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意大利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国。这个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的国家,却拥有55处世界遗产,在数量上与中国并列世界第一。这些珍贵遗产,不仅保存在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锡耶纳等名城之中,也散落在广阔起伏的田园丘陵之上;其中阿西西这处世界遗产,就是典型的田园古镇。</p><p>前年10月14日清晨抵达罗马,第二天上午我们就去了阿西西。大巴行驶在意大利中部的翁布里亚田野上,大约两个半小时后,透过驾驶台宽大的前窗,只见前方的山丘上出现了一座石城,城中矗立起一座恢弘的殿宇,这就是享誉欧洲的阿西西古城以及古城的灵魂—圣方济各教堂。</p> <p>大巴停在山下,我们沿着坡道往上走,一座古朴的中世纪小城出现在眼前。</p> <p>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罗马人就开始在这里建造起繁荣的村镇,形成阿西西的雏形。城中现在还有古罗马建筑的遗迹,据说这座城门下面的老城墙是古罗马时期的,城门叫圣彼得门。</p> <p>门洞旁居然留存着两扇巨大的原木城门。想象着夜晚月黑风高城门紧闭的情景,忽然有一种回到中世纪的穿越感。</p> <p>因为是建在山上,城里的道路随着地势起伏,不少地段甚至很陡峭。石板路两旁的房子望上去陈旧苍老,细看却有一种耐人咀嚼的年代感。</p> <p>城中的建筑大多是用一种泛着淡淡的粉色的石头建成,在晴朗的早晨或傍晚,古城在朝霞或夕阳辉映下,呈现出一片玫瑰的颜色,浪漫而美丽,因此阿西西又称做“玫瑰之城”。</p> <p>在意大利,这样的古城、古镇、古堡太多了,但是阿西西却因为一个人和一座教堂而闻名,成为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据说罗马教皇每年也要来这里一次。这个人就是圣方济各,或称圣弗朗西斯科;这座教堂就是圣方济各教堂。</p><p>方济各生于1182年,1226年去世,仅仅活了44岁。据史料记载,他其貌不扬,身体虚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天主教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去世两年后被罗马教会封为圣人。方济各出生在阿西西一个富商家庭,从小是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同时又有博闻强记的天才。后来阿西西和邻近的城市佩鲁贾发生战争,方济各参军入伍,在战争中被俘,关在地牢里,还染上了疟疾,这也是他后来早逝的原因之一。一年后他被父亲赎回。出狱后的他一改前非,在一次祈祷中得到基督的指引,从此获得新生。他抛弃了锦衣玉食,与父亲决裂,怀揣着虔诚的信仰和传教的热情,过着清贫的生活,麻衣赤足,苦修传道,救助穷人、病人,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修会—方济各会。1209年,方济各会经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批准而成立,而后发展成为天主教重要的派别之一。</p><p>下面这幅图片,是意大利画家契马布埃在方济各去世半个多世纪后画的肖像,被认为是最接近方济各本人的画作。画面中的圣人看上去很不起眼,最典型的特征是光秃的头顶,许多人以为是谢顶,其实这是神职人员特有的发型。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地方是他手上的伤痕。据说1224年方济各在一次祈祷时,身上出现了几道致命的伤痕,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伤痕的位置相同。从那以后,方济各的身体每况愈下,两年后便阖然长逝。他的追随者都相信这是天主在他身上印下的伤痕,这也是天主教官方唯一承认的圣痕。</p> <p>方济各生活的12世纪末、13世纪初正处于罗马教会的多事之秋。经过长期发展,教会势力已达到高峰,但随着教会财富的积累,许多教士背弃了自己的誓言,屈从于私欲之下,腐化堕落,教会力量开始从其在12世纪达到的巅峰滑落。许多信徒对宗教的热忱降低了,皈依正统信仰的人日渐减少,而主张抨击罗马教会的所谓异端思想再度抬头。罗马教会又一次面临严峻挑战。为扭转局面,教皇英诺森三世(1160~1216年在位)一方面悍然发动针对异端的十字军征讨,并建立臭名昭著的异端裁判所,以武力从肉体上消灭异端势力;另一方面,他大力扶持新近诞生的既具有崇高理想又效忠于罗马教会的宗教团体,以圣人形象从精神上夺回失去的领地。由方济各创立的修会就是一个这样的团体。可以说,在教会需要圣人的时候,方济各出现了,而且他的感召力是如此之大,几乎重建了天主教理想信念,以致被教会和千百万信徒称颂为“第二基督”。</p><p>1226年,方济各在唱诗时去世,其时他的追随者约有5000人。半个世纪后,方济各会会士已达到20万。这么多的修士并不是像先前的修道士一般只重自身修炼,而是像基督和方济各一样入世传教,让宗教热情在整个13世纪继续燃烧。</p><p>1289年,方济各会会士孟高维诺总主教受罗马教廷派遣前往中国。当时中国处于元朝时期,他经海路于1291年抵达福建泉州港,三年后抵达大都(今北京),这是历史上最早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p><p>之所以花这么大篇幅介绍方济各,是因为阿西西是当之无愧的方济各之城,城内到处可见他的形象,而最重要最经典的礼赞之地便是城西的圣方济各教堂。</p> <p>教堂建在半山,通往教堂要经过长长的坡道和巨大的庭院,给人一种朝圣的感觉。</p> <p>庭院两边是长长的回廊。</p> <p>教堂始建于圣方济各去世后的两年—1228年,1253年竣工。这里是圣方济各的安葬之地,也是方济各会的母堂。