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旅途5》——雅安,二郎山,泸定

青天揽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川藏公路上络绎不绝的朝圣者</b></h3><div> 川藏线是最热门进藏线,一是这条尽进藏线风景特别美,可看的地方多,整个318线被称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东起上海,西至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樟木村),318川藏是整个景观大道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这条线路城镇密集,路程近,吃住方便,也最省钱,更重要的是这条线路是汉藏文化荟萃的经典长廊,人文厚重,不同阶层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既能领略川西及藏区大美风光,又能感受丰富的汉藏文化融合交替地带宗教、信仰、习俗等人文滋养,以及建筑、音乐、美术等艺术熏陶,更重要在这条线上旅行能让年轻人关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故此,十余年来这条线路上的旅行者始终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成群结队以不同方式前往拉萨朝圣的旅行者们。</div><div><br></div> 《西行漫记》的写作有三个思路,一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沿途美景和人文,取名《旅途》,另一个是将沿途风格各异的风景图片按一定区域组合在一起对比介绍,取名《家园》,还有一个就是重点介绍旅途中所遇到的人物,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现不同领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取名《人物》。其实这三个系列在回来后都开了个头,总共写了七辑就停笔了,一是太费时间,二是才疏学浅,随着对这片土地了解的越多,才深这里面蕴含的历史人文确实博大精深,不敢随意为之。<div> 这集本想重点介绍翻越二郎山和宿居泸定的旅途故事,但有几种此段拍摄的各类旅行者的照片,索性把此类照片放在一起,在这一集的前面加一节文字,专门谈各类旅友。</div><div> </div> 成都是川藏线的起点,也是穿越此线的集散地。全国各地骑自行车进藏的旅友们会把自行车托运到成都,自己坐高铁到成都后,再骑上爱车出发,穿越横断山脉进入藏区,前后翻越十余座海拔近5000米的高山和数条大江峡谷经半个月时间到达西藏拉萨,然后乘车返回。<div> 图片是在成都进入雅安界碑出时拍的,处城都后首次遇到了一支骑自行车旅游的队友,他们是几名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网约骑行。“我们都是骑行爱好者,通过网络发帖认识的,这次西藏骑行已经做好充足准备,计划用十五天。”同他们交流,坚定和兴奋的情绪立马给我增添了信心与力量。他们信心满满,成竹在胸。当然,骑摩托车快也更省力,他们每天80——100公里的路程要付出比我们多得多的体力。比起我们,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更让人钦佩。</div> 这张照片拍摄于天全峡谷,从天全县到康定,海拔陡然上升,在半山腰河谷旁的小卖部,遇到一位背包客和几位骑行者在一起休息。 这位徒步者二十多岁,川东某县人,因工作和恋爱两方面的失意,让他萌生选择一处远行暂时逃离现状的想法,他计划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徒步西藏,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看,背包、手杖、防护服、遮阳帽一应俱全,背包里除了衣服睡袋之外,食物和水占据了较大空间,特别是他设计了一个喝水装置,一根长长的吸管留在肩旁,走路时不用放下背包就可以通过吸管喝到背包瓶子里的水,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体力。 我们骑上车继续爬坡,年轻瘦弱的他远远地留在路旁318国道旁,他竖起大拇指为我们加油,鼓励我们,也鼓励自己勇敢的面对前面艰难险阻。 这个老头是重庆人,退休教师,白发苍苍,瘦小精干,六十五岁,他是我在这段旅途中遇到的第一个年龄较大的骑自行车的旅友之一。详细情况已记不得了,只知道他骑自行车走过四川附件好多地方,川藏行是第一次也是他最远的骑行。看到他武装到牙齿的骑行装备,可知他的骑行经历不简单。<div> 照片拍摄地叫瓦斯沟,大渡河的一条支流,照片的背景是正在修建的是雅康高速。从雅安到康定的高速是中国境内最难也是最漂亮的高速,大峡谷中低端高速公路都在半山腰,全是桥梁和隧道,桥墩最高可达百多米。现在已经通车了。