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陈果子</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学生问我:“老师,‘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在文言文中,“之”有多种“身份”。 </p><p class="ql-block"> (1)动词,意为“往”,“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p><p class="ql-block">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p><p class="ql-block">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 “他们”“它们”等。《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论语·学而》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p class="ql-block"> (4)助词。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狼》:“两狼之并驱‖如 故。”《爱莲说》:“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补足音节,无实义。《曹刿论战》:“公将鼓之。”《狼》:“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前置宾语。《陋室铭》:“何陋之有?”《爱莲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p><p class="ql-block"> 如果上面所讲的“之”字的用法,我们都理解了,再来分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法现象就不难了。这里,“之”用于连接主谓“见事(主语)‖晚(谓语)”,取消“见事‖晚”这个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短语“见事之晚”。我们知道“主谓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故“见事之晚”就成了“大兄‖〔何〕见识之晚乎!”这个句子的谓语。</p><p class="ql-block"> “何”作为疑问代词,其语法功能比较广泛。例如:</p><p class="ql-block">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p><p class="ql-block">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p><p class="ql-block"> 大王来何操?——“何”作前置宾语;</p><p class="ql-block">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作状语;</p><p class="ql-block"> 姜氏何厌之有?——“何”作前置宾语的定语。</p><p class="ql-block"> “何”在这里是“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修饰谓语“见事之晚”,所以“何”是状语。</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补充一句,此句无需理解为倒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