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中间段常见的作用:</p><p>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照应前文;③推动情节发展。照应标题或前文;</p><p>2.内容上:①交代了……内容(原因、背景、环境……);②与上文或下文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主题。(表达了……情感,点明了……中心。)</p><p>备注:如果是插叙或环境描写就按照插叙或环境描写的作用去回答。综上所述,中间段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p> <p>【中考真题链接㈠】</p><p>母亲养蜗牛</p><p>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p><p>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p><p>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p><p>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 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p><p>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p><p>“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p><p>“奶奶,你吃过蜗牛吗?”</p><p>“吃?……”</p><p>“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p><p>“可……它们现在还小啊……”</p><p>“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p><p>母亲愕然。</p><p>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p><p>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p><p>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p><p>定也凑过去观看。</p><p>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p><p>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p><p>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 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p><p>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p><p>“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来源:学科网]</p><p>“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p><p>“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p><p>母亲默不作答。</p><p>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p><p>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p><p>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p><p>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p><p>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p><p>【试题】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p><p>【答案】</p><p>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料精心,表现母亲对比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p><p>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p> <p>《新年礼物》小说第六段“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p><p>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从上文李娟想给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提示出文章的主旨.</p><p>再如《丁香花》第③段划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p><p>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p><p>《萨拉的夏天》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p><p>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p> <p>【中考真题链接㈡】</p><p> 生命的礼物</p><p>⑴麦克拉斯博士正坐在布奇逊中心医院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他是美国极负盛名的心脏移植专家,这家医院的心脏科主任。他翻开助手刚刚送来的—个新进院病人的病历。“坎贝尔,三十二岁,血型:O型”。病历详细记载了坎贝尔心脏病病史,并诊断他最多只能活四个月。麦克拉斯拿起坎贝尔的心肌X光图,看到坎贝尔已经扩大的心脏,不禁轻轻叹息。全美每年有一千多人需要进行心脏移植,而心脏的来源又是这么少,如果在四个月内没有合适的心脏,这个年轻人必死无疑。他还这么年轻,若有合适的心脏,他就能多活十年二十年啊。 </p><p>⑵第二天下午,医院又一个病人住进来,他是弗尼斯,62岁,总统的高级顾问。陪同前来的白宫医生告诉麦克拉斯,弗尼斯最多只能活五个月,他迫切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麦克拉斯阅读了他的病历,发现他和坎贝尔身材相当,而且血型也相同,他的心不由得颤动了一下,他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p><p>⑶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弗尼斯和坎贝尔离死神越来越近,但还是没有适合他俩的心脏。而最让麦克拉斯感到担忧的是,虽然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弗尼斯肾脏和肝脏功能的损害并没得到多大的恢复,不符合心脏移植手术的要求。即使给他移植,最多也只能活一年半载。麦克拉斯觉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白宫三天两头打电活询问弗尼斯的病况。全院上下眼睛都盯着他。说实话,他并不希望在这几个月内有新的心脏。因为那样他才不会面临困难的选择,即使两个病人都死了,他也没有什么责任。但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他对自己会闪过这种想法感到可耻。</p><p>⑷正当弗尼斯和坎贝尔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的时候,从美国全国心脏服务中心传来消息,有一个年轻人因车祸意外死亡,家属同意捐献心脏,据送来的资料表明,这个年轻人的身材和弗尼斯与坎贝尔相仿,而且血型也是O型。</p><p>⑸院长布里奇知道这个消息后,迅速来到麦克拉斯的办公室。一走进办公室,他就高兴地叫道:“麦克拉斯,我刚才已将这个消息告诉白宫了,总统得知后非常高兴。”</p><p>⑹院长走后,麦克拉斯坐在桌前陷入沉思……麦克拉斯素以雷厉风行、大胆果断著称。而这在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决定,却难住了麦克拉斯。</p><p>⑺麦克拉斯来到弗尼斯病房,惊讶地发现弗尼斯整个人变了,有心脏的消息似乎已给他注入了一剂兴奋剂。他高兴地对麦克拉斯说:“博士,这一消息太令人鼓舞了,当然我对那个不幸死去的年轻人也深感遗憾,但是我要活,我要活!”弗尼斯已经认为这颗心脏非他莫属了,虽然他也知道隔壁的坎贝尔也在和他等候同一颗心脏。</p><p>⑻另一病房,坎贝尔无神的大眼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他知道白宫要人弗尼斯和他等待同一颗心脏,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这颗心脏医院都会优先照顾弗尼斯。反正他已做好死的准备,一切都无所谓了。看见麦克拉斯走进病房,坎贝尔挣扎着从床上仰起身子,苍白的脸上现出一丝痛苦的微笑。他吃力地说道:“博士,不要为我担心,我还没死,我„„”他喘了一口气,用劲说道:“我还可以等。”麦克拉斯扶他躺下,什么也没说,转身走出了病房。</p><p>⑼从病房出来,麦克拉斯看了看表,晚上八点三十分,再有三个半小时,负责运送心脏的医疗小组就要回来了。时间紧迫,他要赶快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他飞快地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发现院长布里奇已经等候在那里。他把决定告诉了布里奇。布里奇高声叫道:“你知道你这个决定对这家医院、对国家、甚至对你个人的前途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p><p>⑽“我知道,我们已对弗尼斯进行了最好的治疗,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并没达到手术的要求。我是一名医生,不是一名政治家,对任何病人我一视同仁,不管他的身份的高低。现在,我的职责就是让极其宝贵的心脏能在病人体内最好地发挥作用,让他们活得更长,所以我选择了坎贝尔。”麦克拉斯直视着院长回答着,字字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p><p>⑾手术很顺利,生命之光将在坎贝尔身上重现。</p><p><b style="color: rgb(1, 1, 1);">【试题】第⑦⑧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b></p><p><b style="color: rgb(1, 1, 1);">【答案】①突出麦克拉斯医德的高尚;②使情节波澜起伏(为下文麦克拉斯做出决定做铺垫)。</b></p><p><br></p> <p>【中考真题链3】</p><p>碎暖</p><p>包利民</p><p>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p><p>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p><p>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p><p>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p><p>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p><p>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p><p>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p><p>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p><p>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而美好。</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试题】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b></p><p><b style="color: rgb(1, 1, 1);">【答案】不好,画线句协会粗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