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父亲田建通是一位美术工作者也是一位美术教育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和他的画笔、画纸是并存的。没有一天父亲不在画画。</p><p><br></p><p>很小的时侯,我记得父亲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不足十平米小屋的床边拿起画夹,临摹素描头像。依稀记得当时是用一根黑色长方形的小棒画画(炭精条)。炭精条磨成鸭嘴状,用尖端能画出细细的线条,扁的一面能画出宽宽的面,有时还要用手擦擦画好的画,手变得黑黑的,不想靠近父亲,怕那黑色弄脏自己。不知何时起,在我们生活的那间小屋里突然多了很多人,父母让我叫他们叔叔、阿姨,直到现在才知道当初的叔叔、阿姨也只不过长我不到十岁。这些人是我记忆中父亲收的最早的一批学画的学生。好像他们每天都不上学,在我家屋外搭起的小房里面画画(小房是简易的,临时做饭用的,但比真正住房要大的多),等父亲下班回来,给他们看画点评后回家吃午饭,那时的学习是不收学费的,学生对老师的回报是在快近中午时分,把小屋里的铁炉子生着火。大一些的学生慢慢熟悉我家情况后给妈妈把稀饭或开水做好,等父母下班回来可以省出一些时间给他们说画。我跟在他们中间玩耍,看他们画画,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他们也走上社会,年龄小些的考上大学,年龄大些的有进部队的,有参加工作的。 </p> <p>我上小学后,父亲开始带我到他的单位玩了,那时他在展览馆工作,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放着很大很多的油画框,画的是毛主席像。总在画,画完一张又来一张。看父亲总是先用铅笔在画布上打格子,然后在格子里画出形象,再上油色。我问为啥?父亲说这是领袖画像,要画的一模一样才行。毛主席逝世后,整个展览馆的展厅变成一个大的灵堂,在花圈簇拥的中间摆放着父亲画的毛主席巨幅画像,他们整夜整夜的加班看护灵堂,我和弟弟就睡在展厅的长木椅上,有一位当年给毛主席挑书的老红军爷爷看护着我们……再后来,我们搬家了,住上了楼房,生活质量感觉一下提升了不少,在家里看到父亲把客厅的一角摆放上油画架,并动员我们全家开始收集衬衣中夹带的硬卡纸片,连爷爷也从商场用很便宜的价钱买来包装货物的包装布送给父亲,这些都是父亲用来画油画的画材。从此家里的阳台和地上就不间断的摆满了待干的用水胶和白油漆刷过的卡纸片,油画布等。(当我知道亚麻布才是画油画专用画布时已是在大学期间了。)这个阶段父亲开始画风景,而且每个星期天都要带着他的学生早早的乘坐从张家口通往北京的唯一一趟列车出行。这趟列车走丰沙线,全程198公里的路程要走六个半小时,沿途大站小站站站停。这里是山区,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成为父亲那一时间段的绘画素材。当他们看到好的风景就沿途下车,画到晚上,进京的列车返回此站时再上车,到达张家口终点站是晚上十一点半,等回到家时已是午夜了。第二天,在新的一周中除了工作就是整理周日写生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用自己刷胶制成的卡纸片完成的。父亲在丰沙线的写生从官厅水库站到五十五公里站,站站留下他和学生们艰辛而快乐的写生足迹,在后来的油画创作中有许多大型油画作品都表现了这些地方的山山水水。这是辛劳、勤奋结出的硕果。</p> <p>我上大学的第二年,张家口师专成立美术系,父亲调到此系主持美术系的一切日常工作,在他辛勤劳作下,1988年张家口师专美术系迎来了第一批美术专业新生。从此父亲的身影出现在三尺讲台上,篮球场上,学校礼堂的主席台上,进省取经的路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批师专培养起来的美术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中小学美术的中坚力量,带动着当地的美术发展。而父亲在象牙塔的校园内默默耕耘十载,这十年本应是他油画创作枝繁叶茂的十年,但是父亲为了严守高校教学大纲的安排,意识到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因为缺少国画教师而把课程删减,他一方面积极从社会上聘请国画教师,同时,重新把他在大学时代师从张琪翼先生的工笔绘画和孙其峰先生的小写意绘画的技法和创作经验,整理归纳,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练习,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它搬上讲台,深入浅出的讲解、娴熟的示范绘画,使多少学生步入国画的殿堂,把对中国画精髓的理解和热爱渗透到工作中。延续到中小学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从此父亲也就成为能中能西的双重教师兼画家。</p><p><br></p><p>又曾几时,父亲在当地一个不起眼的中学中拓展出一个高中美术班,学生三年苦读而一举摘掉学校几乎无高考升学率的高帽。学校、家长欢呼雀跃,进而现在发展成为艺术职业高中,成为当地办学的一道亮丽风景。</p> <p>在我进入不惑之年后,再来细细品读父亲,品读父亲的绘画。我更喜欢父亲的油画。因为父亲生长在塞外,绘画在塞外,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塞外张家口,工作在坝上,与那里的人们朝夕相处,塞外风光的大美感染着父亲,他用画笔描绘着上苍赐予自然的秀美,这是宽广大气的美!这儿的天蓝云白,这儿的山,广阔雄厚,这儿的白桦树啊,到了秋天让人流连忘返,这儿冬天里的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儿的春夏秋冬有着迥然不同的色彩和感受,父亲乐此不疲的画着画着,转眼就是五十个春夏秋冬!!!他是塞外的儿子,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塞外游牧民族的豁达开朗,他爱这儿的一草一木,爱这儿的一情一景!那飞扬的笔触不正是心灵的写照吗?!我大学毕业后回来了,是在父亲的召唤下不情愿回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情愿留下来,留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从父亲描绘的自然美中深深体会到还有更博大的爱,唯有爱,美才能得以展现和延续。同是这片土地,滋润了我的生活体验和绘画感悟并让我真正懂得拥有爱。</p><p><br></p><p>塞外赋予人豁达的心胸和未修饰的淳朴美。我爱塞外的春夏秋冬;我爱父亲塞外风光的绘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