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探访员—郑少康故居

以民为大

<h3> 2020年6月中旬,大布村的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郑少康故居”展览对公众开放。</h3> <h1><b> 盈尺之地 激昂青云</b></h1><h3></h3><h3><br></h3> <h3>93岁的黄梅老战士为牌匾题字。</h3> <h3> 大布村位于风光秀丽的中山市三乡镇北面,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大布村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广珠公路、城桂公路、沙坦公路贯穿全村。 </h3><h3> 大布村西安大街13号,男主人郑庆和 (1890 — 1938);妻子林宽 (1894 — 1967)平岚乡人;四位儿子:文年(世英)、文管(世雄)、文春(世豪、少康)、文胶(世杰)</h3><h3> 1930年中,庆和与大儿子文年去南美洲的千里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谋生。1938年庆和病逝,儿子留在该国居住至2002年去世。</h3> <h3>红色村庄的革命家庭<br></h3><h3></h3><h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山县五区区委设在大布村,支持游击队的医疗站、粮站、交通站、情报站分布在大布村的基本群众家,大布村在那个时期就被誉为“小延安”。</h3><h3> 少康家里来来往往的同志络绎不绝,人们来此商谈工作、商议上山打游击,时有同志早来晚归,但不管什么时候,郑伯母(林宽)都热情地为他们烧茶备饭。家里并不宽敞,仍然接待了不计其数因工作需要来家投宿的同志。</h3><h3> 1939年10月,中共中山县委在少康家增设了交通联络站,负责澳门——关闸——三乡一带的政治交通工作。在这期间,中共中山县五区区委书记兼县委政治交通员的郑少康骑自行车到关闸迎接省委领导梁广到家里开会;护送中共广东省委委员、中共中山县县委书记孙康到澳门。该交通联络站由郑少康负责,母亲林宽、其兄郑世雄参与交通站工作。</h3><h3> 省委领导梁广、王均予、杨康华,中区特委领导罗范群,以及县委领导梁奇达、陈翔南、关山、司徒毅生等同志先后在此开会、留宿。</h3><h3> 1943年春,为部署三乡战斗,南番中顺游击区副指挥谢立全先后两次分别由郑世雄、郑世杰引路到三乡墟仔侦察,对活捉三乡伪联防大队长起到重要作用。</h3><h3>(摘自《中共中山地方史》、《常有四海心——梁奇达纪念文集》)</h3><h3></h3><h3></h3> <h3>  16岁留影 32岁留影</h3><h3> ——————————</h3><h3> 郑少康(三叔),原名文春,世豪,曾用名郑冷刃、赵洪,1918年10月29日生于大布村,少时在大布小学念书,1936年于中山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布小学任教,同年参加“世界语研究会”“中国青年同盟”,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初参与建立中共大布乡党支部,任组织委员。历任中共中山县委政治交通员、中共中山五区区委书记、八区区委书记、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党代表兼副大队长,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政委,中区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珠江纵队独三大队挺进粤北支队支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粤北指挥部第五支队支队长。<br></h3><h3> 1940年6月,奉县委之命率领大布民兵30余人袭击驻雍陌的日军,打响了中山五区沦陷后抗日的第一枪。</h3><h3> 其后参战珠三角地区敌后战场的战斗,主要有:马山乡之战、南山乡地下党领导的反投降斗争、大虎反“围攻”之战、活擒沥滘卫氏“八老虎”、番禺植地庄战斗、七星岗战斗、攻打市桥“皇帝”李塱鸡、迎王震、王首道部队粤北反围剿。</h3><h3> 1946年6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在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三野)任第一团政委。参战豫东战役、解放济南攻打长青战役、淮海战役。</h3><h3>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27日,两广纵队第一团团长彭沃、政委郑少康率领一团指战员参战徐南阻击战卢村寨战役,坚守阵地三天三夜直至增援部队到达,击退国民党孙元良兵团四十一军的机械化装备、美式飞机、大炮的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实施经过》记载:“尤以卢村寨激战最烈,工事大部被毁,我击退敌多次冲锋终为两广纵队英勇守住。” </h3><h3> 1949年6月21日,被任命为纵队后勤部长。</h3><h3> 1949年7月随两广纵队(四野)渡长江南下,解放广东。10月28日,郑少康率两广纵队先头部队进入石岐,30日与中山独立团会师石岐仁山广场,解放中山,被乡亲誉为“解放中山第一人”。