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霸王别姬说开去

Ruru

<p>每次一听歌就暴露了年龄。</p><p>楚汉之争这吃了千年的瓜,为何项羽输给刘邦。稚嫩的个人英雄主义输给了老辣痞子的团队精神?也有不少唯物史学家提出,项羽背后仍然搞先秦时期那一套分封制,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然跟不上发展的生产力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唯物主义史观总是很强调“历史的必然”,总有一点事后论证的马后炮既视感。不管怎么说,民间情感中,西楚霸王盖世英雄。楚国贵族,英勇善战,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末路时近乎表演式的战斗和霸气自戕。高祖皇帝呢,一介平民一身痞气,四十岁之前除了交结一帮哥们一事无成,倒是和乡里的寡妇生了个儿子,靠吹牛忽悠到个外乡的大家闺秀,落魄时可以抛弃老父妻子,到处留情,称帝后杀开国功臣……细细数来,大部分反映那一时期的影视剧作品中对刘邦形象的安排,都不会略去这些故事。中学作文考题、辩论赛不少命题为,正方“不以成败论英雄”,反方“成败可以论英雄”常常源自楚汉之争这个千年不竭的话题。</p><p>反过来思考,东西汉四百零五年,竟然可以允许这些史料流传至今,也许在专制极权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种胸襟和气度了吧。让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开创强汉的帝王创业时期那些个衰,鸿门宴上的狼狈,被楚军追到落荒而逃时把一双儿女推下车的无情,为宠妾私心欲废太子埋下惨烈宫斗的祸端。也许当权者并没有以成者王万岁千秋的态度把《项羽本纪》扫进垃圾堆里,是否反而说明了高祖皇帝和他的子孙们具有的某种程度的胸怀呢。战争是残酷的,能王者惺惺相惜,何况项羽最强大的时候放过了他的家人,没有赶尽杀绝。反观项羽,在用人方面比较专断。过于自信自己的军事才华,谋士团队比较枯竭,进言的多是一个范增。亚父是个狠角色,力主鸿门宴上杀沛公,终究未成。可就连这一个范增,最后也离开了项羽。所以刘邦后来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以看出,力拔山兮气盖世,却不善权谋,项王对敌从来都是硬刚,从骨子里鄙视权谋之斗,认为胜之不武,非士大夫所为。天生是王者,却无法成为帝王。用今天的话来说,也许就是情商还低了点,还缺一点认知复杂社会的能力,空有匹夫之勇。</p><p>乱世之王,群雄逐鹿,求贤若渴,如何用人。后来的曹孟德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当用才胜于用德。乱世,什么是德?有运筹帷幄之智,有勇猛善战之能,能助我救万民于水火之志,就是大德。至于贪财、好色都是失小德,不足以成为不能重用的标准。这一精神主导之下,曹操阵营的谋士、武将一直是三国几大阵营当中最多的,其中还包括了心怀汉室、最终分道扬镳的荀彧,贪酒色而羸弱早逝的郭嘉这几个主流谋士。周公吐脯,天下归心,魏营一直没缺过献言献策的良人。可以看出,如何建立强大的团队和领导者的性格和智慧息息相关。懂得信任,懂得分权分资源,不专断,是不少开国皇帝用人之才的核心要素。</p><p>过度的个人理想主义是项羽失败的关键,却不影响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给了他帝王的写作规格。这又是为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上一篇我们讲到的问题的答案。2020年地狱式的开篇,内忧外患之下,我们该如何自处自立,该如何看待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的答案是,牢牢地抓住普世价值。只要站稳了普世价值,即便身在历史倒退的那一步,这一生的价值也终究不会被抹杀。这也是对开头提问的回复吧,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站稳普世价值,是否成败,不再是历史评价的关键要点,或者说,是否成败还有一道形而上的标准。即便文书可以坑毁、肉身可以消灭,悠悠众口和民心的传承会延续,朴素的民间情感会延续。</p><p>那么问题又来了,何为普世价值。让我们一起用穿透复杂事物的眼光、怀抱既不黑白两极化、又不唯物主义去人性化的态度,沿着上述思路,抑扬顿挫,以史为镜,逐一梳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