</div> 这张照片是过康定翻越折多山路途中拍的,骑行者托着沉重的行囊艰难的爬上十几公里之字形的陡坡之后在平台上歇气,同时,也是在等待后面的同伴。旅途所遇者太多,特别是骑自行车和徒步的,因比我们慢,我们很容易遇到他们,同其中者之一说说话,当然,他们也乐意同别人攀谈,已解旅途疲劳和寂寞,但是骑行时间久了这种愿望也就淡漠了。 这是在康定县城遇到的三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旅行者,他们和我们国内的旅行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更注重体验,而我们更注重享受。看,他们三位都背着高大的背包,除衣物之外,睡袋、帐篷是必备的。左边是韩应平老师,我的好友同伴,他是英语老,能同他们亲切流畅的用音乐交流。在四川尚能看到外国人,但西藏就很难看到了,因为外国人去藏区有很多限制,一般好像办不到签证。<div><br></div> 这位老者六十六岁,西安市某县的退休教师,在317线上翻越海拔六千多米的雀儿山的半路上遇到的,这段路也是整个入藏路上海拔最高,路况最差的一段路,因修隧道,整个路段都是土路,且被大车压得大坑小坑。在即将翻越垭口时遇到了骑着老式自行车的老头,确实有点意外。他说他身体硬朗,家里有个老伴身体也很好,不需要人照顾,就喜欢骑自行车,他这是第二次骑车进藏,第一次走的318,这次走317。进藏遇到的最难翻越的海拔六千多米的雀儿山,这段几十公里大上坡的土路上,推着自行车前行是何等费力,以至我们翻过山,在几十公里外的江达县城住上,我们还担心他当天过不了垭口。川藏北线很少遇到有人骑车或徒步进藏,因为这条线人口较南线要少得多,县城间相距较远,一般都在二百公里以上,吃住不方便,在加上山更高,路很差,风景远没南线丰富。<div>川藏线,络绎不绝的车流中夹在这三五成群或单枪匹马的朝拜者。从成都到拉萨,坐飞机只需几个小时,开车只需几天,徒步需三四个月,而磕长头需要一两年。在这条路上,开车遇到塌方不通可以折返,打道回府,但从来没遇到用身体的长度丈量道路的磕长头这半途而废的朝佛着。</div><div> 在前往波密的途中,黄昏时遇到两个一人磕长头,一人推架子车满载生活用品的藏人,他们想停下来在路边做饭,路边的松树林非常茂密怕引起火灾,于是就问我们下一个寺庙还有多远,可刚好走过寺庙,我说往回走一公里就有个寺庙,他说他们磕长头不能往回磕,只能往前走,</div><div><div><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雅安的三雅</b></div><div><br></div><div>雅安,四川盆底的西界,横断山脉的东部,离成都不过一百五十公里。川藏线过了雅安再无平原,它恰好处在中国第二台阶到第三台阶的边缘,也是温带季风区和青藏高原气候交界地。湿热的东南暖湿气流延横断山东坡抬升后降温形成大量的降雨,所以这一带降雨丰沛,气候凉爽,植被茂密,人杰地灵。</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雅雨 </b></div><br>雅安有三雅,雅雨、雅鱼、雅女。“雅雨在头上、雅鱼在水里,雅女在心里”。雅雨排在三雅之首,有句古话:“雅无三日晴”。雅安地处群山之中,终年云雾笼罩,难见明媚阳光,一年中倒有300天在下雨,因而有“雨城”之称。雅安的雨不仅仅频繁,而且有它的特色,总是细若游丝,清新可人。无论再怎么样焦虑的心绪也会变得柔和起来。既使在不下雨的日子里,空气也总是湿湿润润的,似乎有雨丝的清新气味。雅安市中国大陆降雨量最大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以上,有天漏之称。</div><div>从雅安地理位置不难理解为何这里这么多降雨,雅安处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的东麓背风坡,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从云贵高原而来的湿润西南季风与沿青衣江下行的青藏高原干冷气流长时间在此相会,便有多大300多天的将雨环境。,</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雅鱼 </b></div><br> 贯穿雅安城内的青衣江,是雅鱼的唯一产地。雅鱼又叫“丙穴鱼”或“细甲鱼”, 这种雅鱼属于冷水鱼,体形修长,在7度到12度之间生长,身上是细碎的浅青色花纹。雅鱼主要吃岩浆水,鱼肉细腻,汤味鲜美。杜甫曾有“鱼知丙穴由来美”的诗句赞美雅鱼,可知诗圣他老人家也偏爱美食。饱餐了嫩肉鲜汤之后,终于找到雅鱼的标志特征:真正的雅鱼,脑后的脊骨上都有一快透明的小骨头,而且这块小骨头的形状完全是一把小小的宝剑!灯光下的小骨剑通体透明,只能赞叹造化神奇,自然中的奇闻异事太多了。<div><br><br></div> 青衣江并不清,下雨后还是有黄色的泥沙混着江水而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雅女 </b></div><br>因了这雨城的湿润气候,又难见阳光直射,雅雨的滋润,雅鱼的营养,所以雅安的女子得山水之灵气,个个皮肤白皙细腻,个个如出浴荷花、带露玫瑰,不仅秀丽清纯,而且稳雅良善。