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结合我课外学习的笔记,分享一下三种误区下给予孩子的负性强化,会导致假性成瘾成为实质成瘾。 <b>第一个误区是不断妖魔化手机游戏,强调危险性。</b><br>有一个故事,一个父亲送孩子去上学,每天会路过一个网吧,每当经过的时候,父亲就会语重心长的对孩子说,孩子呀,你千万不要去网吧,里面都是不良少年这一辈子都毁了,你碰了你就很难不成瘾。每经过一次,说跟孩子说一次,像祥林嫂一样。结果孩子非常好奇网吧到底有什么妖魔鬼怪,有一天趁着父亲不在偷偷去了网吧。<br>当我们不断告诫,其实是在负向强化孩子对这个事物的兴趣,因为很多人对禁忌会产生好奇。当我们不断去描述游戏的危害的时候,其实也是给了这些游戏过多的关注。<br>很多时候,我们就让孩子的兴趣自然的流淌就足够了,毕竟自然规律都是成住坏空,由始发到稳定到高峰,最后开始下落。<br>人对事物的关注力同样如此,人要保持对一种事物的长期注意力是非常难的,如果真的是有这种对电子产品长期的专注力,那说明咱们的孩子可能在游戏方面存在着天赋,未来他可以成为软件工程师,职业玩家等等。如果能够这样,那也是一件好的事情。<br>但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游戏仅仅是一个娱乐而已。但是由于父母的强化游戏的危害,孩子被迫将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从地面转到地下的时候,感受到父母并不能接纳这件事,他们会开始隐瞒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甚至欺骗父母。如果孩子的兴趣是在地面的时候,引导是可以有办法的,但一旦转移到底下,要引导回来就非常难了。<br>从这点来说,做不焦虑型的父母,增强我们自己的容纳度,给孩子希望感,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信任我们知道我们会支持理解他们,是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修炼的。 <b>第二个误区是不断预设孩子未来会上瘾。</b><br>很多父母会说,你再这样一天到晚玩下去,你肯定会上瘾的。你再这样玩手机,你肯定会上瘾的。这里面传递了一个很大的负面的能量,就是不信任。作为父母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够发展自己的自制力和平衡的能力。<br>而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天生的,任何能力都是从萌芽到青涩到成熟不断发展的。当我们想要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时候时候,给予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看到孩子玩电子产品超时的时候,父母马上滋生出一堆恐惧和焦虑,觉得孩子这样下去很危险要出大事了,其实这些时候很多情况下,呈现的是父母自己的焦虑。父母自己没有觉察到这个焦虑的时候,就会通过语言一遍一遍的唠叨去实施教育讲道理,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释放自己的焦虑,把这个焦虑丢到孩子身上,他们想这样的方式,来制止孩子不要出现一些行为。<br>而这些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当下还没有足够的承载力,能够面对这些情况。<br>原本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假性上瘾,父母不断强化和告诫,反倒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没有信心,同时孩子也会逐步自己对自己没信心。<br>这种反复的按时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认为,游戏有一种无法与之抗衡的力量,既然那么多人都会成瘾,那我也可能上瘾,并且我上瘾了,我肯定也没办法摆脱。 <b>第三个误区,是直接否认或标签化孩子的人生。</b><div>比如对孩子说,你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或者更过分的是,除了打游戏,你还会干什么。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很少对孩子这样说话,但是有些话,一旦对孩子说过一两次就很严重了。<br>这个问题严重在,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往往是借由父母对自己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因为她看到了在父母眼中,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们并不会成为我们想要的人,我们会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相信的人。所以当孩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自己就是不行,自己没用的话,那么不管他在意识层面多么希望自己好,但在潜意识里他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够变好了,他已经把父母的声音内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了。<br>孩子所体会到的信任,就是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信任,孩子就没有办法给予自己信任。而且信任真正的价值在于,在情况不好或尚未发生的事情上给予信任。<br>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就立马收回对孩子的信任,其实这是父母需要自己去成长和反思的。当父母是一种一旦看到一点负面状态就如同惊弓之鸟并且把恐惧丢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呈现出一种让你不满意的情况。</div><div><br></div>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谨言慎行,因为只要孩子内心还跟我们连接,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孩子,除非孩子在内心跟我们决裂后。<br>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成为有力量,发自内心信任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