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突破第一道封锁线:</p><p><br></p><p>1934年10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的先头部队,沿着预定目标向粤军的封锁线开始突击,并在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实施严密包围的防线南部撕开了一个口子。</p> <p>粤军在中央苏区交界的防线上部署了东、西两个战斗群。各部队沿纵贯江西西南的桃江,构筑起一道由碉堡组成的阻击阵地,这便是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所面对的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p> <p>战斗打响了,担任主攻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六师伤亡惨重。第四师是第三军团的先头部队,其先锋团是十一团,战斗僵持不下时,独臂师长洪超亲自指挥十一团冲击。战斗中,洪超师长不幸中弹,年仅二十五岁的红军师长洪超,在部队刚刚出征的时刻阵亡。洪超,湖北黄梅县人,参加过南昌起义,1933年在保卫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身负重伤,少了一条胳膊,但捡回了一条命。在国民党大举进攻苏区的时候,他率部血战在苏区北部阻击阵地的最前沿誓死不退,成为红军师一级指挥员中少有的获得过“红星”奖章的人。洪超是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一级的干部。</p> <p>十月二十五日,在红军官兵用热血和生命开辟出的狭窄“甬道”间,在两侧红军主力部队的严密掩护下,军委两个纵队的上万人马安全渡过桃江。至此,中央红军以伤亡三千七百多人为代价,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从被国民党军围困了四年之久的中央苏区突围而出。</p><p><br></p><p>突破第二道封锁线:</p><p><br></p><p>渡过桃江的中央红军依旧分成三路,在广东东北部边界折向正西,沿着岭南山脉巨大的山谷向湖南方向行进。十月二十九日,中央红军接近了广东与湖南的交界处。这时,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已经部署完毕。</p> <p>广东仁化县城口镇是个隘口,南面的粤军严阵以待,北面是无路的大山,这里是中央红军西进的唯一通道。</p> <p>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就是从袭击城口镇开始的。</p> <p>担任袭击任务的是第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一营,营长曾保堂,接到命令后,他带领战士一昼夜奔袭二百二十里,赶在国民党抵达之前占领了城口镇。在平坦的路面上,我们常人跑步的时速大概是10公里/小时,也就是说二百二十里的路要不间断的跑11小时,如果换成山路,那难度更是增加很多,即使这个逆天的奔袭纪录在接下来的长征路上还将被打破!</p> <p>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布防的第二道封锁线,由粤军和湘军共同组成。但是红军一出现,粤军就往后缩,希望湘军快点上来;而湘军因为红军还在广东境内,希望以邻为壑,不肯耗费兵力冒险出击。结果,中央红军在混乱而单薄的防守中通过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p> <p>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按照朱德发布的命令,开始陆续在先头部队开辟出的通道间穿越封锁线,向湖南与广东交界处的宜章、乐昌方向前进。</p><p><br></p><p>追击红军的是粤军第二师和独立第二旅,情报显示,粤军的跟随速度越来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红军了。为此,中革军委决定:担任后卫任务的第五军团停下来阻击粤军,阻击地点是延寿。在延寿乡官亨村村外,有一座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p> <p>插曲:半条被子的故事</p><p><br></p><p>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p> <p>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徐解秀,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p> <p>1984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这个村庄,得知的这个故事,被深深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看完这篇文章的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p><p><br></p><p>1991年,邓颖超等15名老红军委托罗开富给徐解秀家送去一床新被子。</p> <p>如今的沙洲村依托红色基因,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整齐的楼房和街道,优美的环境,空气中飘荡的花果香味令我印象深刻,早起跑步,犹如身处世外桃源。</p> <p>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沙洲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大片的果林在大山之中旺盛的生长,桃花朵朵,芳香迷人。</p> <p>有幸结识了“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重孙女,前些年在深圳打工,后来村里大力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及生态农业经济,回来加入建设家乡的行列,现在【半条被子陈列馆】做讲解工作。