雅女皮肤都绝好,个个白皙细腻,也是盛产美女之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雅 安</b></div>雅安,四川省地级市,原为西康省省会,1955年随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设雅安地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东麓,东靠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距成都仅115公里。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里。雅安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形态独特,汉藏文化交汇融合,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天然氧吧。造就了雅安独特的三大特色“景观”:“雅雨”、“雅鱼”、“雅女”,并称雅安三雅。 雅安的雅鱼饭庄,原计划从成都出发在雅安住宿一晚,好好品尝一下雅安的三雅。之前,在众多资料里看了太多关于雅安美食美景的描述,向往之情盛浓,者有亲戚在此开店做鱼,曾盛情相邀做客,早已通过地图对雅安街道走向细细研究了一番。因之前对雅安有太多的期望值,多以到了雅安,便迫不及待的实地查看一番,在骑车绕主城区一圈,参观过万达广场后,便找了饭店吃午饭。饭店不大,一中年妇女开的,请了一位小美女打杂,在点菜和吃饭间隙,想法设法和老板娘套近乎,询问有关雅安美食及到泸定的路况,然而老板娘和服务业只顾玩手机,问三句回答一句,美女服务员则是一句话都不说,我们开玩笑说你们这儿真出“哑女”的地方啊,不免对“雨都”大失所望。吃罢饭,时间尚早,盘算再用四个小时便能够达到泸定,逐改变宿居雅安的计划,起身赶路,向着下一个目标——泸定进发,这期间要翻越川藏线上第一座高山——海拔3740米的二郎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郎山,川藏线上第一的拦路虎,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br></div><div> “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小时候听惯了那高亢嘹亮雄浑,大气磅礴的《歌唱二郎山》歌曲,犹在耳边回响,现在几乎没人记得了风靡一时的革命老歌。从雅安到泸定要翻越海拔3700多米的二郎山,在骑行攻略中,这座海拔不算高的山峰确实是一个拦路虎。从成都平原猛然翻越三千多米的高山确实有些畏惧,再加上之前众多网友描述此段几乎没有好路,车多路陡,经常塌方,下午四点多在雅安和老韩一商量,说走就走,当天爬山,直达泸定!</div><div> <br><br></div> 从雅安到泸定沿国道318有一百四十多公里,下午四点从雅安出发,中间只经过天全县,翻越二郎山,确定应该在晚上八点前用能够到达,而实际远比想象的要艰难,结果用了近6个小时,于夜里十点才到。<div> 出雅安沿青衣江西行,河水越来越急,山越来越高,公路越来越曲折,在峡谷中陡崖中穿行。图片是318天全县地貌景观,原以为过了雅安所遇到的河流就是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红色故事让我兴奋,后来才知道这是喇叭河,喇叭河峡谷是成都连接泸定、康定川西黄金要道,是川藏318线重要节点。也是翻越二郎山必经之路。<div><br></div></div> 天全县喇叭河大峡谷也是著名的景区,跟内地许多地方一样,被广泛开发。骑行318就是免费穿越该景区,沿途村寨,峡谷、谷地一览无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川藏线上茶马古道</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一次行走在川藏线上,看到茶马古道遗址着实眼睛一亮,在我国各民族生活中,藏族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素不产茶,所以就只能从川、滇运输,进行茶马互市。茶马古道由此产生,这是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是藏汉民族商贩、背夫、驮队、马帮劈荆斩棘下被开辟出来。在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西部电影电视题材中,马帮,茶商、盐贩、土匪、官兵在这漫长的道路上演绎着太多的恩爱情仇生死天命。它也像一条条绿色的飘带,横亘于青藏高原与川西山地之间,蜿蜒曲折于世界屋脊之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 茶马古道厚重的历史给了人的太多的想象。