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琴台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鲁山二高琴台文化长廊掠影

用心每一天

<p>  2020年6月,根据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鲁山二高在琴泽路进行了琴台文化专项建设。在先前于道路东侧安装数十块灯箱橱窗的基础上,学校又在道路西侧高标准安装了十四块灯箱橱窗,专门用来展示琴台文化相关内容。</p><p> 漫步于现在的琴泽路,古典文化气氛格外浓厚:路东侧的传统文化展示专版精致典雅,丰富多彩,数百篇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文精品依次呈现,《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一路读来,使人口齿生香;徜徉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而道路西侧,与百米外的鲁山琴台遥相呼应的琴台文化专版橱窗则从唐代著名县令元德秀在鲁阳任职期间“释囚格虎”“洛阳献艺”“琴台善政”的传奇经历,到历代文人墨客从心中流淌而出的对元德秀高山仰止的由衷赞歌,文图搭配地完整述说了琴台文化的前世今生,艺术再现了元德秀爱民如子、耿介清廉、热心文教、孝老爱亲的高洁品质和浓厚的家国情怀。</p><p> 据史料记载,鲁山琴台最早兴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鲁阳县令元德秀在抚雅琴,理善政,为万民造福的同时,还大兴文教,曾经积极督导青年才俊读书精进。据说元结、萧颖士、李华等盛唐名士均曾师从元公,治学修身,孜孜进取,最终功成名就。而鲁山琴台在历经了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兴替后,也于清康熙年间成为一处集文化教育、祭祀先贤名士、民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琴台书院则是其中最为别致的一道风景。现毗邻鲁山琴台的鲁山二高操场即为先前琴台书院所处之地。</p><p> 琴台书院的前身是鲁阳书院。1743年,知县许若阶建成琴台书院,1898年,书院达到最大规模:有房50余间,其中讲堂七间、回廊十五间,东、西厢房二十间。讲堂后引流砌池,池内设假山、养鱼。池左右为兰、菊花圃。书院北边创建考试棚(也称考试院)一所。书院聘山长、首士、名师若干。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县府于琴台书院创建鲁山县高等小学堂。1907年,琴台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1908年,传习所停办,学堂院内设劝学所,劝导民众学文化、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脚。1909年,开办高级学堂。民国名士杨仪山、五四诗人徐玉诺皆就读于此。徐玉诺小说代表作《一只破鞋》就是以该学堂为背景写成的。1954年,这里建成鲁山第二初级中学,1983年改建为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从一千多年前元德秀的琴台教化,到今天鲁山二高的传承文教星火,矢志开拓进取,这方培英育才的热土,学运始终昌盛,文脉绵延恒久,滋兰树蕙,育才万千,书香四溢,名扬中原,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完美对接。</p><p> “当年万事皆眼见,于今几许犹留传。”千百年来,琴台一直是鲁山教育史和文明史的缩影和见证。风云变幻,逝去的是历史,永存的是精神,而这种极其宝贵的文教精神在新时代的二高人身上将得到更进一步地弘扬,鲁山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将因此而获得更加充沛的前进动力。</p><p> 本次琴泽路琴台文化专项建设由党委书记、校长丁跃伟首倡,副校长张弢弘全面筹划指导,资深语文教师韩国强全程负责相关史料的搜集编写及版面设计,副校长闫绿伟、总务处主任田岱瑛负责具体施工。整个建设历经三个多月顺利竣工,该项建设对更进一步推进琴台文化传承、营造传统文化浓厚学习气氛、指导我校学子修身精进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p> <p>  史料记载的古琴台图影!</p> <p>  新修的鲁山琴台!</p> <p>  鲁山琴台相关史料。</p> <p>  琴台书院走过的峥嵘岁月!</p> <p>  关于盛德贤令元德秀的传奇故事。</p> <p>  史书上记载的“琴台善政”故事。</p> <p>  元德秀与琴台颂诗。</p> <p>  在新增橱窗的背后,是一片高低掩映、错落有致、葱茏葳蕤的绿植景观:那高的是水杉、银杏,还有一溜数十棵粗壮苍翠的桂花树,那春夏季节苍翠茂盛的枝叶和金秋时节耀眼的桂花金朵儿都是怡人的风景,蓬勃的生机催人奋进,袭人的香气令人陶醉!而树下那一簇簇的兰草们也正在铆足了劲表达着对季节的感激和“兰桂齐芳”的炽热情怀。尤其是日出时分,那满地或修长或椭圆的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映着朝阳的光辉,点点闪耀,颗颗调皮,煞是有趣!</p> <p>  琴泽路东侧的传统文化展示专版。</p> <p>  夜晚的琴泽路更有一种别样的文化魅力!</p> <p>  摄 影:韩永新</p><p> 史料整理与撰写:韩国强</p><p> 文图合成:韩永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