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那坚硬的石头

老麦

<p>  此时,我满脑子都是石头——那是中原的石头。</p><p> 那些褐色的,或大或小、或重或轻、千奇百怪的石头,如俯冲而下的鹰,在空中呼啸飞舞;如咆哮奔驰的虎,在峡谷中“隆隆”作响。</p><p> 这是典型的喀斯特丹霞地貌的岩石,红得诱人。飞舞的石头汇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险峻的峡谷之间,在空旷寂寥的山地,情景近乎壮烈……</p><p> 这是我梦里中原的一个景象。那时我走进了一座山,我要去到一个绝壁之上的村庄。这是河南辉县西南五十多公里的一个名叫“郭亮”的村子。郭亮,其实是西汉末年当地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的名字,一个举兵造反的殉难英雄。他的英名留在了峡谷,他的名字也就成了这个峡谷村庄的名字。</p><p> 而此刻,云雾缭绕的村子傲然坐落于石壁之上。石壁很高,很高,仿佛直抵天际。我了解到,这个村庄只有80多户人家,能够坚守在这绝壁之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要去到这个村庄必须穿过一条特殊的通道。这是通向村子的惟一道路。这是一条悬挂在数百米绝壁上的路,人称“挂壁公路”。在一个白雾弥漫的四月,我和我的朋友们来到这里,就为徒步穿越这条山道而来。</p><p> 这路实际上就是一个蜿蜒盘旋在绝壁上的长洞,大概有三华里,高、宽约4米。怪石嶙峋的洞顶,如同利剑劈开的石壁,宽阔的通道忽明忽暗。人工开凿留下的支撑廊顶的天然石柱和巨大的石窗,让人不得不赞叹开凿者的智慧。透过“石窗”,可看见近处的险壁和远处的幽谷。洞中褐色的石壁,用手触摸坚硬如铁,凉意透入骨髓……</p><p> 谁能相信,这是四十多年前13个山民用铁锤、用钢钎,靠自己的血肉之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p><p> 一个村子,数百年十几代人,命运留给他们的是什么呢?是与世隔绝的闭塞,无法摆脱的贫困。重重大山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荒芜孤僻的村庄几乎被世人遗弃。这一切,就是因为没有一条通向外界的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有个汉子站了出来,憨厚,甚至有些木讷。他说话了,瓮声瓮气,却铿锵作响,落地有声:“我们要打洞修路!”</p><p> 这是刚刚上任不久的村支书,36岁,他的名字叫申明信。“咱再也不能忍受闭塞和贫穷了!”他对村民们说。开始,人们不太相信这话:“空口说白话,眼饱肚子饥!”申明信也不再多说,不久竟组建起了一支凿洞专业队,13个农民汉子成了专业队的队员。“咱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就打二十年,郭亮全大队定能打通一条洞来!” 他对队员们说。他不善言辞,可说这话时却是一气呵成,有股子冲天豪气。13个被选中的农民后来被人称为13壮士,面对眼前阻隔他们命运的石山,他们下决心要用铁锤劈开它!</p><p> 贫穷和苦难,常能倒逼出一股惊天动地的力量。</p> <p>  石头是坚硬的。石头似乎永远显示着它的神圣和不可战胜。或因为它的陡峭,它奇特的相貌,抑或因为它的质地和颜色,石头早就被道教和佛教附会了很多传说。山宇可以终天,坚硬的石山似乎可以永恒。洛阳龙门石窟千万尊精雕细琢的佛像,无疑活化了石头的灵魂。</p><p> 而此时,13个农民站立着,表情肃穆,像13尊雕塑。面对这些陡峭的、褐色的石壁立下誓言。他们的愿望十分质朴:要脱离贫困,要走出闭塞,那就要凿开眼前这重重石山!人生在世,定要有那么一次惊天动地的胆气,有那么一次“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气,不然,那像个有担当的男人的样子。</p><p> 要开山凿洞,最缺的是钱。他们卖山羊和山药,换来钢锤和钢钎。没有机械,也没有电力,只有一双血肉之手。于是,寂静的山峡终于发出了空旷的鸣响,挥动的铁锤一次次击打着钢钎,碰撞出火星。于是就有了石头的飞溅,如同雷霆般滚下山涧;就有了用生命、用血和汗换取的一寸寸延伸的石洞……</p><p> 五年过去,暑去寒来,他们终于用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靠铁锤和钢钎凿下了两万六千多方石头,凿开了一千三百多米的石洞。给世间留下了一段诱人的“神话”。(正是这段挂壁公路,后来被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p><p> 一条悬挂在陡壁上的“长廊”,从此如巨龙贯通了村外的世界。 </p> <p>  此刻,石洞在我脚下延伸,每深入一步都会让人心跳。四周洞壁上,被钢钎凿出的痕迹显而易见,横一道,竖一道,如血脉,似筋骨。很容易想起那些健壮男人的肌肉。</p><p> 这时,有一种声音萦绕耳边。细听,似是远古的声音。