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旅行(七)一一北魏明堂2020年5月15日

日月

<p class="ql-block">在前几集中,都说过大同留存了几处北魏的遗迹,目前应该有四处,云岗石窟丶古城墙丶明堂和粮仓。石窑和城墙都拜访过了,这次粮仓来不及看了,但明堂是一定要见见的。</p> <p>它的位置在大同古城南,在向阳路南与南环路北之间的柳航里。从古城南门乘35路公交可直达明堂北门。</p> <p>明堂的大门很特别,二层像一顶官帽的两个竖着的耳朵。似乎孤孤单单的立在空旷之处。</p> <p>其实是照像的角度问题。它真就是一扇门,称之为"阙",在汉代阙是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级的建筑物。这里也可看成城门的意思。明堂也是座城。</p> <p>向两侧看你就发现它不孤单了,左右均有木牌坊守护着大门,这与善化寺门前的规制相一致。</p> <p>是大同特有的古文物门前的标志吧。加上门前书写的"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的横石碑,也可算上为照壁,就成了完美的大同古迹遗址门前独雅的风景了。</p> <p>进北门先要过座桥,这像进古城先要跨越护城河,如果你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p> <p>脚下的可不是护城河哟,它在当时叫"辟雍",是中国古代明堂的专门形制</p> <p>明堂高台四周环绕着辟雍,当时明堂和辟雍是连读的,称为"明堂辟雍",无"辟雍"非"明堂",无明堂也只能看成是河沟环绕了。</p> <p>上图是在桥上向右(西)拍的,本图是向左(东)拍的。</p> <p>透过门洞就看见了明堂的身影。现在发现了中国古代有关朝代的四大明堂,北魏的这座是其中之一。</p> <p>眼前的这座就是北魏在京都平城(大同)正式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明堂辟雍。当然它是2009年复制品。</p> <p>这些祀祭用品的装饰动物应该是老虎了,可以理解作为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渔猎民族的鲜卑族群,东北虎当然是最好最贴切的供奉道具。</p> <p>明堂是什么?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丶祭祀丶庆赏丶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传说明堂始于黄帝,是专为祭祀上天而特地设立的。夏代叫"世室"商代叫"重屋",周代才称"明堂"。</p> <p>这种礼制建筑就算从周朝开始吧,只是找不到遗址,真正找到遗址是从西汉时期开始。并且周丶秦代明堂的影子,还在泰山的脚下的明堂泉,从汉武帝建的明堂遗址上才发现了端倪。</p> <p>所以,传统的礼制建筑起源于汉代,修建于汉首都长安,在今天西安市西郊有三处遗址:东的明堂辟雍遗址,西的官社丶官稷遗址,中间的"王莽九庙"遗址。</p> <p>回想久远的明堂遗迹,走回到"平城遗址"的石碑旁,可以确信北魏明堂遗址,完全佐证了并代表了大同那时的历史王城的春秋</p> <p>现在我就进入了北魏明堂挖掘的现场。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最简陋的遗址挖掘现场,根本无法与良渚遗址作比较。</p> <p>顶掤居然还是用雨布临时遮盖着的,在门口时(当时认为是个洞口),我都怀疑是否走错了。这不经使我感到大同政府财政拮据程度,耿彦波市长们的艰难决择,向大同人民致敬!</p> <p>为了搞清北魏明堂的来龙去脉,就必须把另外三个明堂放在一起比校一番。先说西汉时期的明堂</p> <p>2011年,我去西安看世博会,其中西安园就是主打明堂建筑的,现在我仍记住这事,但对明堂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好在此作作回忆,不枉两次行的功夫。</p> <p>西汉的明堂的建筑外观与北魏差别还是蛮大的。但核心建筑都是坐落在夯土台之上。其底落直径约为60米,但上面建"亚"字形台榭,每边约40米,中心建筑的四周为正方形围墙,每边长约235米,围墙四向正中开门,四角曲尺形配房围成方院,</p> <p>围墙外为直径约360米的环形水渠,整体建筑为双重外圆内方结构。