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林烟月到西湖,不辞长作岭南人——游惠州西湖忆东坡先生

草原羊驼

<p>  广东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 ”,自古就是“岭南名郡,粤东门户”。</p><p> 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间,有480多名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出生、客寓或履临此处。近人中有孙中山、周恩来、廖仲恺、叶挺、邓演达诸人;众多的古人中,当属苏东坡最为令人怀念。</p> <p>  惠州,以西湖著称于世。</p><p> 宋朝杨万里有诗:“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点出了中国四大古西湖中的三个(“罗浮”即惠州,另一个为扬州瘦西湖)。古书中还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一说,可见史上惠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p><p> (上图左上为杭州西湖,右上为惠州西湖,左下为颖州西湖,右下为扬州瘦西湖。上图和下图的照片下载于百度)</p> <p>   惠州西湖,原名丰湖;因其“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故名。1094年东坡先生贬谪惠州,在一次半醉时赋诗:“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从此丰湖改名为西湖。</p><p> 明代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记:“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p><p> 即便是传说,也是十分古老和优美的。</p> <p>  惠州西湖史上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胜。</p><p> “五湖 ”即菱湖、丰湖、平湖、南湖和鳄湖;现主景区在丰湖和平湖之间。</p><p> “六桥 ”为烟霞桥、迎仙桥、拱北桥、团通桥、明胜桥和西新桥。</p><p> “五湖 ”犹在;“六桥 ”今余四桥;迎仙桥废圮已久,烟霞桥只留残迹。</p><p> “八景 ”有花洲话语、红棉春醉、苏堤玩月、留丹点翠、玉塔微澜、桃园日暖、西新避暑和孤山苏迹。</p><p> 史上还有“十景”、“十八景”之说,朝代不同,说法不一;有的景点还需要特定的时辰和氛围甚至人的特殊心境才可意会。</p> <p>  2020年6月上旬,是粤东骄阳和暴雨交汇的时节,我们慕名来到了惠州西湖。</p><p> 从西湖的东门进入,左为丰湖,右为平湖;丰湖中的披云岛及浮碧洲状如青螺,漂浮在烟波之上;湖堤形成的路,宽约七八米,直通西新桥;堤的两旁广植花树,绿影婆娑;湖水荡漾,远山如黛,尽收眼底。</p> <p>  这里就是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清人吴骞有诗:“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p><p> 与杭州西湖的“苏堤”相比,惠州西湖的“苏堤 ”鲜为人知。</p><p> 两处“苏堤”都为东坡先生所筑。</p><p> 修筑惠州西湖的“苏堤”,流传下来两则故事:一是东坡先生为缓解西湖两岸百姓涉水出行不便而修;二是东坡先生在爱妾王朝云死后,每晚梦见她回家给幼子哺乳。每每见她衣裳湿透,问其故,因涉水过湖所致。东坡先生梦醒后,遂决心筑堤。</p><p> 比较起来,第一种说法更现实一些。</p> <p>  西新桥映入眼帘,被称为“西湖第一桥 ”。</p><p> 弧形的汉白玉桥身以数百米外孤山上的泗州塔为衬托,塔影平湖,天工巧夺;</p><p> 伫立桥上四望,亭榭掩映,堤桥蜿蜒,远山近水,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p> <p>  泗州塔静静地伫立在孤山之巅。</p><p> 塔为唐朝所建,几经废圮,现塔是明朝重修。</p><p> 自东坡先生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诗句之后,惠州西湖便有了“玉塔微澜”的胜景。</p><p> “塔卧微澜”、“山吐月”的意境,是东坡先生屡次夜游丰湖孤山“达晓乃归”所得感受,高枕无忧的凡人们也就听听而已。</p> <p>  泗州塔是惠州西湖的标志。</p><p> 塔高68米,分十层,呈八角形锥状;2-10层每层辟一小门,每层内外壁有碑刻和壁龕。</p><p> 泗洲塔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建,在全国曾有多座泗州塔,现仅存两座,另一座在河南南阳。</p><p> 随着历史的变迁,惠州西湖的这座泗州塔又被人们赋予“风光塔”、“风水塔”等多种身份,明朝学者李焘所作的《重建泗州塔记》中说它:“对当地风水而言是个'巨镇' ”,应该不是建塔的初衷。</p> <p>  来到了东坡纪念馆。</p><p> 只见东坡先生立于台阶上,手持书卷,傲然远视。</p><p> 地面上刻有绿色大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先生对惠州的无限眷念之情。</p> <p>  迎面而来的是修竹廊。两旁茂林修竹掩映,中一小径,是当年东坡先生吟竹咏志之所在。</p><p> 中国文人历来把竹子看成是气节、风骨和刚正不阿的象征。东坡先生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p><p> 东坡先生更是这么一生去践行的。