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两万八千里(20)——大同·云岗石窟

富明

<p>  2019年11月3日,7:00装车吃早饭,7:20从大同广和宾馆出发前往云冈石窟。7:40抵达景区停车场。此时景区还没上班,空无一人。</p> <p>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p> <p>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既然还没开门,就下到周边看看。最右侧现代建筑是售票处。</p> <p>  前方上台阶后,左侧便是景区入口。</p> <p>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p> <p>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p> <p>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p> <p>  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金碑》)</p> <p>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p><p>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p> <p>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p> <p>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p> <p>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p><p><br></p><p>这是此行最后一张合影。</p> <p> 8:30景区开门了,遂入内(60岁以上免票) 。</p><p>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p><p><br></p><p> 云岗石窟开创高僧——昙曜。</p> <p>  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p> <p>  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p> <p>  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p> <p>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p> <p>  晚期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  过了桥就是“灵岩寺”。</p> <p>  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 <p>  桥头右侧菩萨塑像。</p> <p>  桥头左侧菩萨塑像。</p> <p>  灵岩寺被水环绕。</p><p><br></p><p> 七孔桥。</p> <p>  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占地16000余平米的湖心岛中央,总建筑面积6815.8平方米。游客走过张灯结彩的昙曜广场,再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高大的寺院山门就出现在面前。</p> <p>  右侧池边一金佛手。</p> <p>  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p><p><br></p><p> 山门。</p> <p>  寺庙周围两侧林立的4座角楼、6座配楼,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衬下,加上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风格沿袭,使这处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古建群显得格外引人入胜。</p><p>  </p><p> 院中的方形造像塔。</p> <p>  到寺中游览不能不看中央石雕方形造像塔和千佛殿里的千佛阁。方形造像塔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千佛阁分为两组列于千佛殿的两壁,共供奉小型铜制佛像800余尊。</p><p><br></p><p> 山门内侧。</p> <p>  灵岩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来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传人黄文寿大师担纲雕刻。其中,山门内的主佛为3尊,中间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护法。</p><p><br></p><p> 千佛殿。</p> <p>  千佛殿的主佛为7尊,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还有燃灯佛、多宝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p><p><br></p><p> 北侧配殿。</p> <p>  大雄宝殿主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连同佛像背后的“背光”在内,最大的佛像高达11米。不论是佛像的站卧姿势还是面部表情,也不论是衣着的装饰还是周围的飞天力士,所有细节的刻画都是那么准确到位。</p><p><br></p><p> 大雄宝殿。</p> <p>  出灵岩寺,向北过桥便是去云冈石窟的路了。</p><p><br></p><p> 在桥上回望灵岩寺的大雄宝殿。</p> <p>  过了桥前面就是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的 武州山。</p> <p>  山前的牌楼。</p> <p>  过牌楼,上台阶,迎面一照壁。看款识,照壁建于景明四年四月六日。</p><p> 景明是北魏君主 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一个年号,共计4年。景明四年为公元504年。</p> <p>  经照壁左转西行,过了这个门亭便进入石窟景区了。</p> <p>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p> <p>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p><p><br></p> <p>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p> <p>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p><p><br></p><p>龙王庙。</p> <p>  五窟六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p> <p>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p> <p>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p> <p>  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p> <p>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p> <p>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p><p><br></p> <p>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p><p><br></p> <p>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p> <p>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p> <p>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p> <p>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p><p><br></p><p>第二十窟。</p> <p>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p><p><br></p><p>第二十窟。</p> <p>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p><p><br></p><p> 第二十窟西边都是晚期石窟了。</p> <p>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p><p><br></p><p>继续西行。</p> <p>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p><p>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p>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p><p>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p><p>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p><p><br></p> <p>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p><p>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p><p> 2006年3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档案局评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p><p> 2006年5月,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p><p><br></p> <p>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p><p>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p><p> 2006年9月,被首届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p><p>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p><p> 2006年,大同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p><p><br></p> <p>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p><p> 2007年4月,被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强”;</p><p> 2007年5月8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报社等多家单位评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p><p> 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p><p> 2008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p> <p>  到此止步了,原路返回。</p> <p>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p> <p>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云冈石窟的保护从文物本体逐渐走向数字化,云冈石窟迈开了“漫游”世界的步伐。</p><p> 云冈石窟研究院在文物保护方面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岩体加固、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防渗水、防风化治理等。</p> <p>  在保护好石窟本体文物的同时,他们还成立了数字中心,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保存石窟测绘与形象数据,开展洞窟复制试验,成功完成第3窟、第12窟、第18窟等比例复制,实现了“可拆装、可运输”的云冈石窟,迈出了云冈石窟“漫游”世界的第一步。</p><p><br></p> <p>  云冈石窟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兴造的皇家石窟寺,在历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营建运动,影响远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区。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称为“云冈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p><p>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p><p><br></p> <p>  20世纪上半叶,云冈石窟的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宿白从历史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云冈历史和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厘清了云冈石窟开凿分期脉络和历史沿革。然而,一千五百年来风蚀水泐,石窟部分造像残损严重,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正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险。</p><p><br></p> <p>  为了给这些造像留下一份完备的视觉档案,并对濒危艺术杰作进行一次抢救性的系统记录,将历史上、国内外对云冈石窟所有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总结,及时公布最新考古成果,2013年,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为主编的编纂团队秉承图像学理念,启动了《云冈石窟全集》编辑工作。历时7年,终于编纂完成,经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身,编号洞窟45个,前19卷全景式展现了石窟群的所有雕刻内容,第20卷则总结概述了历次考古发掘成果。</p> <p>  10:40游览完毕。开往北戴河 。</p><p> 12:35在王庄堡服务区休息20分钟 。</p><p> 16:50在涿州南服务区休息20分钟 。</p><p> 本来可以早早到达北戴河的,过北京以后开始塞车,走走停停,只差百十公里的时候,竟然不动了。直到21:50才赶到北戴河,入住悦华宾馆。</p><p><br></p><p> 2019年11月4日,清早起来,围着宾馆转了一圈。</p> <p>  7:30吃早饭,8:00出发回沈阳。</p><p> 临行之前,车停老虎石公园20分钟,浏览一番。</p> <p>  8:30从北戴河出发回沈。</p><p> 10:25在兴城服务区休息20分钟。</p><p> 12:20到盘锦服务区休息50分钟,吃午饭。</p><p> 在高花服务区加油。</p><p> 15:40车停华姿大厦天马楼下,大家告别回家,结束了30天 行程两万八千里 穿越十省市自治区的西北新疆环游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