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原创/人物图片为原创拍摄</p><p>其余图片源自网络</p><p><br></p><p><br></p> <p>曾经因工作需要,常驻北京。前后八年时间一直往北京跑,一住就是个把月。</p><p>第一次到北京,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和兴奋。在宾馆卸下行李,收拾停当,坐上公交车直奔向往中的天安门广场。看着车窗外移动的风景,领略首都北京的大气磅礴,胸中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踏上天安门广场,仰望天安门城楼,感觉一下拉近了我与祖国的距离。久久凝望着天安门城楼,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时常在电视上看到天安门城楼,陌生是因为身临其境的别样感受。我行走在天安门广场,感受祖国首都的气势恢宏,自豪感油然而生。</p> <p>北京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建筑精美,感受北京的繁华,感受北京人的文明言行,让我瞬间爱上北京。</p><p>从一个小细节,一个小举动就让我对北京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北京人自觉排队的意识是融入在每个北京人的血液里的,两人以上就会自觉排队,耐心等待。如果有人(多半不是北京人)插队,北京人会用诧异的眼神、礼貌且严肃的语气提醒他(她):“自觉排队呀,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其他认真排队的北京人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个插队者,像是看外星人般看着他(她)。在这样的氛围里,插队者自觉不好意思,乖乖退到队尾。我观察着插队者的表情:低头藏目,除了尴尬还是尴尬。我心想:你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希望你从此做个尊守秩序的文明人。</p><p>无论是买东西、坐公交,北京人都会自觉排队。欣赏这样的北京人,喜欢这样的文明城市。</p> <p>再讲一个关于北京人文明言行的真实故事。</p><p>我坐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先生上车,约有八十岁左右,表情和蔼可亲,体态从容不迫,戴着眼镜,气度不凡,一看就是文化人。就近有人要让座给他,他礼貌婉拒,说,就坐一站地。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住铁杆。车缓缓启动,正常行驶。突然一个急刹,站着的老先生猝不及防,顷刻向前倒去,刚巧扑在他对面坐着的女士身上,老先生的脸与那位女士的脸几乎贴到一起了。因为年迈力薄,他一下起不了身,那女士面露羞怯,用双手努力想把老先生挡起来,老先生借力起身,满脸歉意地对女士说:“不好意思,这是个力学问题(指急刹车)。”话音未落,尴尬全消,满车的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老先生和那被扑到的女士皆露出了和谐的微笑。满车的和谐,满车的微笑,很友好,很会心。</p><p> “这是个力学问题”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产生意外的客观原因,并非主观故意。同时也解除了双方的尴尬,老先生也赢回了尊严。这就是知识的魅力,智者的魅力,文明的魅力。</p><p>“这是个力学问题”的话音,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老先生生动的形象也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个和谐的画面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很美好!很感动!</p> <p>因为担负着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八年间奔波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无心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有两次开完订货会,与同事好友一起忙中偷闲游览了长城和故宫,深度感受北京的历史积淀,深度了解北京的文化底蕴。</p> <p>北京人的儿化音特色鲜明,在北京住一段时间,与北京人交流多了,感觉我的普通话也有点“京腔京韵”了。</p><p>一方乡音一方人,从语言语音里就能分辨出你是哪里人。有一次在北京与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我点菜时那位服务生说:“你是浙江人?!”我略感意外地回答:“是的,你听出来啦?!”他说:“浙江人的普通话不卷舌,能听出来。”我心想:我已经很卷舌了,还是被听出来了。</p><p>油然想起了贺知章的一首诗:</p><p> 少小离家老大回,</p><p> 乡音无改鬓毛衰。</p><p> 儿童相见不相识,</p><p> 笑问客从何处来。</p><p>可见乡音就像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血型血液,终身不会改变。</p> <p>许多年后的一个春节,全家人一起去北京旅游。故地重游,倍感亲切。旧景旧貌勾起片片回忆,思绪万千……</p> <p>王府井大街与记忆中的街景全然不同,焕然一新,变化巨大,变美了,变的更有国际范了。之前我就旅住在王府井大街附近,时常去王府井大街购物、闲逛。王府井大街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进步,见证了祖国的富强。</p><p>北京,我心中的第二故乡!祝福北京,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 <p>如果你有一颗爱国心,如果你还没到过首都北京,如果你有旅游计划,一定要到首都北京看看。有条件的话,带上家人一起去北京,会让你有找到“根”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