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读《橘颂》

<p>文/平</p><p>图片/网络</p> <p>一、小序</p><p><br></p><p>端午节,据说是屈原的忌日。在纪念屈原的时候,我们静下心来读读巜橘颂》,就能够了解屈原所坚守的初心,学到咏物诗的一些写法。</p> <p>二、作者简介</p><p><br></p><p>为了对《橘颂》的内容理解得深入一点,有必要先了解屈原的生平大略。</p><p><br></p><p>屈原,楚国人,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见识广,记忆力强,又懂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所以深受怀王的重视,被委以重任,当了左徒。他的政治主张,曾经得到怀王的采纳,因而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强而法立"的局靣。</p><p><br></p><p>后来,屈原遭到奸人陷害,虽被放逐,却仍“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最后,他想以死来感悟楚王,于是,怀抱大石,“自投汩罗以死"。他志向高洁,品行廉正,一生都在跟楚国腐朽的贵族势力顽强斗争,一生都在为楚国的富强而奋斗。</p> <p>三、原诗和译文对照(括号前为原诗句,括号内为译句。)</p><p><br></p><p>后皇嘉树(你是天地间最好的果树),</p><p>橘徕服兮(生来就习惯这方水土)。</p><p>受命不迁(受天地之命不可迁移),</p><p>生南国兮(只生长在江南的国度)。</p> <p>深固难徙(根深蒂固难以迁移),</p><p>更壹志兮(更显得志向的专一)。</p><p>绿叶素荣(绿叶衬着白花),</p><p>纷其可喜兮(长得美盛令人欣喜)。</p><p><br></p><p>曾枝剡棘(层层枝条间虽有锋利刺棘),</p><p>圆果抟兮(圆圆的果实却可喜)。</p><p>青黄杂糅(青黄相间果色好看),</p><p>文章烂兮(色彩如霞多么绚丽)。</p><p><br></p><p>精色内白(鲜美的皮色洁白的内瓢),</p><p>类任道兮(好像一个能担负重任的人)。</p><p>纷缊宜修(繁盛的枝条修饰得体),</p><p>姱而不丑兮(形象脱俗美丽无比)。</p> <p>嗟尔幼志(呵!你幼年的志向),</p><p>有以异兮(就与众不同)。</p><p>独立不迁(你品格独立坚定),</p><p>岂不可喜兮(怎能不使人欢喜融融)。</p><p><br></p><p>深固难徙(你根深蒂固难以迁移),</p><p>廓其无求兮(豁达大度无所私求)。</p><p>苏世独立(你清醒地屹立于世上),</p><p>横而不流兮(横绝特立而不随波逐流)。</p><p><br></p><p>闭心自慎(你存心谨慎),</p><p>终不失过兮(终身毫无劣迹)。</p><p>秉德无私(你大公无私),</p><p>参天地兮(美德高出天际)。</p> <p>愿岁并谢(但愿同度岁月),</p><p>与长友兮(跟你结成永久的友谊)。</p><p>淑离不淫(你美丽善良不放荡),</p><p>梗其有理兮(坚定正直而又有条有理)。</p><p><br></p><p>年岁虽少(你虽然年纪轻轻),</p><p>可师长兮(却可以为人师长)。</p><p>行比伯夷(你的品行好比古代伯夷),</p><p>置以为像兮(把你种在园中做为榜样)。</p> <p>四、思想内容</p><p><br></p><p>《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写于他初出仕的少壮之时,表面颂的是橘,实际是诗人对自已品质和情操的自励,对自已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的表白。全诗9节,可分两部分。</p><p><br></p> <p>第一部分(前4节),重在描绘橘树的外在美,着力于缘情咏物。</p><p><br></p><p>诗人先写橘树的生长环境和“受命不迁”的坚毅风采,令人生起敬意。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橘树难迁“深固"的根、翠绿的生气勃勃的叶、白色的蓬勃开放的花、多层的繁茂的枝、锋利的防范侵害的棘刺、无私奉献的圆果、洁白味美的内瓢、青黄绚烂的皮层。它勤于修饰,从外貌和内质都是高洁的。</p><p><br></p><p>诗人通过这些描写,歌颂橘树表里如一、志向专一的崇高品格,抒发对祖国“嘉树"的自豪和赞美之情。</p> <p>第二部分(后5节),热情讴歌橘树的内在精神,侧重于缘物抒情。</p><p><br></p><p>橘树年轻时,就抱定“独立不迁"而不随波逐流的志向。长大后,它“自慎"“无私”,又有“橫而不流"“淑离不淫”的高风亮节,足以为人师表。它的优秀品质,可与古代理想的节义之士相比美。</p><p><br></p><p>诗人赞颂橘树,就是要以橘树为榜样,勉励和鞭策自己积极向上;诗人借咏橘树“苏世独立”“秉德无私"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已的崇高志向。