中心建筑正中为17米见方的中心台体,上建一个方形屋子,称为"太室",皇帝宣教的地方,四边另有四个小室,共构五室;中间层的四边又建四堂:南明堂丶东青阳丶西总章、北玄堂;相加合计九室。中层左右各有四"个",每"个"为一室,中层建筑合什为十二室。因此明堂建筑的特点为五室丶九室丶十二堂和八个。</p> <p>再聊聊"辟雍"吧。汉在《白虎通.辟雍》中说:"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其然古代辟通为璧,即圆形玉璧,雍为圆型水渠。中国特有的文化属性:圆满丶美好丶和睦丶融洽丶佑助之意。图为白釉辟雍砚,源于早期太学建筑,其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p> <p>中国的在汉代"壁雍"还没有与明堂挂上钩。所以西汉明堂环绕之水充其量也只是水渠。当时辟雍是专指"太学"。当时太学与明堂是分设的。直到东汉和唐武则天时也都分设专立。</p> <p>第二大明堂就是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在洛阳汉魏古城建造的。这是东汉洛阳城与明堂丶辟雍丶灵台位置发掘示意图。形制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西晋、北魏时期都曾在此重建明堂,并一直在这里进行祭祀礼仪活动。其中辟雍就是太学所在地,居然当地的地名就叫"大学村",佐证了辟雍的功能。</p> <p>东汉光武帝公元56年建造的洛阳明堂,位于洛阳南面正门平城门外大道东侧,与长安明堂的位置相同。遗址已在1977年探明,整个范围东西约386米,南北约400米,大约相当于长安明堂环水沟以内的范围。推测是明堂中心建筑外面围廊的范围。</p> <p>东汉经学家对明堂制度有很详细的论述,还有关于洛阳明堂形制尺度的具体记载,参照遗址范围,大体上可以肯定洛阳明堂仿自长安,基本形式和尺寸相似。但它增加了许多象征的具体涵义。如明堂中心太室为方殿圆顶。圆顶直径3丈(约10米),天为阳,3为阳数;方殿每面6丈(约20米),地为阴,6为阴数,形、数相合,象征天圆地方。建筑通高81尺(约27米),象征“黄钟九九之数”;9室象征九州;12堂象征十二月、十二辰;28柱象征二十八宿;36户象征三十六雨;明堂每面24丈象征二十四气等。</p> <p>在东汉除了明堂辟雍外,又多了个灵台的建筑。灵台是什么?古时的观察天文、气象之台。都为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也是周初始创,用作游观场所;汉时改为"观祲"象丶观气之妖祥"的场所,由此成为专用的天文台。正如《文选·张衡〈东京赋〉》云:“左制辟雍,右立灵台。”薛综注:“司历纪候节气者曰灵台。”</p> <p>灵台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佃庄镇东汉洛阳城南面开阳门外大路与平城门外大路之间。东距辟雍约150米,西距灵台约80米。遗址平面为方形,围墙边长约400米。中央为一圆形夯土高台,直径约62米,应是主体建筑基址。其形制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所叙一致。</p> <p>这是出土的东汉新兴辟雍建明堂的规矩镜。镜最大的亮点是铭文在丅丶L纹之间,布局较罕。且铭文为:"新兴辟雍建明堂,然于举士列侯王,将军令尹民户行,诸王万舍在北方",铭文清晰可辨,无减笔漏字,是非常完整的的"辟雍明堂",实为难得。</p> <p>灵台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佃庄镇东汉洛阳城南面开阳门外大路与平城门外大路之间。东距辟雍约150米,西距灵台约80米。遗址平面为方形,围墙边长约400米。中央为一圆形夯土高台,直径约62米,应是主体建筑基址。其形制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所叙一致。此古镜拓片的构图纹样,很像"明堂辟雍的建筑格局"。</p> <p>在西汉与东汉之间还有王莽"九庙"式的明堂,其实西汉那个时堂也是在他主政平帝时期建的。成了可考的我国第一座明堂。而且是可考四大明堂史上规模最大者。而我现在见到的北魏明堂的规模竟可与之相匹敌。(图为东汉洛阳灵台平面图)</p> <p>在两汉建明堂加上新朝的王莽建九庙之后,也只有北魏的明堂载入史册,北朝的北齐北周都未建明堂。南朝各代出于表示自己是正统的统治者,都要建一座横面宽大一些的大殿,来代为明堂,据专家考证实质是太庙。隋代曾多次提出建五室明堂,但因规制争论和对高丽的用兵而未能开工修建。