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一、引言<br>二、爷爷的苦身世<br>三、爷爷的经商路<br>四、爷爷的贤内助<br>五、爷爷的手足情<br>六、爷爷的儿女们<br>七、爷爷的孙辈们<br>八、结语<br><br><br>一、引言<div><div><div> 我从小在东北老家爷爷家里生活。爷爷家在吉林省四平市,生活条件优越,吃穿无忧,衣食富足。我和姐姐小时候穿着打扮很漂亮得体。我穿过一件带毛领的墨绿色呢大衣,姐姐穿过一件带毛领的红格子呢大衣。爷爷很喜欢我们姐妹俩。<br> 我四岁那年,母亲带着我随军到安徽省滁县部队营房里生活。从那时起我在安徽部队大院里长大。我在安徽读书、工作、成家,很少回东北老家。我对爷爷的印象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对爷爷的经历知之甚少,但是我家里有爷爷的一些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爷爷是高个子,清秀的脸庞,慈眉善目,目光深邃,给人一种亲切感。爷爷1957年在疗养院照的照片,身穿貂皮大衣,头戴貂皮帽很有派头,在爷爷身上有一种目光远大的商人风范。</div></div></div> 我的爷爷 1957年摄于疗养院 1980年我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回过一趟东北老家。遗憾的是,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了,我再也见不到爷爷了。虽然四十五年过去了,但是我一直怀念他老人家,想把他的一生经历写下来,唯恐会失去我对爷爷的记忆。于是我采访了我母亲、姑姑、叔叔、婶婶、姐姐和堂弟堂妹等家人,他们告诉了我许多爷爷的故事。渐渐地我对爷爷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了。<br><br>二、爷爷的苦身世<br> 我的爷爷名字叫张玉振,河北省乐亭( làotíng)县人,1898年出生,1975年去世,享年77岁。 我的爷爷 1902年我爷爷四岁那年,我曾祖母去世了。我曾祖父家里很穷,只好带着我爷爷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我爷爷一起逃荒,把爷爷放在挑在肩上的挑子一头的筐里,挑子另一头的筐里放着一些零碎的破烂东西。一家六口人从河北乐亭县闯关东举家迁到东北四平梨树县谋生存。<br> 我曾祖父靠做泥瓦工帮人家修房子养家糊口。后来曾祖父的四个儿女们长大外出帮工去了。曾祖父就在一家糕点铺帮忙做些零活,和伙计们一起住。有一个姓谷的人经常到糕点铺买糕点,一来二去的就和曾祖父熟悉了。那时我爷爷八九岁,谷家老爷见我爷爷长得眉清目秀,透着几分机灵,十分喜欢,于是认我爷爷做干儿子。他乐意把我爷爷领到他家去,留住在他家。他家有土地有房子,开油坊,是很有钱的人家。谷家有四个女孩,没有男孩。谷家老爷对爷爷很好,爷爷对谷家老爷也很有孝心。谷家老爷请了私塾先生教他家的女孩子读书写字。谷家老爷并没有排斥我爷爷,而是让我爷爷也跟着他家女孩子一起读书写字。爷爷聪明好学,勤学苦练,终于学有所成,知识改变了命运。爷爷十五六岁时清秀英俊,头脑灵敏,被这家糕点铺的雇主看中了,便雇用爷爷去糕点铺做事。于是爷爷对谷家老爷这些年对爷爷的培养教育及照顾表示了感谢,便与谷家老爷告辞了。 从此,爷爷在糕点铺直接在前台从做售货员开始,逐渐升为账房先生,直至升为掌柜的。爷爷没有从做学徒、做小工开始,是因为爷爷有文化、算账快。爷爷算账特别厉害,他会用手指快速算账,算得和打算盘一样快,并且还不让对方看出来是如何做到的。爷爷是打算盘的高手,算盘打得又好又快又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div><div> 1937年四平有家糕点铺聘用我爷爷,所以爷爷一家迁到四平定居下来。爷爷家住在四平市铁道东区北市场街四马路。爷爷家有六间房子,自己住三间带一个很大的院子,另外三间出租。爷爷深谋远虑,善于理财,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有投资房地产的意识。爷爷不断买房卖房,从四马路连接到三马路的小胡同里有许多房子是爷爷买下来的,最多时有21间房子。爷爷家里的这些房子除了出租以外还买了卖,卖了又买。我叔叔生病时就是靠着卖掉家里的房子去长春军医大学给叔叔求医治病的。叔叔看一回病家里卖掉三间房子。我叔叔去长春看了三次病,家里卖了三次房子,共卖了9间房子给叔叔治病。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爷爷家的房子除了自己留住的一套以外其余的房子陆陆续续全部卖掉了,共计卖了25两黄金。爷爷原打算举家迁往北京,到北京去发展,现在看来就是北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实现。<br> 百善孝为先,爷爷是很有孝心的。解放前,爷爷在四平郊区平东那里买了二亩地,是打算为我曾祖父将来作坟地用的。当时,爷爷家里保留有一张买这块地的地契。因为这块地闲在那儿没有当作别用,所以爷爷就把这块地交给了一个姓宋的亲戚种。这个亲戚是爷爷二嫂的侄子。每年庄稼收获以后,他都会给爷爷送点高粱、豆子、秸秆等,爷爷总是回赠给亲戚一些糕点。解放后这块地就充公了。<br><br>三、爷爷的经商路<br> 我爷爷是一位经营有方、善于管理的商人,从事经营茶叶、毡帽和糕点生意。