</p><p> 不曲意迎合,坚持信念,哪怕一而再再而三地遭贬流放,历经坎坷。</p><p> 一阵微风吹过,竹林“簌簌”作响。恍惚间,似见到东坡先生由王朝云所搀,在小道上踯躅、思索……</p> <p>  馆内陈列着东坡先生的文物和图片,包括诗文、书法等二百多件;其中十多幅是他在惠州时作品的复印件。</p><p> 东坡先生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安置,1097年四月再次被贬往海南儋州,其间在惠州度过了九百多个日日夜夜,留下了160多首诗歌和数十篇散文。</p><p> 惠州,因东坡先生而名扬四海,难怪清人江逢辰有诗:“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p> <p>  “王朝云墓”是惠州西湖最令人流连忘返之处。</p><p> 它座落在东坡纪念馆一侧。行人到此,无不在心中浮现出东坡先生与侍妾王朝云之间哀婉而凄美的故事。</p> <p>  墓的近旁,有王朝云的石雕座像。她眉头微蹙、若有所思,似为自己的疾患所苦,又象是在等候东坡先生的归来。</p><p> 王朝云(1062-1096),字子霞,钱塘人,东坡先生任杭州通判时与其邂逅。相传那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诗,就是东坡先生初见王朝云后所作,那时王朝云仅11岁。此说法不知道是否牵强?</p><p> 东坡先生贬谪惠州时,他的八个妻妾无一人随行,仅王朝云和先生三子苏过陪伴在侧。朝云陪伴了东坡先生23年,生死相依,同舟共济。</p> <p>  王朝云体弱多病,于1096年七月在惠州病逝,时年34岁。</p><p> 她临终前口诵《金刚经》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四字偈语而绝,葬于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墓由寺僧筑亭覆盖,取名“六如亭 ”;四周遍植梅花,亭柱上刻有东坡先生撰写的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p><p> 东坡先生悲痛欲绝中写下《王朝云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p><p> 清嘉靖六年(1801)重修朝云墓,补书东坡先生所作的《墓志铭》,刻石征文。</p><p> 栖霞寺已不复存在,六如亭也几经修建;眼前见到的六如亭留有新痕且色彩艳丽,少了几分沧桑感。</p> <p>  从孤山南下到平湖之畔,九曲桥如玉带浮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远处的点翠洲。</p><p> “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吉祥数字,叫“九曲桥”的远不止惠州西湖一处,比较有名的如上海城隍庙的九曲桥。</p> <p>  跨九曲桥,登点翠洲,满目青松翠竹、鲜花绽放。此地为“西湖八景”之一的“留丹点翠”所在。</p><p> 我们或在长廊亭榭间徜徉,或静坐在留舟阁中遐思,透过微波荡漾的湖面,遥望孤山顶上的泗州塔,感受着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p> <p> 点翠洲上的那棵闻名遐迩的老凤凰树花开正旺,绿荫深处摇曳着一片红云,如火如荼,与绿波相映成趣。</p><p> 清朝光绪年间此处有“红棉春醉”一景,也是“西湖八景”之一,抗战时期被战火所毁,1974年恢复,不知原貌是否就是这样?</p> <p>  东坡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仕途坎坷、历尽艰辛。</p><p> 先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出京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又以“讥讪先朝 ”的罪名(史称“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等;后官至礼部尚书,又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p><p> 所担任过的职务中,最高的三品(相当于正部级),最低的八品(相当于正科级);要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有“圣朝不诛名士”的遗训,东坡先生早就被砍头了!</p> <p>  在惠州时,东坡先生的足迹还遍及粤东一带的名山大川,如江郊钓矶、白鹤峰、罗浮山、合江楼、九龙潭、杜风亭等,留下了许多名诗美文。(上图为罗浮山,下载于百度)</p> <p>  尽管东坡先生一生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但从不自暴自弃;他寄情于山水黎民,体现出了旷达深邃、追求自由的老庄思想。</p><p> 在任密州太守时,他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仍不失壮志豪情;</p><p> 任职黄州时吟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平生”(《临江仙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恬淡而幽远。</p><p> 在海南儋州,他已年逾花甲,尽管处于“饮食不具,药石无有”、“非人所居”的艰苦卓绝中,仍能“食芋饮水,著书为乐 ”。</p><p> 岂知,在宋朝,放逐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p><p> 为了名利,多少人一生苦苦挣扎,身心俱疲乃至身败名裂;唯有大智慧者才能超然。