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杉的十三行诗

李加坤

<p>前言</p><p>&nbsp;</p><p>十三行诗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文作只有十三句,各句自成一行。</p><p>十三行诗,见于西方诗、也见于新汉诗。</p><p>西方的十三行诗与十三行新汉诗,存在区别。</p><p>西方的十三行诗,在保证文作行数的前提下,没有其它的格式限制;十三行新汉诗,在保证文作行数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规范约束。</p><p>这里所言者,是十三行新汉诗。</p><p>十三行新汉诗,又叫手枪诗。</p><p>由此,也可见格式、规范的存在。</p><p>十三行新汉诗的创始人,是巴马文化诗社深圳分社的黄永健。</p><p>十三行新汉诗的创始年代,是2013年。</p><p>显然,这是一个年轻的诗种。</p><p>但是,自创始以来,受到了青睐、得到了认可。</p><p>这,当然由于其合理性、优特点的存在。</p><p>年轻的十三行新汉诗,还没有形成完全固定的模式。</p><p>这一诗种,有着更多的发展、创新、完善空间。</p><p>在此,当特别提到徐杉先生。</p><p>徐杉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十三行新汉诗作家。</p><p>徐杉先生,佳作频出、精彩纷呈。</p><p>阅读徐杉先生的十三行新汉诗,既是享受、又是陶冶。</p><p>徐杉先生,对十三行新汉诗的发展、创新、完善,倾注了心血。</p><p>正是在诸如徐杉先生这样杰出诗人们的耕耘下,十三行新汉诗才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p><p>阅读徐杉先生的十三行新汉诗,可以得到文学创作方面的许多启迪。</p><p>对此,分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p> <p>一·关于韵脚</p><p>&nbsp;</p><p>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p><p>其实,在广义的律诗中,包括了绝句。</p><p>绝句,只有四句。</p><p>如果改为八句,再增添一些相应的规则,就成了通常的狭义的律诗。</p><p>近体诗,对韵脚有严格的要求。</p><p>在近体诗中,偶句末要压韵,且一定是平声;</p><p>在近体诗中,除外首句,其他奇句末又都不能入韵,且一定是仄声。</p><p>十三行新汉诗,参照了近体诗在韵脚方面的规则。</p><p>然而,要求又没有那么苛刻。</p><p>在十三行新汉诗中,虽然偶句末也要压韵,但是也允许有个别出韵。</p><p>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对句末的平声、仄声,没有严格的限定。无论对于偶句、还是寄句,都是如此。</p><p>须知:在词作中,韵脚就不一定是平声了。</p><p>不同词牌,规定相异。</p><p>有些词牌中,韵脚取平声;有些词牌中,韵脚取仄声;也有些词牌中,韵脚兼有平、仄两种声调。</p><p>可见,词作中对韵脚的处理,与近体诗存在差别。</p><p>应该说,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却融入了词作中的这方面元素。</p><p>可见,在韵脚方面,十三行新汉诗既有对近体诗特点的吸纳、又有对词作特点的融入。从而,形成了自身发展中的特点。</p><p>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做法,有利于作品的繁荣、有利于主题的表达。</p><p>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这些都得到了体现。</p><p>举徐杉先生的文作“春雨”为例: </p><p>“一帘雨</p><p>一道景</p><p>时而高唱</p><p>间或低吟</p><p>花木湿漉漉</p><p>草坪绿茵茵</p><p>洗涤喧嚣浮尘</p><p>滋润烦躁心灵</p><p>唤醒枯枝添新绿</p><p>浇洒万物开奇境</p><p>禾苗壮</p><p>气象新</p><p>一场春雨一片情”</p><p>偶句中,末字“景、吟、茵、灵、境、新、情”,韵音相同,但声调却不一致。其中,“吟、茵、灵、新、情”为平声,“景、境”为仄声。</p><p>在此,多为平声,也有仄声。</p><p>奇句中,末字“雨、唱、漉、尘、绿、壮”。其中,“雨、唱、漉、绿、壮”为仄声,“尘”为平声。</p><p>在此,则多为仄声,也有平声。</p> <p>二·关于句式</p><p>&nbsp;</p><p>在近体诗中,讲究行句的格律。</p><p>也就是说:在近体诗中,对于句中每字的平仄声,有着特别的规定。