</h3><h3> 1949年11月,被任命为珠江支前副司令员。</h3><h3> 1950年3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珠江专署副专员、粤中行署民政处长、中共佛山地委第一副书记兼专署专员、中共茂名市委书记兼市长、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h3><h3> 1993年离休。2015年因病去世,享年97岁。</h3><h3>&nbsp;&nbsp; </h3><h3>(根据《珠江纵队图志》《中共斗门历史》《中共中山地方史》以及个人档案整理)</h3> <h3>  38岁留影 60岁留影</h3><h3> ——————————</h3><h3>同志们口中的“郑伯母”——林宽</h3><h3>&nbsp;&nbsp;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中山抗日先锋队”和“中山战时妇女协会”(简称“抗先”、“妇协”)成立后,五区群众抗日救亡工作热火朝天。</h3><h3>&nbsp;&nbsp;&nbsp; 时日,郑少康组织民兵出击,她一天一夜未合过眼,日以继夜地为民兵烧饭,有时还要亲自送到战地去。眼晴熬红了,她没吭一声苦。她家本来是一个缺粮短钱户,但她总是乐滋滋地和儿子一起想方设法筹备粮食,解决菜钱,满足来往同志的要求。</h3><h3>&nbsp;&nbsp;&nbsp; 外乡来大布学校教书的,前后有过不少人。郑伯母和教师们总是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像慈母那样关怀着这些远离亲人的青年,为他们送乡特色小吃“茶果”,请到家里过节。学校经费困难,教师薪俸低微,难以维持伙食,郑伯母在自身很困难情况下,仍把咸菜、番薯、芋头之类的送给困难教师,还接到家里“搭伙”吃饭。有位教师感冒发高烧不退,郑伯母接他回家,亲自延医、煎药、熬粥、煮饭,日夜守在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吃,直至他病愈。</h3><h3>&nbsp;&nbsp;&nbsp; 郑伯母家成为部队的联络站,五桂山的武装干部到平原执行任务,常到此歇脚,摸清楚敌情后才开展活动,新兵在这里集合后由民兵引路上五桂山。她为行军磨破脚的战士敷药,或用热水让他们泡脚。协助卫生站为部队伤病员找可靠人家安置,并亲自料理,不宜安排在大布村的就帮忙分配到其他分站去。</h3><h3>&nbsp;&nbsp;&nbsp; 1945年5月9日,敌伪顽联合向珠江纵队第一支队进行全面扫荡、围剿,由于叛徒出卖,郑伯母家是部队联络站被敌人特别虎视。得到民兵通知和协助下,郑伯母想到第一件事不是家中财产和个人的安危,而是将掩藏的一挺重机枪和文件,连夜转移到安全地方。大扫荡一个多月的艰险日子里,她不能回到已经暴露于敌人的家,唯有各处借宿,她没有担误为部队把山区外战斗人员转移到平原各村去,将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方,为部队送情报等。</h3><h3>&nbsp;&nbsp;&nbsp; 有人打趣地问郑伯母,你全家参加革命,不怕危险吗?她爽朗地回答:“哪有亡国那么危险!”</h3><h3>(摘自《常有四海心》——梁奇达纪念文集)</h3> <h3>⬆️1985年,郑少康与儿、孙在家乡旧居合影。</h3><h3><br></h3><h3>编后语:</h3><h3>&nbsp;&nbsp;&nbsp;&nbsp; 郑少康故居及大布村一系列红色革命遗址的建设,是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的活动场地。事实上,郑少康是无数中国革命者的一个缩影,他的事迹充分展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故居的展陈客观地回顾我父亲百年生涯,自跟着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诠释了他的信仰、担当和家国情怀。</h3><h3>&nbsp;&nbsp;&nbsp; 当年,党的省委领导人在父亲家召开会议。老前辈回忆这一次会议“大布乡党支部及郑少康一家对此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h3><h3> 郑少康走出农户小家,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从一名爱国进步青年成为党的区委书记、部队指挥员,为了国南征北战十余年,率领人民解放军部队解放家乡——中山县。</h3><h3>&nbsp;&nbsp;&nbsp;我父母亲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战者、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者、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一辈子为了理想、坚持信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鞠躬尽瘁。</h3><h3>&nbsp;&nbsp;&nbsp; 我们有责任理直气壮地将历史告诉后人,大布村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人物在伟大中国革命历史长河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