</p> <p>村旁的小河,静静的流淌</p> <p>从客栈老板家借来了网兜,河里有好多小鱼小虾。生态保护的是真好!</p> <p>突破第三道封锁线:</p><p><br></p><p>十一月七日,中革军委发布红军主力部队通过“第三道封锁线”的行动电令。</p><p><br></p><p>中央红军自踏上军事转移之路,一直避免攻打县城,只要有可能都是绕着走。现在,湖南的宜章横在了红军向西行进的通道上。</p><p><br></p><p>既然宜章是必经之地,那就必须占领宜章。</p><p><br></p><p>宜章县城,南接广东,东接江西,当年朱德和陈毅在南昌起义后曾转移到这里举行湘南暴动。这里的群众基础很好。所以当红军准备攻打宜章县城时,他们发现当地很多老百姓加入到战斗行列中来,他们为红军推炮、挖工事、搬运弹药,还有一群百姓弄来木头为红军制作攀登城墙的云梯。最后还来了一群手拿工具的正在这里修建粤汉铁路的工人。</p> <p>攻打的第一枪打响时,宜章城门突然大开,百姓从城内汹涌而出,他们大声喊着:“红军进来吧!红军进来吧!他们已经跑啦!”在老百姓的簇拥下,红军凯旋一般走进宜章县城。</p> <p>进入宜章后,红军砸开监狱,释放了革命者和无辜群众。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把没收的豪绅地主的财物全部分给贫苦百姓。</p> <p>红军在宜章进行了扩红,很多人加入了红军队伍。对于刚刚踏上艰险征途的红军官兵来说,湖南南部那个叫宜章的县城给予他们的短暂欢乐将永远留存在他们的记忆中,尽管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接下来最残酷的战斗中很快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p><p><br></p><p>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血染湘江</p> <p>道县,古称道州,紧邻潇水西岸,是湖南西南部最大的县城,同时也是潇水河上著名的渡口。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红军必须赶在国民党军之前占领道县,这样才能确保军委第一、第二纵队从道县渡口安全渡过潇水。十一月二十二日天亮的时候,红军主力部队开进道县县城,二十三日,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进入道县县城。此时,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前往湘江上游抢占渡口,甚至红军主力的一小部分部队已经到达了湘江岸边,可此时两个军委纵队依旧停留在距离湘江一百六十公里外的道县。</p><p><br></p><p>从道县出发向西,首先要渡过潇水。军委纵队渡过潇水的第二天,道县即被国民党军占领。这意味着渡过潇水的中央红军的退路已经被完全封死。被封堵在潇水与湘江之间的狭小区域里的红军,此刻只能继续向前,即使需要流血需要牺牲……</p><p><br></p><p>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p><p><br></p><p>中央红军西渡湘江的渡口,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全州至界首间。从左翼的界首到右翼的脚山铺,距离约为三十公里,这三十公里将是近数万人的中央红军西渡湘江的唯一通道。</p><p><br></p><p>十一月二十七日,在中央红军的右翼,湘军已经到达全州,中央军薛岳也到达全州以北的黄沙河一带;在中央红军的身后,中央军周浑元部和湘军李云杰部正以拉网的阵形扑上来;南面的桂军重新将主力部队调了上来。敌人从南北东三面围来,而西面就是湘江。</p> <p>即使按照一般的行军速度,从当时军委纵队所处的文市至湘江渡口七十公里的路程,一个昼夜也可以走完。而此时,在敌人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军委纵队依旧没有轻车简从,七十公里的路走了整整四天。这四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对数万阻击着国民党军围攻的红军官兵来讲都是生死考验。</p><p><br></p><p>由于军委纵队大量辎重,军委纵队缓慢的行军,另红军官兵在湘江上构成的那条走廊式的通道,静静地等了整整三天。</p><p><br></p><p>中国革命史中异常惨烈的战斗在这三天里发生了。</p><p><br></p><p>十一月二十八日,刘建绪发布第一道作战命令,命令全州防线上的湘军部队依托全州、桥头之线阵地夹击中央红军。就在刘建绪下达命令的同时,在国民党军湘江防线的南端,桂系军阀白崇禧给在兴安的桂军下达指令,要求立即派出主力部队追击,“务使后续股匪不得渡河”。</p><p><br></p><p>全州,位于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即将渡江的通道右翼,湘军刘建绪的两个师先于红一军团到达了那里,这使红一军团的阻击阵地被迫构筑在觉山的脚山铺一带。这里向北距离全州十六公里,向南距离界首三十公里,与湘江并行的一条公路从这里穿过,公路两侧是起伏的丘陵。虽然地形并不适合展开阻击战,但红一军团只能选择这里了。</p><p><br></p><p>脚山铺之战</p> <p>国民党军在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下,很快摧毁了红军构筑的工事,如此猛烈的炮击和轰炸,即使是身经百战的红一军团的官兵也并不多见。巨大的爆炸声把阵地上的不少官兵震得耳鼻出血。虽然湘军的攻击被一次次击退,但是敌人依靠着兵力充沛,一轮接着一轮,双方多次发生近距离的搏斗,厮打声整整一个白天几乎没有间断。十一月二十九日,湘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进攻,炮火和炸弹几乎把所有的小山岭一一覆盖。</p> <p>红一军团的前沿阵地相继丢失。在由第二师扼守的尖峰岭阻击阵地上,只有五团政委易荡平率领的两个连了。面对嚎叫着冲上来的黑压压的湘军,两个连的红军官兵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刻。易政委负伤倒在血泊中,敌人端着刺刀冲上来,他命令自己的警卫员向他开枪。