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那一粒豆——听徐颖老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阅读策略教学有感

奔跑的蜗牛

<p>  上周五徐颖老师再次给我们上了一堂有底蕴的示范课,在这一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生长点。</p><p>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1课时针对全文提问的那个教学板块,这个板块的教学解决了我第一次听徐颖老师试讲时的疑问:我也和学生有一样的问题,课文主要写最后一粒豌豆,那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豌豆呢?最后一粒豌豆与其他四粒豌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童话故事隐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呢?徐老师第一次试讲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也算是给留下了一点课后思考题。</p><p> </p> <p>  在这次课上,学生在徐颖老师的引导下自发提出这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经过徐颖老师的引导和启发,生命和人生这么复杂的命题,孩子都能以最简单和纯粹的语言表达,孩子们灵动的课堂表现就是儿童立场理念最好的实践!</p> <p>  在点评中,张永梅所长多次提到系统性思维和建构。课后,我翻阅了教材和查阅了相关资料,用系统性的思维勾连同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设置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设置了预测策略单元,四年级设置了提问策略单元,五年级设置了有一定阅读速度策略单元,六年级是有目的的阅读。</p><p> 阅读策略单元的设置反映出统编语文教材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关注。学生学习与建构提问策略不可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教材的示范和教师的协助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借助一定的支架来学习,以达到儿童阅读策略形成的最近发展区。</p> <p>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故事作为提问策略单元的首篇课文,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呈现支架,提供示范。如何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如何帮助学生搭建提问支架,徐颖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一个示范。</p><p> 在课前的谈话中徐老师示范了如何把问题说清楚,不仅用“是什么”来提问,还要做到用“为什么”来提问,甚至可以用更高阶的提问方式来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怎么样会怎样?”在单元页的解读中引导学生树立提问意识着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重点理解什么叫“自己的”,自己的问题可以和别人不一样,也可能和别人提一样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是自己思考的结果。</p><p> 随后在课上徐老师用贴小标签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再同桌合作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形成问题清单,最后对“部分提问”和“全文提问”进行梳理,这一整个过程都是帮助儿童建构学习支架。从逻辑顺序来说,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和提问方法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p> <p>  在第2课时的最后一个对全文进行提问的版块,学生在进行课文解读的过程中,理解到了课文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从一个个孩子的口中说出一些看似简单却复杂的人生命题,提出了一些让人惊叹的问题:例如“五粒豌豆在多年后如果相遇,他们会比比谁过得更幸福吗?” “那颗在水里泡的胀起来的豆子还会觉得自己最了不起吗?” “那颗开花的豌豆才是最幸福的,最有价值的……” </p><p> </p> <p>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们在这堂课里面真的走进了课文里,走进了那一粒豌豆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了一粒豌豆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听到孩子们说出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的时候,我的内心甚至有一些感动,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有想哭的冲动,不由得联想到,“我”不也正是那一粒生长的豌豆吗?我们老师不也是那一粒开花的豌豆吗?用我们的生命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我们的生命的向上拔节就是一种价值!</p> <p>  没错,听这堂课不仅是学生走进的课文,连坐在台下听课的我也走进了课文。我们常常说立德树人,语文课上如何立德?如何树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相融合,学生不仅学方法也要树品德。在这堂课里学生被打动了,而我也被打动了,甚至联想到我自己的人生,我想这就是立德树人的力量吧!</p> <p>  以前我也读过这篇童话,在我心里那只是安徒生的一篇普通的童话,听完徐老师上课之后,我觉得那不是一篇普通的童话,那是一篇有着启迪生命价值的童话。徐老师这篇童话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呢?张咏梅所长用三个字来概括了他就是“尽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当一粒豌豆就应该生长发芽开花,而不能想得太多,妄自菲薄。</p> <p>  在此之前我也在思考这篇童话后面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呢?</p><p> 我觉得中国的翻译家非常的厉害,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最后那一粒豌豆说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且重复了两遍。</p><p> 我查阅了英文原文,原文是“What is to happen will happen”,这一句话应该代表着那一粒豌豆的人生态度,我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和顺其自然。最后那一粒豌豆不就是这样吗?随遇而安,落到了窗台上就生根、发芽、开花了,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恰好就是是一种生命的规律!我觉得随遇而安的人生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了,在我的心中,苏东坡也是那位随遇而安的人,豁达!</p> <p>  那其他豌豆的想法呢?他们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读到其他四粒豆子的想法,我觉得所蕴含的道理是“梦想是要有的,但是不要瞎想”,“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而我的这些零碎的想法,张永梅所长用三个字就概括完了,那就是“尽本分”,细细想来,也十分有道理!</p> <p>  总之这堂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听课的那一种感觉,那种听入迷和触动心灵的感觉,甚至激发了我深层次的记忆,让我想起了我在南开中学实习的时候听过一位美丽的中年语文老师的课,想起了在课堂上听的入迷的那个样子,虽然早已经忘记了那位老师的名字,可我可以记得她那优雅的身影以及她上课的内容,那一堂课她讲的是“人生的况味”。那一天听徐颖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有了同样的一种感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一堂好课的样子吧!</p>

豌豆

提问

一粒

老师

课文

徐颖

学生

单元

策略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