</p><p> 中国文人历来标榜的最高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东坡先生做到,穷不仅独善其身,还能兼济天下。</p> <p>  荔枝,是东坡先生的最爱。</p><p> 是荔枝,使他消除了政治上的失意之感、走出了人生的低谷。</p><p> 刚到惠州见到荔枝树时,东坡先生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p><p> 第一次吃到荔枝,先生便有“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的感叹;</p><p> 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那首《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对一般人而言是太多了!足见东坡先生对荔枝的喜爱。</p> <p>  东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才。 在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p><p> 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p><p>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p><p> 在诗歌上,有“苏黄(黄庭坚)”之称;……</p><p> 我们今天朗朗上口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有的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有的空灵隽永、韬光旷达,这些无不出自东坡先生的神来之笔。</p> <p>  东坡先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光耀千秋的诗文,还创造了不少“名菜”流传至今。</p><p> 今人们也许不知道《前赤壁赋》是何人所作,但对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耳熟能详。</p><p> 如今林林总总的“东坡菜系”,有的经后人“添油加醋”已面目全非;有的根本就是后人“发明”的。</p><p> 比如,辣椒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才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东坡先生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宋朝。所以,正宗的“东坡菜”是不辣的。</p> <p> “东坡肉 ”,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最令老饕们垂涎欲滴。</p><p> 史载,“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后在黄州提高、最终在杭州完善。现浙菜、苏菜、川菜等菜系中都少不了这道菜。</p><p> 如今的“东坡肉”做法不下几十种,又蒸又炖,工艺复杂,火候配料十分讲究。</p><p> 而东坡先生在《猪肉颂》中记载它的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不过是清水慢火炖肉。</p> <p>  如今,“东坡肘子”也是餐桌的“硬菜”之一,把它说成是东坡先生的发明,证据还不够充分。</p><p> 但这都不要紧。和“东坡鱼”、“东坡豆腐”等菜肴一样,把它们说成是东坡先生的“专利”,也许是由于后人们对东坡先生的怀念而产生的现象。</p><p> 而还有一些人们根本不熟悉的菜名,倒是东坡先生有所记载,它们完全是先生面对艰难困苦而淡然处之的真实写照。</p><p> 如在《东坡羹》中“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 ,缘及一瓷盌,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 及少生姜,以油盌覆之……”;</p><p> 又如《菜羹赋》“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就是生煮青菜萝卜来吃,并且不加任何调料,还说“有自然之味”。</p><p> 这些“东坡菜”自然不会出现在当今的餐桌上!</p><p> 其实,是“穷”催生了“东坡菜”。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全家每月仅四千五百钱可用;他把这些钱分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天用长杆挑下其中的一份用于开支。</p> <p>  行走在惠州的大街小巷,东坡先生的影子无时不闪现在我们的眼前:东坡路、东坡纪念馆、东坡小学、东坡公园、东坡书画社……仿佛一千年的岁月仍抹不去人们对先生的思念。游人们到惠州,无不深深陶醉在东坡先生那三年间留下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还有先生垂暮之年的那首诗作:“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p><p> 两个月后,东坡先生病逝于常州,享年64岁。</p><p> </p><p><br></p><p> (以上少部分资料下载于百度网站,特此致谢) </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