警卫员哭了,不忍心这么做,易荡平一把夺过警卫员手里的枪,同时高喊道:“快走,赶快突围!”然后朝着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这年他二十六岁。</p> <p>在五团的阵地被敌人占领后,四团的阵地也被敌人三面包围。团长耿飚被几个警卫员围着,警卫员不断地扔出手榴弹,敌人还是潮水般地拥了上来。耿飚手持马刀,寒光凛冽,混乱的砍杀中,耿飚浑身上下溅满了敌人的血浆。待敌人暂时退下去时,强烈的血腥气味让这位经历过无数恶仗的红军指挥员蹲在地上呕吐不止。四团政委杨成武看见一营有了支持不住的迹象,想穿过马路去一营指挥战斗。但是他刚一冲上公路,就被一连串的子弹打倒了。四团二营副营长黄古文带着几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从枪林弹雨中将杨成武拽到了公路旁边才得以暂时安全。</p><p><br></p><p>新圩阻击战</p> <p>在通道左翼的新圩方向,战斗同时开始。新圩距离湘江渡口七十公里,扼守着通向湘江的一条公路,是桂军向北攻击湘江渡口的必经之地。</p> <p>红三军团的前卫部队第五师奉命在这里阻击桂军,军团长彭德怀给师长李天佑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这里坚持四天。”</p> <p>二十八日天刚亮,桂军的攻击开始了。武器精良的桂军在数架作战飞机和数十门大炮的支援下,攻击十分猛烈。</p> <p>但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三军团第五师,这支由一九二九年广西百色起义部队发展而来的前卫部队顽强反击,打了一整天,桂军虽然夺取了公路附近的几个小山包,付出的代价却是五百多名官兵的性命,这个结果使桂军感受到与红军主力部队作战的恐惧。</p> <p>十一月二十九日天刚亮,桂军对新圩的攻击又开始了。桂军的火力异常猛烈,飞机投下的炸弹把红军的阻击阵地几乎炸成平地。战斗持续到中午,十四团政委负伤、十五团团证和政委负伤、两个营长牺牲,全团伤亡达五百多人。</p> <p>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生了更加严重的伤亡。阻击阵地不断被压缩,敌人的炮火已经打到了指挥所,突然传来噩耗,在前沿指挥战斗的师参谋长胡震中弹牺牲、后十四团团长黄冕昌在和敌人的搏斗中也牺牲了。</p><p>酒海井烈士纪念碑</p><p>1934年11月27日到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中央军委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十五团及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受命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军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形势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红军设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一百多位伤病员捆绑后,残忍地丢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河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教育后人,特立此碑。安息吧,英勇的烈士们!</p> <p>界首(光华铺)之战</p> <p>光华铺是界首至兴安间桂黄公路边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界首渡口以南5公里,北控界首,南阻兴安,东临湘江,西进越城岭。</p> <p>光华铺阻击战在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中,规模最小,却事关中共中央安全,所以,又是意义最重大的阻击战。</p> <p>这是一场无险可守的阻击战,因为光华铺基本上是开阔的水田和坡度不大的丘陵,视野开阔,并不是理想的阻击战场。</p> <p>十一月二十九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此顶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肉搏,位于最前沿的是第四师第十团。</p> <p>三十日午夜,军委两个纵队渡过湘江,但红军还有8个师没有渡江,红十团继续阻击至12月1日,反复拼杀,全团损失几近一半,两任团长牺牲。</p> <p>战斗直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大部分渡过湘江,部队掩护任务基本完成。</p> <p>文市阻击战</p><p><br></p><p>十一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担任中央红军后卫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文市的水车地区开始了对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的阻击战斗。周浑元部对红五军团的攻击凶狠而猛烈,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是中央红军最薄弱的部位,只要冲过这道阻击线就可以直接追击共产党武装的主力部队了。</p><p><br></p><p>自军委纵队从道县出发后,第八军团一直跟随着第九军团向西南方向前进,任务是保卫军委纵队侧后的安全。但是渡过潇水之后,中革军委突然命令他们赶赴灌阳的水车地区,与在那里的红三军团第六师取得联系。这一命令意味着第八军团必须返回道县,然后前往位于道县西南方向的灌阳。十一月三十日夜,第八军团终于到达水车。然而,红三军团第六师已经奉命前往新圩去增援阻击部队了。