</p><p>这种句式,不可改变。</p><p>否则,也就不是近体诗了。</p><p>这样的规定,导致了声调的起伏、节律的变更。</p><p>从而,利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p><p>品赏优质的近体诗,可以体会出因于句式的特别的韵味。</p><p>然而,这样的规定,又对作者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规定,还对作品的韵味产生了趋向性限制。</p><p>从而,有时也会负面地影响到对文义的阐发、对情感的抒发。</p><p>所以,这样的规定,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作者把握得如何了。</p><p>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则没有这样的规定。</p><p>须知,在十三行新汉诗中,也并非没有格律的存在。</p><p>但是,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又并非是格律的先置。</p><p>在写作十三行新汉诗时,作者出于对文义阐发、情感抒发的需要,表现出随机的格律。</p><p>作者,把心中的旋律,表达于诗中、呈现于纸面。</p><p>显然,在行句中的格律问题上,近体诗与十三行新汉诗是一个格律的先置与随机的差别。</p><p>在写作十三行新汉诗时,作者无须考虑有先置的格律存在。</p><p>在句式问题上,十三行新汉诗又保留了近体诗、以及词作中的对称元素。</p><p>句式的对称,产生了对称美。</p><p>在十三行新汉诗中,相同字数的句,成双出现。</p><p>这种先天因素,就为句式的对称提供了基本的平台。</p><p>从而,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出句式的对称美。</p><p>这,当是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上的又一特点。</p><p>十三行新汉诗,有偶数字的句存在。</p><p>基本模式下的十三行新汉诗,二字句、四字句、六字句,都是偶数字的句。</p><p>而在近体诗中,非五言、就是七言,只是寄数字的句。</p><p>仔细品味,句之数字的偶、或寄数,在对文义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别的效应。</p><p>十三行新汉诗中的偶、或寄字数句的同时存在,俾对文义的表达更加得心应手。</p><p>十三行新汉诗中的偶字数句的应用,又可看成是对古体诗的效法。</p><p>在古风诗作品中,多见四字的句。</p><p>欣赏那些作品,总会有一种特别的韵味。</p><p>这,当是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上的第三重特点了。</p><p>可见: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问题上,对近体诗和词作中的艺术形式,既有废止、又有保留和发扬;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问题上,还存在对古体诗的借鉴。</p><p>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把这些都活脱地体现了。</p><p>举他的文作“庆祝中国航天日五周年”为例: </p><p>“东方红</p><p>响太空</p><p>冲破封锁</p><p>初露峥嵘</p><p>探索宇宙迷</p><p>开启航天梦</p><p>嫦娥漫步寒宫</p><p>神舟遨游苍穹</p><p>航天儿女多奇志</p><p>国宝专家立丰功</p><p>赞英雄</p><p>上九重</p><p>再攀科技新高峰”</p><p>其中,“探索宇宙迷 开启航天梦”、“嫦娥漫步寒宫 神舟遨游苍穹”,就是完全对称的句式。</p><p>在“春雨”中,这种完全对称的句式,就多了。</p><p>&nbsp;“一帘雨 一道景”、“时而高唱 间或低吟”、“花木湿漉漉 草坪绿茵茵”、“洗涤喧嚣浮尘 滋润烦躁心灵”“唤醒枯枝添新绿 浇洒万物开奇境”“禾苗壮 气象新”等,都是这种句式。</p><p>当谓:在“春雨”一诗中,除外为单句的末句,都保持了句式的对称。</p><p>“春雨”一诗,于句式的对称,有着较充分的应用。</p><p>尚需特别指出:</p><p>在“庆祝中国航天日五周年”中,有些句则保持了部分的对称。</p><p>譬如:“航天儿女多奇志 国宝专家立丰功”中,“多”与“立”两字,并不对称。</p><p>在部分句间保持句式的对称、在句间保持不完全的对称式态,是对句式对称原则的不相同实施。</p><p>这样,俾对称句式有了更宽的应用面。</p><p>所以,部分句间的对称、句间对称的不完全性,当视为是对称句式的补充、是句式对称应用的发展。