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三红失落的优雅

左立文

<p> 在北京的同学看了我发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28n1lyj?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中国传统古村落.老家牛车河的原风景___世外三红</a>,定要来三红看看。近日,其飞到张家界,又乘高铁到牛车河,我携妻与长沙的同学一同抵达牛车河高铁站作陪,四人会合后,在此迎候多时的三红民宿无为舍鲁老板便驱车将我们接到了中国传统古村落三红。</p> <p>  次日,鲁老板带我们去大伏溪上游看三红小天门和悬棺,因为洪水冲垮道路,我们不得不折回,在经过灰溪河时,鲁老板车停路边,向左边一座老木屋喊“晓波,把车开到无为舍去,车子要给游客手机充电!”不一会,我就看到一位帅气的小伙将支路上一辆喷着“无为舍”字样的丰田白色旅游接驳车开下来,我们一坐上接驳车,我就问:“师傅,那座老木屋里一位老篾匠全师傅你认得不?”晓波阴沉沉地说:“他就是我父亲,2019年过世了。”我大吃一惊:“就过世了?那他有徒弟没?”“徒弟都有,只是他们早就没做篾匠了,也没有俺父亲做的东西精。”我连连大呼“可惜!可惜!实在可惜!”</p> <p>  —2016至2018年,我受牛车河党委政府邀请,为三红、毛坪、汤家溪、殷家桥四个村申报国家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以摄影与文字的方式挖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其中记录村落传统匠人就是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三红村,村里的干部就将我领到全师傅家里,当时全师傅正在制作竹器,一间屋子的板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制生产生活工具,全师傅粗手出细活,随着双手十指的灵动,一匹匹金黄色细长篾丝在空中飘飞着,精美的造型就在他手中渐渐呈现,精湛的手艺成就了一件又一件优雅的艺术品,全师傅说他十三岁时就开始学篾匠,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他一句话最让我震撼:“我们这一带竹子少,我就想在我手中把每一根竹子都做成匠心” —想不到一个普通的匠人对自然是如此的尊崇,全师傅的匠心让我陶醉,我不仅拍摄下全师傅制作竹器时的照片,还将他每一件作品定格在我的镜头里,与其它资料一并上报到国家住建委。此去经年,不曾想到,这些镜头竟成为绝版!回忆到这里,我又情不自禁:“可惜!可惜!实在可惜啊!”</p> <p> “原来当年到我家拍摄照片的就是你?”我说:“是的。我回去后将我当年拍摄的令尊原片放大冲洗装裱,送给你作个纪念吧!”—我无可奈何。</p> <p>  车到无为舍,一阵唏嘘本已过去,没想到鲁老板将一摞金黄色竹篮抱出来放在我们面前的茶桌上,北京的同学眼里大放异彩:“哪里来的?”“这是我的收藏,晓波父亲的绝版!”鲁老板的语气里有些骄傲。北京的同学在大型媒体旅游版块工作,看天下风光,阅世间人文,却一下子被眼前如此精致细腻的竹器所震撼,拿了一个在手里,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抚摸着优美的线条,感受着润滑的质感,品味着淡雅的色调,仿佛在与自然默默对话,过了好久才蹦出一句话:“还有没有?!”长沙的同学是位见多识广的资深新闻媒体人,也为手里的天物所折服:“我要到全师傅屋里去,看还有些什么宝贝!”我妻是个见到竹器就要买的主,家里竹篮竹筐端的提的圆的方的大的小的多,但没有一个是如此精致的,抱一个在怀里:“是乖!”狠不能将人家收藏的归为已有。众人又迫不及待,坐上晓波的车,又直奔他家而去。</p> <p> 一到晓波家里,他就拉着我向他的老母亲介绍我的身份,老人家一见当年拍摄老伴的摄影师,竟泪流满面……</p> <p>  晓波向他母亲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老人家将全师傅生前的匠心制作悉数托出:完工的竹篮一个,不足巴掌大小蛐蛐笼三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锁口未完成的竹篮五个。北京的同学拿到这个完工的竹篮就是不松手,非要老人家卖了不可,但老人家抓住竹篮的另一边一个劲地说:“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一老一少拉拉扯扯,北京的同学哀求着说:“您老人家就买给我吧!我从北京来一路不容易啊!”可老人家还是油盐不进,就是不肯卖。旁边的鲁老板实在看不下去,只好忍痛割爱,出面解围,说将自己收藏的竹篮卖一个给我同学才停止了这场纷争。妻则拿着五个没有完工的竹篮不肯松手,非要全买下不可,老人家又和她争执起来,晓波见此出来以人格担保:“我想办法将竹篮锁口完工,一定给你留一个!”我妻只好将就着松手。三只精致蛐蛐笼,两百元一只,北京的同学一只,长沙的同学占了两只,妻跑上前硬要了一只,长沙的同学也只好割舍。这蛐蛐笼通风透气,是养鸟的必备工具,但如此精美却极其罕见!我在中堂又找到一摞全师傅刚开始制作的竹器,但不知他是制作何物,尽管如此,却掩饰不住其极俱艺术品质的造型,要是能将它带回家,随便挂在墙上就是不俗的装饰品啊!我直呼“可惜!”老人家看到我与同学端详良久,就给我俩一人赠送一个,我们激动得一个劲地向老人家表示感谢。</p> <p>  离开老木屋,回到无为舍,鲁老板向北京的同学兑现了诺言,我的同学终于如愿以偿。但我们的心迟迟不能平息—斯人已逝,但传统匠人的优雅却直抵人心,我将我们淘到的宝贝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这是它们最后一次于我的镜头前在生于斯成于斯的土地上集合,今天下午,它们将离开山沟,随各自的主人登堂入室。此时,有人将蛐蛐笼握在掌心沉默着把玩,有人又将它挂在坤包上,让自然、古朴与时尚集于一体,座高铁,乘飞机,第一次走出深山,招摇过市……</p> <p> 在晓波驾车送我们去高铁站的路上,我又想起那个 “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的竹篮,——晓波的母亲是怀念优雅的老伴?还是铺垫古村优雅的传承?仰或兼而有之?我不得而知。一路众人无语,车到高铁站,大家才叮嘱晓波:要将全师傅没有完工的竹篮早日完工。其实,在我心里,我想晓波将父亲的徒弟找回来,重操旧业,在新的传统文化生态中,乘着传统古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的东风,锲入旅游品市场,重拾古村三红失落的优雅……(2020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