好像是石器与山体撞击的声音:“咚,咚!……”有一个古老寓言在心头泛起。我知道,身边的石头正是南太行山的石头,“愚公移山”的故事说的正是这条山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是寓言中“愚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九十老翁要向命运挑战,发誓要劈开眼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从此每天挖山不止,他的坚守和执着最终感动了天帝。</p><p> 这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寓言。作为道学者的列子,正是河南人。古老的寓言烙下了祖传的精神印记,也注定了中原人的命运和基因。</p><p> 追溯历史,隋朝时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就在中原;上世纪60年代,农民用双手在悬崖峭壁凿开的红旗渠,堪称“人工天河”,也在中原。</p><p> 七千年前,中原人能够敲打出第一块光滑的石器;青铜时代,中原人能够造就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从北魏到宋,中原人能雕凿出堂皇宏大的龙门石窟;还有被称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均发轫于中原。</p><p> 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均产生或流传于此。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英雄花木兰,南宋爱国将领岳飞也都与中原有缘。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这些词句所涉及的英雄豪杰,均历历在目,如雷贯耳。也正因为如此,中原人才能抖擞出少林武功的凛凛威风。</p><p> 是的,这个民族历经了太多的磨难,也经受了太多的痛楚。好在,总是能在绝境中寻找到出路,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因此才能生生不息。在古老中原人的骨骼里,莫非早就铸入了石头一般的坚硬?</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中原大地的云台山,走进红石峡,一片对石头的敬意总会油然而生。赤红色的石头满眼都是,红得耀眼,可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剧烈的造山运动,亿万年的冰雪侵蚀,造就了落差巨大的垂直崖壁和深不可测的陡峭峡谷。绵延数百里的南太行,石碐如削,粗犷嶙峋,实为天下之脊,有的是大开大阖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华夏中原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大山深处的郭亮村,满目皆是石头:石头砌的房子,石头的篱笆,石头的小巷,石头的路;还有院子里的石臼、石磨、石碾、石槽和石桌……也许石头里有数千年祖辈的灵气?南太行是石头的世界,填实古老中原大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同时,就像人们崇尚石头一样,中原人永远崇尚具备像石头一样坚硬性格的平凡英雄,就像人们永远崇拜神话中的愚公。正是如此,当郭亮村凿洞开路的带头人申明信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之后,在出殡那天,全村的人都自觉为这位仅仅52岁的村支书戴孝,十里八村的人都来为他送行,队伍排了几里长,哭声颤抖了整个山谷……</p><p class="ql-block"> 走进郭亮村一座石头垒就的小院。当年凿洞的铁锤和钢钎,如今还静静地搁在墙头,依然闪着金属的光。小院里有石桌和石凳,或许是那13壮士曾经落座的地方。我试着用手提了提铁锤,很沉,很沉;又握了握钢钎,似还带着体温。</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小院里,我见到了后来接任申明信的老村支书,他叫宋保群。白发,宽大的臂膀,魁伟的身子罩着厚厚的黑色棉袄,风霜刻在他的脸上,如刀削,典型的中原汉子的形象。他也是参加过凿洞开路的人,从他的目光里,看得出沧桑,也看得出坚忍和憨厚。老支书很乐意与我合影留念,那双结满老茧、握过大锤和钢钎的手,此刻正紧握在我的手上。说实话,好久都不曾触摸过如此粗糙,如此厚实的手了,我仿佛又触摸到中原那坚硬的石头了。 </p><p class="ql-block"> 肖麦青/文 易春桃/图</p><p class="ql-block"> [该文刋载于《散文百家》2020年6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