</p><p>这些,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有充分的体现。</p><p>当然,又不能因此说,从而降低近体诗中关于对称式态的严格要求。</p><p>两者,不可同一而论。</p><p>在作品中,偶字数句的存在、四字句的存在,则自不用多言了。</p> <p>三·关于行文</p><p>&nbsp;</p><p>在十三行诗的行文上,有纵向与横向的差别。</p><p>所谓纵向行文,主要指文中有着时间改变的因素。</p><p>文义的变化,与时间的变动相联系。</p><p>而所谓横向行文,则主要指时间因素对文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指导作用。</p><p>在横向行文中,文义的方面、文义的铺陈,存在于同一个时间点。</p><p>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这两种行文方式得到完全的体现。</p><p>徐杉先生的文作“开卷有益”,主要是横向行文.</p><p>全诗如下: </p><p>“明是非</p><p>辨短长</p><p>开阔视野</p><p>启迪梦想</p><p>寻一处安静</p><p>捧一卷书香</p><p>丰富自身知识</p><p>充实人生行囊</p><p>增思益智少浅薄</p><p>知书达礼多涵养</p><p>驱愚昧</p><p>拨迷茫</p><p>广阔天地任翱翔”</p><p>诗中,“寻一处安静 捧一卷书香”,是说的“开卷”。</p><p>从对安静之处的寻,到一卷书的捧,有了行为的纵向表达。</p><p>其余的句中,则就都在说明“开卷”后的收益了。</p><p>而这些“有益”之处,并不具备行文中的纵向性因素。</p><p>行文的纵向性,在徐杉先生的作品“一壶谷雨泡新茶”中,有明显的表现。</p><p>全诗如下:</p><p>“辞暮春</p><p>接初夏</p><p>微风轻起</p><p>细雨飘洒</p><p>开垄栽山芋</p><p>整地点芝麻</p><p>待到桃李开透</p><p>牡丹尽显芳华</p><p>又是一年春将尽</p><p>不负韶光惜当下</p><p>听听雨</p><p>看看花</p><p>一壶谷雨泡新茶”</p><p>诗中,从“辞暮春”、到“接初夏”,从“待到”、到“又是”,展现出的是过程,有着显然的动态因素。在此,就有了时间变更的因素存在。</p><p>而在差别的时间点,又有了“微风轻起 细雨飘洒”、又有了“开垄栽山芋 整地点芝麻”、又有了“桃李开透 牡丹尽显芳华”的不同画面。</p><p>显然,此诗中虽以纵向行文为主体、为纲领,但其中也包涵了横向行文。那些在一定时间段下的行为,就都是实际的横向行文。</p><p>末四句,,“不负韶光惜当下”的“听听雨 看看花”、“一壶谷雨泡新茶”,也是横向行文。</p><p>可见:在纵向行文中,往往包涵了横向行文;在横向行文中,也往往包涵了纵向行文。</p><p>纵、横向行文,往往综合存在,只是以何者为主体而已。</p><p>两种行文式态的合理结合,俾整个诗作显得活泼生动,而不至于呆板硬涩、或没有了平稳着陆。</p><p>这样的行文式态的合理结合、及其产生的良好效应,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都得到了完全的体现。</p> <p>四·关于文体</p><p>&nbsp;</p><p>在十三行新汉诗的基本模式下,首两句均为三字。依次,每两句增加一字。直至出现七字的句,又重新恢复到三字的句。末尾,则以一行七字的句结束。</p><p>但是,十三行新汉诗的文体,又不唯此。</p><p>在基本模式下,十三行新汉诗的文体有着多样的变化。</p><p>此,也俾十三行新汉诗充满了生机。</p><p>双十三行新汉诗,是文体变化中的重要式态之一。</p><p>所谓双十三行新汉诗,就是相同字数的句,句数从二改变为四了。</p><p>当然,这样的变动是为了适应内容和表意的需要,而非刻意的表式。</p><p>徐杉先生的“洛阳牡丹甲天下”,就是双十三行新汉诗。</p><p>全篇如下:</p><p>“娇魏紫</p><p>贵姚黄</p><p>起自隋</p><p>兴于唐</p><p>谷雨初绽</p><p>立夏盛放</p><p>一身刚柔</p><p>几多豪爽</p><p>违逆犯媚娘</p><p>抗旨贬洛阳</p><p>品行甲众魁</p><p>气节超群芳</p><p>天姿清新艳丽</p><p>国色纯洁端庄</p><p>不畏强权高官</p><p>只为暮春争光</p><p>一枝独秀十里香</p><p>满园齐开万人赏</p><p>傲立春夏称第一</p><p>雄居天地号无双</p><p>隐羞面</p><p>含醉妆</p><p>色香全</p><p>花中王</p><p>千年帝都迎嘉宾</p><p>八雅文化谱新章”</p><p>诗中,涉及到了洛阳牡丹的色质、姿态,涉及到洛阳牡丹的花期,涉及到牡丹在诸花中的地位,涉及到洛阳牡丹的历史、典故,涉及到牡丹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涉及从精神、气质、品行、人格的提升层面来品赏洛阳牡丹,涉及到洛阳牡丹在国内、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p><p>对如此多内容的恰当表达,要求了对文体的调整。