有一位山东蓬莱的刘老板投资,派来姓吴的大掌柜和姓戴的二掌柜。吴掌柜和戴掌柜岁数已大,只是当监工而已。爷爷是年轻的三掌柜,负责经营管理,就相当于当今的总经理。<br> 爷爷的店铺位于四平市铁道东区北市场街三马路,和爷爷家住的四马路是平行的,只相隔一条小胡同,穿过一个小胡同,马路对过就是爷爷的店铺。爷爷的店铺共有六间,其中四大间店铺是经营糕点,两间经营茶叶和毡帽。糕点为主业,茶叶和毡帽为副业。<br> 爷爷精通茶叶,擅长分辨茶叶的良莠。爷爷还经营小有名气的猴头牌毡帽。猴头牌毡帽实行的是三包的自主经营模式,即自主采购毡料、自主缝制毡帽、自主销售毡帽。毡料是自己弹做的,自己采购羊毛像弹棉花似的弹成毡料,染成几种较深的颜色,再做成毡帽。爷爷是独家经营毡帽的,别人家都不会制做这种毡帽。在爷爷经营的茶叶、毡帽和糕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的“三益永”糕点。<br> 走进“三益永”糕点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高高悬挂在大门上方的的牌匾。牌匾长约150公分,寛约80公分,上面是黑底金黄色粗毛笔仿宋字体的三个字“三益永”,端庄大气醒目,一看就像是老字号传统糕点的牌子。“三益永”糕点铺有100多平方米,由铺面门市部和糕点作坊两部分组成。前庭是铺面门市部,大约有40平方米。一走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环绕三面的倒写的U字形柜台。柜台是木制的深咖啡色的柜子,柜面是用玻璃铺在上面的,柜子里摆放各色糕点。后庭是糕点作坊,有三间房子,大约60多平方米。雇用十几名伙计制做糕点。<br> “三益永”糕点品种繁多,有绿豆糕、槽子糕、光头饼、牛舌饼、白皮酥、月饼等各色糕点,还有油茶面。<br> 绿豆糕的制做过程不是很复杂。把绿豆磨成粉面,放入白糖和水和好蒸熟,再用刀切成小方块。可以即食也可以冲水喝。绿豆糕里不放油,所以不油腻,口感香软。绿豆糕是在夏季制做的,因为绿豆具有清凉解毒的作用,适合夏季食用。夏季铺上做绿豆糕人手不够时,我母亲曾经去铺上帮忙蒸过绿豆糕。<br> 槽子糕成方块形状,用鸡蛋和面粉加糖制做的,松软可口,类似今天的鸡蛋糕。<br> 光头饼也是用鸡蛋和面粉加糖制做的。光头饼形状是圆的,像今天的鸡蛋饼干,但是比鸡蛋饼干大些,大小像广州的老婆饼,香香脆脆的。光头饼是我姐姐的最爱。<br> 月饼提前在农历7月就开始准备制做。月饼是用模子做的,可以在月饼上做出一些图案。由于中秋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佳节之一,所以每年月饼很畅销,很多人提前订购月饼,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br> 至今我还记得油茶面的味道。怪不得我上大学放假回家度假时,我父亲给我炒过油茶面,我带到大学和同学分享过,同学都赞不绝口。原来我父亲是跟我爷爷学会炒油茶面的。他炒油茶面时我在一旁观看过,至今记忆犹新。先把花生炒熟用擀面杖压成颗粒状,芝麻炒熟用擀面杖压一下,再把面用小火慢炒不停翻炒炒熟,最后把炒熟的花生颗粒、芝麻和白糖放入炒熟的面里,倒入香油一起拌匀,拌得满屋子飘香。油茶面是用开水冲糊糊喝的。冲好的油茶面热乎乎的,香喷喷的,是我的最爱。<br> “三益永”糕点是用纸包装的,既环保又健康。“三益永”的糕点不是像我们现在去超市或者去市场购买食品大量使用塑料袋装,而是用纸包装,就连包装绳也是环保的,是用牛皮纸搓好的绳子。绳子吊在柜台上方,方便店员出售糕点包装时一抬手就够到。店员包扎糕点的动作迅速麻利不拖泥带水,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先把糕点放在铺好的纸上四面包起来,在最上面放一张红纸,为了图个喜庆,图个吉利;用一条绳子从底面两边拎起来,放到中间交叉,把糕点一转,转个九十度把绳子从底向上绕一圈绕上来成了一个十字花打好结;把两端的绳子留出一小段打个转系起来,当提手方便顾客把糕点拎在手里。<br> “三益永”糕点远近闻名,口碑极佳。每逢过年过节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三益永”糕点之所以有名气受欢迎是因为食材质量上乘,不仅口感好而且健康,尤其是不油腻,老少皆宜,不会吃出“三高”。爷爷经常亲自到乡下采购新鲜上市的上等的芝麻、花生、绿豆等食材原料,从源头上保证了糕点的质量,保证了吃出健康来。<br> 爷爷对做糕点的伙计们像亲人一样善待体贴。专门请来一名资深的厨师为十几名伙计掌勺。尤其是到了过年,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伙计们每日的伙食是上等的摆席的规模,都是美味佳肴。<br> 解放后,山东蓬莱的刘老板从“三益永”糕点铺撤回了。爷爷带着几个伙计把“三益永”糕点铺改名为“同合永”糕点铺,继续维持糕点铺的生意。1954年公私合营时,爷爷拥护党的政策,响应国家号召,把“同合永”糕点铺上交给了国家,爷爷成为一名国企职工。爷爷的“同合永”糕点铺从此改为了四平食品厂。此后,爷爷不再经营糕点铺了,60岁时退休了,每月退休工资21.8元。<br><br></div></div> 我的爷爷 1957年摄于疗养院 (未完待续) <div><br></div><div><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