</p> <p>《橘颂》是屈原年青时的作品,诗中所表达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为他日后的整个生活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后,诗人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p><p><br></p><p>屈原不忘初心,毕生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秉德无私,恪守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节操,因而屡受昏庸的楚王及馋臣权贵的排斥打击,最终被逐放潇湘,带着悲国忧民之愤,在汩罗江上走完了万古悲风的历程,成为万民敬仰的爱国诗人。</p> <p>五、艺术特点</p><p><br></p><p>1)、借物以传情。</p><p><br></p><p>优秀的咏物诗,既要切合所咏之物,又不要完全停留在所咏之物上。既能刻划所咏之物,又能将诗人自已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橘颂》做到了这样。</p><p><br></p><p>这首诗第一部分,诗人不仅描绘了橘树的外形:碧绿的叶、白色的花、锋利的棘刺,青黄相间的果实。诗人还刻划了橘树的特性:它生长于南国,受命于天地,根深蒂固难以迁徙;它有着色泽鲜明的外皮,又有着色白味美的内瓢,它象个志士仁人,可以肩负起一切重任,表里如一。</p><p><br></p><p>在这里,诗人不仅在咏橘,而且借咏橘来抒情。通过赞美橘树,来颂扬那种志向专一、表里一致的高尚品质。</p> <p>2)、咏物以寄志。</p><p><br></p><p>优秀的咏物诗,既贴切地咏物,又有所寄托,而这种寄托又是切合所咏之物的。找出“物"与“情"之间的相似点,把它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给予赞美。只有这样,咏物诗才能具有深刻意义。《橘颂》第二部分正是借咏橘寄托诗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志向。</p><p><br></p><p>橘树习性奇:它只有生于南国,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到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于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这种“独立不迁"的秉性,正可与诗人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p><p><br></p><p>诗人赞颂橘树清醒地屹立于世而不随波逐流;秉德无私,年岁虽少却可以为世楷模;品行可与节义之士伯夷比美,作为榜样,足以令人信服。这是在表达自己愿意与橘树生死相交,以其为师的愿望,点明了赞美橘树的真正用意。这样,橘树的精神,便全流转、汇聚,成了不改节操的伟大志士的精神象征。</p><p><br></p><p><br></p> <p>3)、表现手法多样。</p><p><br></p><p>这首诗运用了比兴和拟人手法,以橘起兴,以橘为比,既写橘,又写人,在描绘橘树形状的基础上,结合特性进行拟人、比喻。诗人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赞扬,使诗中“橘"的形象,形神兼备,有物有人,有实有虚,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妙境。</p> <p>4)、语言开朗明快。</p><p><br></p><p>全诗用四字句,以兮字做衬。这种句式简朴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表现青春进取的内容,将诗人对橘树所象征的精神,宣泄得淋漓尽致,感情汹湧奔泻。</p> <p>六、对后世的影响</p><p><br></p><p>《橘颂》用橘的特性表达诗人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行独立、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是爱国诗人屈原伟大人格的写照,洋溢着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p><p><br></p><p>这种借咏物来寄志的写法,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给后代诗人写作咏物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陕西农村网2020年6月23日</p><p class="ql-block">西安群众艺术2022年冬季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