</p><p>徐杉先生,恰好地做到了这一点。</p><p>其实,对于基本模式的十三行新汉诗,还可以改变成其他的行式。</p><p>或者将各不同字数的句,句数均减少为一;或者将各不同字数的句,进行数目的其他式态扩充。</p><p>这些,也仍然是出于对内容和表达的需要。</p><p>十三行新汉诗在基本模式的前提下,不但可以有行数的调整,也可以有字数的调整。</p><p>这,主要着眼于十三行新汉诗的起始字数。</p><p>对于起始字数,除外三字,也可以有减、或增的改变。</p><p>起始字数的减,有减至一、或二的不同。</p><p>最常见的减数,是起始字数改为二。</p><p>起始字数的增,也没有肯定的限制。</p><p>但是,又总不会增数太大,因为那样会导致后继文句的过长。</p><p>十三行新汉诗,又可以颠倒的式态出现。</p><p>这样,末句成了首句、首句则成了末句。</p><p>十三行新汉诗,还可以对接的式态出现。</p><p>在以尾对接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相背存在的两首十三行新汉诗的组合;在以头对接的情况下,就又出现了相对存在的两首十三行新汉诗的组合。</p><p>在这样的文体中,就又有了词作的影子。</p><p>两首十三行新汉诗的组合,如同词作中的上阙、下阙。</p><p>从而,可以表达相差别的文义。</p><p>可见,在承认基本模式的情况下,十三行新汉诗有着诸多的灵活的文体、有着诸多的式态表现。</p><p>这些灵活的文体式态的应用,当然也都是出于内容与表达的需要。</p><p>在这方面,徐杉先生提供了许多实际的文作。</p><p>有可能,不妨去认真阅读徐杉先生的关于十三行新汉诗的专著。</p> <p>结语</p><p>徐杉先生的十三行新汉诗,还有许多方面的优特点。</p><p>譬如,内容涉及面的广泛。</p><p>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p><p>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风俗习惯、事故人情;</p><p>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井巷街市、河流桥梁;</p><p>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大众百姓、衣食住行;</p><p>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历史变迁、发展腾飞;</p><p>他的写作内容,溯源远古、跨越历史;</p><p>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天文、关系地理;</p><p>……。</p><p>徐杉先生的作品,接地气。</p><p>他的作品,来源于实际、扎根于生活。</p><p>徐杉先生的作品,与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失却高雅的笔墨,完全不同、天壤之别;</p><p>徐杉先生的作品,健康积极,敞亮心扉、催人奋进。</p><p>虽然,徐杉先生不是十三行新汉诗的首创者。</p><p>但是,徐杉先生对十三行新汉诗的发展、提高、完善,却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p><p>应该说,他是十三行新汉诗的开拓群体中的一员、领军人物之一。</p><p>在此,权且欣赏他的作品“海棠花”,作为此文的结束语。</p><p>全篇如下:</p><p>“挂枝头</p><p>着红妆</p><p>叶茎翠绿</p><p>花蕊嫩黄</p><p>悄悄含苞放</p><p>淡淡扑鼻香</p><p>燃烧一团火焰</p><p>增添无限风光</p><p>千朵万朵争春色</p><p>满园花开竞芬芳</p><p>寄相思</p><p>寓断肠</p><p>风流雅致唯海棠”</p><p>作品,处辞细腻、文句隽永,引人入胜、回味无穷。</p><p>在这篇作品中,包涵了十三行新汉诗中的许多的优特点,</p><p>窥斑见豹。</p><p>由此,也可见徐杉先生超凡的文学造诣。</p><p>徐锦顺,是他的学名。</p><p>徐杉,则是他的笔名。</p><p>在小学、中学时,徐杉先生都是我的同学。</p><p>当然,并不在一个班级,又是美中不足、无补遗憾。</p><p>恭祝徐杉先生:</p><p>在对十三行新汉诗的创作和探索中,“更上一层楼”!</p> <p>(备注:</p><p>本文置图来自网络。</p><p>侵删。</p><p>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