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先辈们与新中国

吴静

整理家族历史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家族的先辈们,为了新中国,曾抛头颅,洒热血;身体力行地做贡献。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不要让时间的长河淹没掉。 <div> 我的姥爷叫张智瑞(音)。出生年月妈妈都不记得了。日本人侵略中国时,他参加了共产党,做地下工作。被组织委派与另一个女地下党员假装组织了一个家庭,为党工作。这个情节可以和“潜伏”电视剧一样。姥爷和他的上级单线联系。他在日伪政府里做事,把情报传递出去。后来被日本人发现,遭到杀害。姥爷一被抓走,那个女地下党也就撤走了。</div><div> 1947年石家庄快解放的时候,这个单线联系人曾找回到我妈妈的爷爷家,想让姥爷的弟弟们继续为党工作,但被他们撵走。等到他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快要建立政权的时候,想去找这个联系人,给姥爷定个烈士。但不知他是南下了,还是牺牲了,再也没能找到他。所以姥爷就无从定为烈士。</div><div> 姥爷被杀害时,我的妈妈才五岁。推算下来应该是1942年。</div> 这是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唯一一张姥爷的照片。 <div> 我的二爷爷叫吴常印,字仲山。他4岁丧母,8岁丧父。是由我的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吴常印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游击队,任新乐县游击队大队长。日本人一直怀疑他是共产党,所以派了个汉奸和他拉关系,称兄道弟。二爷爷放松了警惕,在一次酒后失言,告诉了这个汉奸他的身份。马上他就被日本人抓走了,不久在石家庄被杀害。解放后被定为烈士。</div><div> 二爷爷是1944年被日寇杀害。</div> 这是新乐市政府为他立的墓碑。 <div> 我的大姑父叫穆五福(1913——1983)。年轻时因为和妻子闹意见,年轻人气盛,妻子自杀。那是1937年后的事了。大姑父把自己的儿子扔给他父母,跑去参加了八路军。在聂荣臻领导下的部队在五台山一带做后勤工作。曾送信去过北京密云的古北口和张家口的下花园。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日军,他为了不投降,跳了崖。人没事,但把牙都摔掉了。回来后聂荣臻将军做主给他镶了一口金牙。</div><div>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姑父复员,拿着退伍证回到了老家。内战又开始了。当时老家的国民党得知大姑父参加过八路军,就到处抓他。指名道姓地要抓“那个满口镶金牙的”。大姑父到处躲,最后只好把退伍证烧了,一口的金牙自己全部拧下来,才躲过了逮捕。</div><div>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大姑父全家从河北老家搬到榆次定居。那时榆次有个和他同在聂荣臻部下的老兵找到他,相约去北京找聂荣臻元帅。大姑父觉得只要自己能过下来,就不去找麻烦。所以他没去。那个去了的老兵,拿着聂荣臻元帅的亲笔信回到榆次。因为这个老兵孤身一人,没有成家,榆次政府给他盖了五间房,给他养老了。</div><div> 大姑父从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要求过什么。只是有空的时候给孩子们讲一讲他的故事。更没有因为过去的经历让孩子们沾点光。奶奶后来老年痴呆了,住在大姑家。大姑父对奶奶特别有耐心。有一次他们一家人正在吃饭,奶奶把自己拉下的大便,掏出来扔出去。大姑父什么也不说,上去给收拾了。</div> 从这些照片里能看出来大姑父满嘴没牙。 我的三姑父叫默郁青(1925——2002)。他1941年七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后,1951年八月在新乐县委组织部任干事;1952年七月任县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59年七月任人委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一月任县监委主任兼代理书记;“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学习;1971年七月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四月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81年九月任县物委会主任;1982年一月任县人大副主任;1984年二月离休。 年轻时的三姑父。 <div> 我的父亲吴吉成(1932——2019)。1949年四月在太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十月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有名的云山战役,第四次战役横城战役。1951年4月回国。1956年四月退伍。1956---1958年在锦西化工厂工作。1958年后参加了太原化工厂的建设。</div><div> 父亲当兵时在66军197师591团一营二连任文书。591团的前身是冀晋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6团,后又编为冀晋军区第3军分区警备第6团。1947年8月编入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为第6团。1947年11月17日随所在旅编入新成立的北岳军区第1纵队为第2旅第6团,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纵队第2旅第6团,1948年7月随所在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仍为第1纵队第2旅第6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第197师第591团。10月第66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15日奉命归国休整。 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历时一年多,先后配属14个师作战,胜利完成任务,于1953年11月回国归建。<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这些奖章是对父亲一生最好的褒奖。 自古燕赵多慷慨壮士。这片土地上英雄辈出。有“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荆轲;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猛张飞;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汉林冲;有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往今来,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之歌。我们家族的先辈们为燕赵,为新中国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