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曾经的那段旧时光让你流连往返,记忆犹新。</p><p> 过去无任在城市还在农村,都有一种习惯,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无任是日常用品,还是穿带的鞋袜衣帽,坏了,碎了,破了,不会像现在一样分类扔进垃圾桶,而是请各种有手艺人修补后继续使用,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催生并壮大了各类能工巧匠。</p><p>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乡曾有这样一群人,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像候鸟一般,穿梭于集市,村庄的大街小巷。他们的担子一头挑着坩锅,火炉,风箱,煤块,一头挑着小凳,小锤,钻子和棉布卷,帮人补锅谋生。</p><p> 为了替父母分忧,摆脱贫困,十四岁我放弃了求学的机会,十五岁那年跟随几个同乡,远离故土,到河南拜师学艺,补锅谋生。</p><p> 补锅一般以流动为主上门服务,每到一处,必须先踩好集中点,在树荫下架好风箱和火炉后,师傅原地照看挑子,做好生火开炉的准备,我们师兄师弟几个走街串巷兜揽生意,一手拿一个脸盆,一手拿一根铁棍,脸盆是示意兜揽生意的招牌,铁棍用来打狗防身,边走边吆喝〞补锅喽,补锅喽!鼎锅,菜锅,荷叶锅,洋瓷面盆,洋瓷碗,修理铝壸钢筋锅…··〝随着长长的吆喝声,村子的宁静被打破。音韵通俗优美,有时把收集到要补或补好要送往的铁锅顶在头上吆喝。</p><p> 那时候补锅在外,最难的是一日三餐,早中餐都在走街串巷吆喝生意时,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觉得哪家人说话大方客气,在讨价还价的时候,便说,〞便宜点可以,管顿饭行吗?那家人如果觉得可以,便欣然应允。晚餐有个规矩,那谁捞的生意少,那天晚饭就归谁做,吃罢晚饭,将收集来补好的货全部送往门户上,才算一天的工作结束。</p><p> </p><p><br></p><p><br></p><p><br></p><p><br></p><p><br></p> <p> 一日工作结束,送完所有修理好的锅碗壶盆,接下来就是找晚上休息的栖身之地,旧时,补锅也是有规矩的,不住家居,只能住公众地方,如破庙,祠堂,檐阶等,河南驻马店,周口商丘一带,没看见什么庙宇,祠堂,一般只能找烟楼,牲口院等等,打扫一块干净的地方,用谷草,麦秸,草席一铺,再铺上被子就算完事。夏日天当房子地当床是常有的事,大树底下扫块空地,铺上麦秸铺上草席,躺在上面仰望着一闪一闪的星空,脑海翻腾,怀着无限遐想,模模糊糊缀入梦乡···</p><p> 时间似流水,在不知不觉中,拜师求艺,祸补谋生,一晃己经过去四十年,在那段时光里,每一件事都像翠湖边的浮萍,平淡无奇,有很多事都己经淡忘,而却有一件事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遗忘。</p> <p> 同往常一样,那日黄昏时分,吃过晚饭,各自送完将收集修理好的货陆续返回,收拾好行当准备开往下一据点蔡沟,特殊状况偶然发生了,同伴梅庆华突然感到身休不适,随即一阵眩晕,两眼一片漆黑,瞬间躺倒在地,脸色苍白,呕吐不止,呼吸微弱,意识丧失。倾刻间,曹院生像发了疯一样,哭爹喊娘在地上打磙,手指都磨出了血,一会儿手脚不停地颤抖,情况十分紧急。</p><p><br></p><p><br></p><p>眼前一幕,我们所有人一下全惊呆了,不知所措,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大爷叫喊道〞快把他背到医疗室去,我给你们带路〞,来到垮子营村卫生室,刚跨进卫生室的大门,背着梅庆华去卫生室的小汪同梅庆华一起倒在地上,同时从代销店去买白糖的张明华也倒在代销店的柜台下,售货员一下慌了手脚,吩咐几个村民赶紧把他抬到了卫生室,卫生室里几个医生忙得不可开交,从事发开始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我们一行八人全部晕倒了,人事不省,一些好心的村民把我们陆续地,送进了卫生室,卫生室门外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好可怜的,最小的娃才十三岁呀,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咋办哪?〝</p><p> 面对此突发状况,刚从地里干活收工,路过卫生室村支书老赵迅速分开围观人群,火急火燎地冲进了卫生室,一边吩咐村民将我们的挑子收拾到村部,一边向张医生了解详情。据张医生介绍,他判断疑似食物中毒,〞具体是什么中毒,要待进一步诊断,如果抢救不及时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p><p>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抢救着从异乡来此地谋生的八位中毒患者,赵支书积极协调,做着后勤保障工作,心急如焚围观的群众在门外祈祷平安,一场生死大营救此时此刻正在垮子营卫生室展开。</p><p> 晚上8点30左右,赵支书拨通了和店乡医院值班室的救援电话,详细汇报了情况,医院了解情况后,立即通知张院长和所有值班人员,启动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兵分两路,按排救援工作,一部分医护人员由急诊科主任带队,带着两辆救护车直奔垮子营村卫生窒,另一部份医护人员在张院长的带领下,安排各种接诊抢救工作,在院长的带领下,全院上下联动与死神展开了争夺生命战!</p><p> 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监测每一位中毒者的生命体征,洗胃,输液,打针,没有一个懈怠过,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他们加班加点工作在一线,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p><p><br></p> <p> 经过几个小时奋力抢救,己有五人转危为安,还有三人生命垂危,医院领导十分关心,要求不计代价,全力以赴救治,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将三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当我们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所有医护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听院长讲述当时中毒的那一幕,不禁毛骨悚然,真是你们福大命大,师傅老刘握着院长的手动情地说:〞多亏你们医院救援及时,没有耽误时间,更多的感谢那些叫不上名的医护人员。〝</p><p> 我们异客它乡,没有直系亲属在身傍,端屎倒尿,吃喝拉撒及各种日常护理,全部都是医护人员悉心照料,出院那天,很多医护人员与我们挥手泪別,赵支书家中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欢迎我们出院归来,听一位大娘讲,就在我们出事那天晚上,赵支书家大哥那天晚上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为了我们他跑前跑后,连大哥最后一面都未见着,餐桌上赵书记讲述了我们住院间的一些事情,中毒事件他向上蔡县公安局报了案,买面粉那只布袋己送往公安局,化验结果己经表明面粉内含剧毒农药</p><p>1605,面粉的来龙去脉就等你们回来,是何人投毒,你们必须配合公安局调查才有结果。</p><p> 后经公安机关调查,原来是这家农户将拌农药下种的麦种误碾成面粉买给了我们,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受到了法律责任的追究。</p><p><br></p><p><br></p><p><br></p> <p>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老百姓逐步过上了富裕生活,也很少的有人过缝缝补补的寒碜日子,修锅匠也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具有千年历史的手艺濒临失传,惋惜之余,追忆似水年华的轻盈的脚步,挑着担的背影变得愈加模糊,那些熟悉的吆喝声也渐渐远去,只是当年的人之风情,融入生命的乡味,那些感人的故事却怎么也忘不了,时常历历在目。</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