教堂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堂。上下两层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融合成协调而优美的整体建筑。</p> <p>下层教堂庄严浑厚,属罗曼晚期风格建筑,但高大内凹的门楣,已流露出明显的哥特风格,门楣上方的玫瑰窗造型生动,精美华丽,据说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教堂眼”。</p> <p>从下层教堂大门出来,左手边是一座阶梯,通往上层教堂。</p> <p>上层教堂是在下层教堂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但从上层广场看过去,它又像一座独立的教堂,呈现出早期意大利哥特风格。</p> <p>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是信仰的卓越见证。1926年,为纪念圣方济各离世700周年,共有两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阿西西朝圣。在那个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阿西西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p> <p>圣方济各教堂也是一座珍藏着西方艺术发展史上众多壁画杰作的宝库。其中一些壁画在1997年的意大利地震中损坏严重,意大利人耗费巨资,将十几万枚残片一一还原,经过修复,这些质朴、清新、庄严的壁画作品,在今天仍然荡涤着信徒们的灵魂,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意大利国宝。只是从那以后,教堂内严禁拍照。</p><p>这里面最著名的是乔托的湿壁画。前面介绍过,意大利画家契马布埃曾画过一幅最接近圣方济各本人的肖像,而乔托就是契马布埃的学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乔托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了老师,成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乔托创作了许多以圣方济各生平事迹为题材的壁画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画面上,圣方济各离开了他的同伴,走到路旁,头微俯着,举着手,正在向小鸟们布道。小鸟们从树上飞下来,一行一行地蹲在他面前,仿佛一群小孩在静听功课。有的格外信从地紧挨着他,有的较为大意,远远地蹲着。一旁的同伴显露出惊愕的神情。整幅画面真切动人,凸显出乔托特有的生动明快的叙述语言,流露出一种亲切的诗意。正如傅雷评价乔托所说:“他的简洁的手法,无猜的心情,最足表现圣方济各教义的纯真朴素的爱的宗教。”</p> <p>圣方济各教堂依山而建,沿着连接上下教堂的阶梯拾级而上,眼前呈现出一幅宽广的立体天台风景图。右边是下层教堂前的宽大庭院,左边是通往山城顶端的草坪和坡道。</p> <p>翁布里亚大区可以说位于意大利的心脏地带,与托斯卡纳相邻。从上层教堂广场远眺,越过长长的修道院回廊,极目所见,是不逊于托斯卡纳的田野风光。</p> <p>上层教堂前宽广的绿草坪上,有一座兵士骑着战马的青铜雕像。与人们经常所见的战马嘶鸣、骑士骁勇的形象大相迥异,这座雕像上的人和马都温顺地向教堂俯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方济各会宣扬和平相处和忍耐的宗旨教义。</p> <p>方济各会创立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世纪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其它三会是奥斯定会、加尔默罗会、多明我会)。因其会士着灰色会服,故又称灰衣修士。方济各会还设有女修会,这是经过教堂广场的灰衣修女。</p> <p>上层教堂门前视野开阔,广袤高远的蓝天下,依山而建随山起伏的石墙石屋,绿草绿树,还有远处山顶耸立的城堡自然点缀又相互映衬,组成一幅古风浓郁的中世纪城堡图。</p> <p>登上山城的高处,可以鸟瞰阿西西的风光。山坡上环绕着橄榄树,映衬着黑黛砖红的屋瓦石墙,以及高耸的教堂钟楼,远处起伏着绿色的田野和丘陵,这是翁布里亚山间的美丽景致。</p> <p>古城的石房子之间,随处能见到这种“石扶壁”,也叫石飞墙。在《意大利撷影—五渔村》中介绍过,这是欧洲古建筑的一种方式。为了防止窄巷内建筑的墙壁向外倾斜,在两座房子之间筑起石飞墙起到支撑作用。</p> <p>阿西西虽是小城,但历史悠久,又是依山而建,城内道路的走向并无一定之规。为适应旅游需要,在一些路口设立了路标指示牌。</p> <p>古老的石头房子前停放着摩托车,可以说是意大利中世纪古城人家的经典图景。</p> <p>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窗外都摆放着绿植花草,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清香。</p> <p>漫步古城,仿佛在巨型画廊中穿行。</p> <p>对于国内来说,阿西西应该属于小众景点,在这里很少见到中国游客。据说德国人最喜欢阿西西,另外还加上托斯卡纳大区的皮恩扎。后面那个地方我们过了几天也去了,也是一座中世纪田园古镇。</p> <p>路旁老房子上的铁艺装饰古朴而精美,吸引我端起了相机。按下快门时,一只大雁飞进了我的镜头。资料介绍,圣方济各还是自然环境的守护人,在环保理念还没有出现的中世纪,圣方济各一生的理想可以说就是融入自然。我拍摄的这幅照片也太契合阿西西古城的历史氛围了吧!当然这是调侃了。但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确实在翁布里亚的阿西西小城度过了惬意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