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Q1:电子产品上瘾的表现?</b><br>上瘾的时候是这样的<br>电子产品有极强的拖拽力<br>不做这件事情会惦记着<br>一旦开始想停停不下来<br>瘾头一点点侵占生活,侵占了学习吃饭睡眠娱乐时间<br>生活的意义就只有游戏<br>健康的爱好是这样的:<br>很好的释放压力和闲暇的机会<br>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的心情是平和而健康<br>和其它的活动和生活领域获得很好的平衡的,比如学习吃饭睡眠娱乐时间等 <b>Q2:哪些孩子容易上瘾?</b><br>生活中已经出现很大问题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体会到强烈的挫败感,无意义感<br>社交能力偏弱的孩子,现实生活中没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鲜活的交流,体验到爱和感动<br>家庭中是被限制被压抑被碾压的,经常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没有权利说不,没人能理解 <b>Q3:为啥小时候那么乖,到了初中变成这样了,只爱打游戏</b><br>通常游戏成瘾前,父母会说孩子原来都是很乖很懂事的孩子。但是孩子看起来太乖太懂事,并不是说和父母内心就有很好的连接,乖孩子通常是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说也没有用,甚至可能更糟糕的后果。长久压抑之下,到了一个临界点,孩子会去虚拟世界去寻找自由和慰藉。<br>相关研究表明,孩子上瘾的爆发期在初一到初二阶段。这是因为小学的时候孩子偏小自我意识弱,力量感不强,父母压抑就压抑了,无力反抗,孩子也没有丰富的内在细腻感受。而到了13-14岁,孩子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通过叛逆父母之前的控制来表达自己,玩游戏就是一个途径。 <b>Q4:为什么孩子只对游戏感兴趣,对其它事情都不感兴趣</b><br>事实上世界上,比游戏好玩的东西很多,孩子如果意识不到其他好玩的事情,说明孩子在其他领域是有挫败感,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挫败感从哪里来的。通常,大多数父母给孩子报班,如兴趣班,艺术班,是带着强的功利性的时候(一练琴就想考级,一画画就要比赛,一报班就要看到效果,而且要求孩子必须认真学好好学,且学了必须用,想学必须出成绩),这个过程中,孩子一旦觉得去做这件事是被强迫性的,就会变得无味甚至痛苦,丧失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兴趣,也会更在意自己的成败得失,体会和享受不了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b>Q5:作为父母,可以怎么做?</b><br>父母要允许孩子把专注力或兴趣放在我们父母眼里,我们喜欢(希望看到)和不喜欢(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上,要接纳和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孩子。<br>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调整,让孩子找回纯粹的热情,当孩子能够自发的享受做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结果,就会很平和的享受学习享受生活,这个过程中,游戏娱乐学习爱好就可以平衡的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br>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去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唯一爱好和专注就是孩子,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渴望做的事情。<br>当父母对生命充满热情好奇心的时候,孩子也会这样,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