</p> <p>为了更好的认识我眼前的这个北魏明堂,有必要先交待晚于北魏的唐宋两个朝代,而列入中国四大之列的明堂一一武则天洛阳明堂和北宋开封明堂。而不知何因,前述的东汉洛阳明堂并未算在四大明堂之列。</p> <p>唐时,唐太宗在贞观五年(631年)丶十七年(643年)曾两次提出建明堂。特别是后一次,太宗还叫人做出了九室明堂的模型。但都因五室与九室的争议,以及对外战争而没有建。后高宗还是因儒臣们各执己见,争议不休,只好作罢。</p> <p>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下诏拆除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高294尺(91.43米),“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其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法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高一丈。中有巨木十围(周长15米),上下通贯,是中国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是唐代建筑的巅峰之作,唐人刘允济作赋赞曰:“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p> <p>天堂,亦名通天浮屠、天之圣堂,始建于唐689年,位于隋唐洛阳城太初宫宫城核心区,宫城正殿明堂的北侧。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御用礼佛圣地,天堂内有用夹紵工艺制造的大佛,相当巨大,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p> <p>如图所示,正前方的建筑就是"明堂",在其左前方的塔型建筑就是"天堂"。在这条纵轴线上有七个称为"天"("明"即"天"),故称"建七天"。可见当年的辉煌。</p> <p>明堂未遵循传统构图,也没有了4室12堂的制度,而只采取了下方上圆的基本形式,并以下层象征四时,中层象征十二辰,上层象征二十四气来体现它的象征涵义,却另于室内中央用铁铸成水渠以象征辟雍,这就是著名的唐代"明堂"其实已经完全违背了传统认知中有关明堂的形制。</p> <p>武则天真是一点也不讲古制,所以像唐太宗这样的大家都因儒生们众说风云,而一直不敢随意确定建明堂,武则天不但敢建,而且根本不讲古法,不仅不按"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的地理位置这套古制,而且直接建于洛阳皇城内,拆了乾元殿(正殿)建上明堂,甚至地皮不够无法建辟雍,就在明堂内造假。</p> <p>中国也只有唯一的女皇才敢做。不过明堂本来就是男皇帝的专利(笑),女皇没有必要照男人的那一套来建明堂,这才符合女皇的气质和风彩,千古一女帝!</p> <p>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核心区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遗址紫微城核心区保护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筑。明堂所在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价格不低,有兴趣可以看看。</p> <p>北宋开封明堂徽宗政和五年至七年建成,也是有武氏之风,选址定在宫城之内,寝宫东南,大庆殿东侧,拆除了秘书省至德门以东地段的建筑物,不过与武式不同的是,明堂独成院自形体系。不过好景不长,建成两年后,靖康二年(1117年)金兵攻占开封后,明堂被毀。</p> <p>在明堂制式上,倒是总结了古制"联益世室之度,兼四阿重屋之制,度以九尺之筵,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四户以合四序,八窗以应八节,五室以象五行,十二堂以应十二朔。九阶丶四阿,每室四户,夹以八窗"明堂切"于古皆合"。在之后的各朝代再也不见明堂了,它可算是我国最后一座明堂!</p> <p>明清时期,生产力进步,国力增强,社会更加发展,宫室官署日益完备细密,没必要再建明堂辟雍,其功能分门别类分解到各种单体建筑。如举办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祭祀仪式在天坛(图为北京清天坛)丶地(日丶月)坛、社稷坛、太庙,教学在国子监等。