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是第二篇可以放到书桌前的作业了,为自己这段时间的精进点个赞,也感恩晓光老师的引领和鼓励!不得不佩服老师功夫,对每个学员写字时的状态、日常状态看的清清楚楚,如老师点评“宁静而安稳”,确实这篇临写时是整个早上全身心投入,一个人独处,内心非常地安静自在,然后用上鸿福的方法,非常耐心的完成每一个笔画。</p><p><br></p><p>回想二阶小小班时的状态,那时写字更多得是在结夏营后的冲动,提笔的感觉还是比较生涩,与毛笔相处得并不是太融洽,特别是笔尖根本不听使唤。而老师手下的毛笔仿佛和老师是一体的,喜欢看毛笔在老师手下自如的舞动。</p><p><br></p><p>自从临写《雨中札》后,如老师所说,是来渡我的。那时起,我对写字从心底升起了喜欢,真心愿意每天和毛笔相处,哪怕只有半个小时都可以。不像二阶我需要强迫自己坐到书桌前练习,主要是为了交作业,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给自己找了好多没时间写字的理由。好在老师慈悲,总是在鼓励我们,不要太苛责自己。慢慢地,磕磕碰碰来到三阶,是为了听晓光老师唠叨,有了晓光老师的唠叨,每天就过得就很安心。虽然在群里很少发言,但看着伙伴们热闹的交流分享,心里也很开心,也是支持我前行的动力。</p><p><br></p><p>二阶时练习都是用的复印件,舍不得用资料里的原件,这次把这个匮乏、舍不得的念头看见了,拿出原件对照练习。很有意思的是越是保护越是在意这份原件,就常常有意外发生,被桌上不知哪来的水在各种状况下弄湿好几次。当我放下这个担心的念头时,石鼓文这张贴得以幸免。</p><p><br></p><p>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感觉在临写时对字形结构看到比以往更加清晰,笔画的稳定性也好些了。透过石鼓文看到自己在写竖的时候容易倾斜,笔画的稳定性和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用了鸿福的方法,关注每个点,每个点做好了线条自然到位,特别是在写“角”的时候,这个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弧度,和抓住弯转变化的时机,之前要么早了要么晚了才转弯。在这里谢谢鸿福的分享!</p><p><br></p><p>每次的作业我都发到家庭群里“得瑟”,爸爸今天提出了疑问,“练习写笔字应该练一种字体,为什么老师今天练这种字体,明天又练另一种,这种模仿式的练习,能学习到写笔字的精髓吗?”。我回复到:“现在写得是篆书,早期的文字,前面写的是行书,老师考虑到一直写行书会让我们刷得太爽,而忘记书写中稳定的节奏,于是中间插入篆书,让节奏慢下来,把基础打牢,从中再发现自己薄弱的地方改进。是从不同角度来练习,不同的字体是表相,主要还是练习写字时每个当下,及内在心性的提升。”</p><p><br></p><p>说实话,刚看到爸爸的疑问,我心里是有不悦的,在惯性思维下觉得爸爸是在质疑我,不相信我的选择。但在思索如何回复爸爸时,我看到自己在思考,去更深入地理解老师的安排,也看到了自己在每一个变化时从陌生、不接纳,到慢慢适应、熟悉、喜欢以及分开时的不舍的心路变化。书法照见生活,生活亦如书法,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希望一成不变,待在自认为的常态中而不自知,麻痹自己。有的人忙忙碌碌不懂停留,有的人浑浑噩噩、懒懒散散却不知精进。其实每一次的改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外在的都是相,不变的是我们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