在水车,第八军团遇到了担任整个中央红军后卫师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十一月三十日午夜,红八军团从水车出发,然而,在行进过程中,红八军团被国民党军队前后夹击,战斗中,第八军团的队伍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切割成了若干部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战场上到处都是第八军团丢下的行李、伙食担子、马匹和担架......</p><p><br></p><p>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是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前夕在苏区仓促组建的部队,部队几乎全部由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组成。军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一九三四年十月,第八军团从中央苏区出发的时候,其实力在中革军委的统计表格上显示为一万零九百二十二人。至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初,第八军团最后回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人员不到一千人,其中战斗人员仅为六百人!红八军团在后来的通道会议时被撤销,人员并入第五军团。</p><p><br></p><p>战斗一直惨烈地进行着。。。。。。</p><p><br></p><p>自十一月三十日上午开始,军委纵队的人马陆续到达湘江渡口。远远地,由成群的驮着重物的马匹、被战士和民夫搬运着的大行李以及一眼望不到边的挑夫组成的队伍,黑压压地滚滚而来。炮弹在江水中爆炸,受惊的马匹不肯上桥,大行李把浮桥堵塞住,战士们大声喊叫着,催促着前面的人赶快让路。突然一颗炸弹在距离浮桥很近的地方爆炸,桥上的人马全被掀翻到江里,人在游水,马在挣扎,江面上漂浮着文件、传单、苏区的纸币和大大小小的书籍......</p><p><br></p><p>十二月一日凌晨,中央红军于湘江南北两翼的阻击线已经被压缩到通道即将完全封闭的状态。十二月一日中午,李德和博古终于到达湘江东岸。眼前的情景令他们十分震惊:天上数十架飞机轮番俯冲,那些还没炸断的浮桥在爆炸声中剧烈地摇晃,桥下湍急的江水中红军工兵正在冒死抢修。湘江江面上漂浮着竹竿、木板、各种杂物以及人和马的尸体。浮桥上拥挤着行进的队伍,人声马嘶鼎沸,不断又有人和马跌入江中。</p><p><br></p><p>指挥渡江的周恩来看见了头发长长的毛泽东,毛泽东环顾了下混乱的渡口对周恩来说:“恩来,我们到了。”周恩来说:“安全到了就好,立即过江吧。”</p><p><br></p><p>至十二月一日十七时三十分,包括李德和博古在内的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了湘江。</p><p><br></p><p>但是,湘江以东,还有尚未过江的红军部队,其中就有那支后来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p> <p>在红五军团主力部队离开道县阻击阵地时,军团首长与第三十四师的干部们一一告别。那是一个悲壮而伤感的时刻。主力部队西进后,师长陈树湘命令一零零团先行一步,去灌阳方向急促行军,去接替红三军团第六师在那里的阻击阵地,以便让第六师去追赶红三军团主力部队。然后陈树湘带领一零一团加师部走中路,政委程翠林带领一零二团跟随,在掩护第八军团西进之后,前往文市和水车一带建立阻击阵地。</p> <p>十一月二十九日,第三十四师与追击的周浑元部展开激战,异常惨烈的阻击战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一日。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后,第三十四师的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至少还有七十五公里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所有道路都已经被敌人完全封堵。第三十四师处在了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西渡湘江追赶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无望。战斗中师长陈树湘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p> <p>陈树湘带领着一百多名官兵,向东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红军官兵只有用身体去与敌人拼杀,包括政委程翠林和参谋长王光道在内,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国民党道县保安司令命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由他本人亲自监督押往湖南省会长沙。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着担架的国民党士兵突然脚下一滑,他们这才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p> <p>国民党军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p><p><br></p><p>整整二十九年前,陈树湘出生在长沙小吴门的瓦屋街。</p><p><br></p><p>站在小吴门的城墙上,可以看见他家那木板做的家门。木门后的家里有他卧病在床的老母,他的妻子名叫陈江英。</p><p><br></p><p>年轻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的灵魂终于回到了她梦中的故乡。</p> <p>湘江一战,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由从苏区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其中仅牺牲和失踪的红军官兵就高达三万五千人。</p><p><br></p><p>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