318路边这个不起眼的“茶马古道”标识,让我感慨,我想停下来走一段,但连续的上坡曲行让我放弃,毕竟它已成为了历史,现代人关注的并不多,我只是在318公路上稍稍刹了一脚车,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路边标识牌,和消失在嵩山峻岭的羊肠小道,便匆匆作别。眼见这条穿越祟山峻岭、江河险谷,越过皑皑雪原、茫茫草地的茶马古道,这条剪不断的纽带,连接内地与藏区,融合汉藏文化与文明的走廊,隐匿在荒山野岭之中,逐渐谈出视野,退出历史舞台的人文之路,不禁有些哀愁。<div>川西康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积沉下丰厚的土司文化、边茶文化、藏汉佛教文化,<br>  <br> 据记载,历史上内地物资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有川藏、滇藏与青藏(甘青道)三条大道,并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川、滇、青、藏四区,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川藏线是开通时间最早,运输量最大的茶马古道,据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就已经开通。</div><div> 当然,这条古道也是汉藏、彝藏文化交流通道,康巴文化、土司文化、藏传佛教、农耕文化,通过人员流动传递、交流、融合、同化。深切体验不是一次匆匆进藏就能够感知得到的,绝大多数进藏者,走一圈之后留下的只有几张照片,有可能连当地的地名都记不住。当然,这也是一种体验,不一定向学者一样什么都想追根溯源。<br>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郎山,气候的分界线</b></h3> <div>从天全县沿青衣江的支流喇叭河逆流而上,可以看到河谷间散落人间,梯田。随着海拔上升,河谷越来越窄,山崖越来越陡峭,村庄越来越少,318公路盘旋而上的地方就是二郎山。</div><div>318从海拔五六百米爬升到三千多米的二郎山山顶,有几十公里长的山路,路窄车多,成群结队,一个车队长这三五公里,这些满载各种货物的大型卡车如蚂蚁搬家缓慢行驶在之字行的盘山路中。为了抢在天黑之前翻越山顶,不得不一辆一辆的超越这些大卡车。</div><div></div> 从成都满载石油、蔬菜、建筑材料、机械等物资的各类大卡车一辆接着一辆,在公路上延绵不绝,我等骑摩托车只能在路边和车流间见缝插针的超越,不然很难在天黑前上到山顶隘口。随着海拔上升,气温越来越低,天气也越发阴沉,大约到了两千米以上的位置已是阴雨霏霏的天气了,山岚和山谷都隐藏在云蒸雾绕之中。 <div>二郎山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自然、人文与地理的天然分界线,是中国地形中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阶沿。二郎山雄伟,峰、峰嵐叠嶂,古树野花千姿百态,溪流淙淙,瀑布飞泉,云蒸雾绕,有点热带雨林景观(东坡降雨量大,西坡稀少)。</div> 从内地去西藏有三条路,分别是川藏线,青藏线,和滇藏线。川藏线较其他两条物流和车流都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条由部队管控守卫并维护的公路。<br><br> 二郎山的东坡因降雨丰沛,植被非常茂盛。二郎山属于邛崃山脉,是中国地理中重要的气候分界线。穿越二郎山垭口,感受最深的就是西边日出东边雨、阴阳两重天。和川藏线上其他山脉相比,二郎山虽然不算很高,但它正当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区要冲。<br><br>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一路向西,在翻越二郎山时,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湿润的季风形成充沛的降雨。所以,二郎山的东坡终年云雾缭绕,山脚下的雅安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因此素有“天漏”、“雨城”的称谓。在二郎山东坡的原始森林中,年降水量更是高达2500毫米以上,这里不仅森林茂密,动物成群,资料显示不少诸如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黑熊和红豆杉、珙桐等珍稀保护动植物在这里都有分布。<div> </div> 二郎山山高谷深,峰峦叠嶂,<br> 爬上海拔2100米的二郎山隧道口,已是晚上七点,阴雨霏霏,浓湿阴冷的山雾笼罩着整个山坡,向山顶和四周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寒风夹裹着细雨时而紧时而慢地的袭来——天已快黑了,离泸定还有几十公里的下坡。之前上山时紧张的情绪松懈下来——终于征服了被网友称之为川藏线上第一个拦路虎,剩下的是几十公里长的大下坡,前方泸定县城的住宿已经通过电话联系好了。 