大雨,会矜持地远远看着她。</p><p>可是小石桥那边空空的,不见一人。姨妈心中不免失落。正彷徨着,见书记老远跟她打招呼。</p><p>书记说,知道你今天回来,这不,家里做了好吃的,我来接你上家去。</p><p>姨妈跟着书记来到他家,屋里热气腾腾的,桌子上摆着几样菜,一碗猪肉炖粉条,一碗红烧萝卜,一碗白菜胡萝卜,一叠烙油饼。</p><p>姨妈看见大雨在后屋闪了一下不见了,心里正纳闷,书记说,吃吧,吃吧,一路辛苦了。姨妈说,都来吃吧。书记说,你吃,你吃,他们忙着呢。</p><p>大雨始终没有出现,姨妈心想,一个多月不见,大概有点不好意思了。</p><p>书记说,你爸怎样?好点了吧?这快开学了,你及时赶回来,表现不错。好好干,上大学还有机会。</p><p>书记的定心丸并没有让姨妈定下心来,她心神不宁,总觉得有什么不祥的事等着她。她草草吃了点东西,向书记道别。</p> <p>十二</p><p>回到小屋,没看见John,姨妈心里疑惑。一会儿,柯珍出工回来了,见着姨妈,淡淡地打了招呼。姨妈问,John呢?怎么没见着它?柯珍说,谁知道呢,在哪儿野着吧。</p><p>姨妈放下行李,出了门,一路喊着John一路找,一直找到菜园子,菜园子那里靠近山脚下的一片麦田,很偏,村民们传说齐膝高的麦田里时常会有狼出没,还说狼和狗长得一模一样。那时姨妈在菜园子干活,已经长成大狗的John陪伴着她,她从来也没害怕过,而狼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姨妈在菜园子那里找了半天也没找着John,她失落地走回家,心想,John 莫不是让狼给吃了?</p><p>半道上姨妈遇见了小放牛,姨妈叫住了他,问他知不知道John 哪里去了。小放牛支支吾吾没有回答,姨妈再三追问,小放牛才说了一句,你不是刚从书记家出来么?你难道就没看见他家墙上挂着什么?</p><p>书记家的墙上?恍惚中姨妈想起来了,她在书记家墙上看到挂着一张硕大的黑色狗皮!啊?难道是John……姨妈的腿一下子软瘫了。</p><p>我听到这儿,忙问:“难道是书记把John 杀了?”</p><p>姨妈流着泪哑着嗓子说:“不是书记杀的,书记只是要了John的那张狗皮。”</p><p>原来,姨妈走了以后,John 天天到小石桥脚下等候,天天等到天黑了才失望地回来。柯珍根本就没有把喂John 的事放在心上。想起来了,就给John 吃一口,想不起来,John好几天都没有吃的。John 在外面也找不到吃的,那时候,连田鼠都饿死了。John 饿得不行了,只好去偷吃队里的山芋种。书记警告柯珍要给John 喂食,不然要按队里规定处理的。柯珍嘴里答应,转眼又忘了。</p><p>我说:“柯珍不会是真的忘了吧?您不是给她留了粮食了么?”</p><p>姨妈说:“这点粮食也实在不够她和John吃的,那时候,都饿啊。”</p><p>姨妈说:“我知道,John 不是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是不会去偷吃队里的东西的。”</p><p>我问:“后来呢?”</p><p>后来,John 又不得不去偷吃,让看守的大雨和几个村民给逮住了。大雨问他父亲怎么处理,书记说,再问问柯珍,能不能管好这条狗。大雨去问柯珍,柯珍说:“处理了吧……大家都饿,处理了,它就不饿了,我们也能够暂时不饿了。”</p><p>他们把John 吊死了,几个人一起吃了一顿炖狗肉。大雨把John 的皮剥下来给了他父亲,狗皮可以当褥子垫,书记的腰有伤。</p><p>……</p><p>John 的故事结束了。</p><p>姨妈抹了一下眼泪,说:“可怜的John,我为它流了几十年的泪。”</p><p>约翰趴在脚跟,看着姨妈,呜呜地哼着。</p><p>那天,我陪姨妈哭了整整一个晚上。</p><p>(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