此隧道开通前,翻越海拔3700多米的二郎山垭口的道路漫长而艰险,常有许多车辆翻到山沟里去。据说,二郎山隧道通车,公路一下子缩短了25公里。也有猎奇的摩友尝试骑行那段翻越垭口的国道,体验干湿两重天的山顶风光。 穿过隧道,眼前豁然开朗,呈现不一样的景观:隧道的东面细雨霏霏,冷风阵阵,昏天黑地,而西边却是干爽明亮,微风徐徐,一派高山平谷地貌。二郎山是著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东边是四川盆地,西边是青藏高原。也是青衣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更是冷暖气候的分界线。<div> 二郎山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东边的盆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为农耕区;西边是第三台阶的青藏高原,为温带高原气候,气温偏低,降雨稀少,适合放牧。</div> 站在二郎山隧道西口观景平台上,可以看见散落在台地间的藏族村寨,在藏式建筑间夹杂有汉民的房屋,正如眼前草地和林木共生一样,彼此交融,随意而生。 在二郎山观景台前,一位大妈热情的兜售当地的水果,熟透了的金黄色的李子,李子5元一斤,一开始没认出来它是李子,还以为是小柿子或一种小梨子,黄里透红,皮薄如纸,软软的如弹力球,咬一口甜软爽口。见大妈非常热情,就买了一斤尝了尝。李子,也是我们当地常见的水果,吃的多了,但这种软如弹力球的李子还是第一次见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泸定 大渡河谷底荡气回肠的小县城</b></div><div><br></div>翻过二郎山,一眼就可以看见峡谷间镶嵌着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这就是著名的大渡河。从西北迎面扭捏走来,宽阔处阡陌纵横,村落稠密,狭窄处山崖刀劈斧削,道如羊肠。闻名中外的大渡河展现在眼前,曾经魂牵梦绕的泸定桥就横卧在前方不远河面上,怎能不让人激动?特别是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教育和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怎能不去目睹?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泸定县,它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进藏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甘孜州“东大门”,家喻户晓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发生在这里,享有“红色名城”美誉。境内“高万丈”的二郎山、“蜀山之王”贡嘎山、风光秀丽的燕子沟以及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是川西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每天从成都过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渡桥横铁索寒</b></h3><div>到泸定,不得不去泸定桥头去看看,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伟人气概,凭吊飞夺泸定桥英十八勇士。</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前几天,刚好下了雨,大渡河水暴涨,河水浑浊。站在泸定桥边,滚滚河水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波涛击打河岸崖壁发出隆隆的咆哮声。黑色的铁索桥横跨江面,在咆哮声和一阵阵凉湿的谷风中岿然不动。 泸定桥,现已辟做红色旅游景点,10元一张门票。因河水暴涨,为安全起见,桥两端暂时封闭。透过门楼铁门可以清楚地看见宽阔的铁索桥桥面和对岸的翘角门楼。桥面虽然封闭,偶有工作人员从桥的这头走向那头。浑浊淡黄波涛汹涌的河水,冷黑成一道弯弧岿然不动横跨江面的桥面,翘角复檐古朴典雅的门楼,翠绿岚烟漂浮对岸陡峭的青山,一位打着红雨伞身着青色短袖旗袍的美女优雅地行走桥中——这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我用相机长焦拉近,拍了好几组照片,可惜,这些照片和后面一路拍摄的许多照片一起在转存在u盘后,落入茶卡盐湖水中损坏了。川藏骑行一路也只剩下相机不多的照片和手机随拍。 在泸定令我激动的不光是目睹泸定桥,实地查看飞夺泸定桥的现场,还有一个是想见到一个人,在我出发前曾通过好几次电话,他就是后面要介绍的川藏线网络达人杨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