</p> <p>好了,做了这么多的铺垫,北魏平城明堂也该千呼万唤始出来了。现在在明堂考古发掘(局部)现场,可以真切感受到1700年前它的存在。</p> <p>从图可以看出从选址开始,它就按照古制的标准操作了。明堂在北魏故城"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关键是一旦发现明堂辟雍遗址后,就反证了魏都平城在明堂的北部五里处,正符合《通典》记述的古代礼制。这也印证了考古发现:大同现存的古城就是北魏丶隋丶唐丶辽金元丶明清8朝古城的延续,基本上都是在北魏古城基础上或增减或叠加而成。</p> <p>所以说,平城明堂辟雍不仅仅是王朝皇权的象征,更是北魏国都的标志和佐证。因为在未发现该遗址前,有人曾认为魏都平城在桑干河旁,而现在的大同古城仅是辽金的西京⋯⋯。但2005年发现遗址后,这一怀疑戛然而止。</p> <p>考古发掘陈列室在遗址公园的东北角,从西向东进去就见一个独立高台,周边围着沟渠,高台上有巨大的电视频幕,不间断的播放北魏的历史和平城的介绍,并布置了平城的模型。模型中距我们最近的南城廓外的右侧,有处小的独立模型,那就是北魏平城明堂辟雍。</p> <p>首先关注了考古发掘现场遗留文物,图为明堂各种门上的铺首御环和泡钉。大多数文物与遗址的建筑材料有关。</p> <p>石雕螭首</p> <p>大量的碎粒瓦砾,</p> <p>石夯和石夯杵坯料</p> <p>上层图左花纹砖,右兽面瓦当;下层图左石雕柱础,右瓦件组合(板瓦和筒瓦)。</p> <p>遗址中出土的简瓦文字拓本</p> <p>这是参观现场的平面图,我从西侧进去约15米,向南约30米,沿南侧辟雍向东约100米,至东侧约50米,然后原道返回出西的路线。基本确定这段是明堂南辟雍的个局部段落。而且与西段辟雍可能是相接的转弯处。而东侧的这一段并不东侧辟雍的水道,只是为了钻探的需要,而在土台上的作业。图上东侧的K1一8是明堂的柱坑,@1一5就是探方的关键柱。搞清这个对北魏平城明堂的概念就有了最基本的进一步了解。</p> <p>西夯土台下防渗石基,这是照片显然不在现场的范围内。</p> <p>而南侧这段辟雍,就在我的脚下。</p> <p>整个(不是我所见的局部)明堂辟雍建筑遗址就应该是这样的。北魏孝文帝与冯太后(汉族人)486年(太和十年九月)明堂辟雍开工,断断续续,于491年峻工。按图所示具体是:外围直径294米的圆形雍水沟,水沟两岸凿砂岩石块,沟宽18一23米深14米,水沟内侧四方四个呈"凸"字形夯土台基伸向雍水,形成四门。在辟水内圆岛的中央边长43米的正方形,就是明堂核心建筑物的平台。下面重点说说明堂的布局。</p> <p>按北魏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垒石结岸,夹塘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籍田及药圃西丶明堂东。"</p><p><br></p> <p>这是辟雍是活水。水来源浑西水,从西北部引入,再从东南部流出。这符合大同古代的地形,即使现在也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p> <p>郦还说"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室丶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p> <p>第二个平台建八室。与第三平台的太室合称九室,代表九州。九室各自独立,每室四方各开门,代表四序的春夏秋冬。门的两边各开四扇窗户,每八扇代表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它反映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作为极具像征意义的建筑形式,成为名朝代的约定俗成,而沿袭了下来。</p> <p>第三个平台是太室。顶为圆代表天,下为方代表地。特别是在"绮井之下"在特殊装置"机轮"看北斗斗柄每月的转动,斗柄北冬至,斗柄东春分,斗柄南夏至,斗柄西秋分。每年一周显示出二十四气节,为"盖天说""此之异古也"。太室除了祭祀外,就是查看天象的功能。</p> <p>九室排列也是按"九宫格"的方法,只是太室(也称大室,大到"形容未尽"之意)特别高大一些,专用祭天。其它对应室均以太室为中心命名:东青阳代表青,南朱明代表夏,西总章(取西方能"成全万物")代表秋丶北玄室(为阴,仙人之所)代表冬。而界于此四室之间的四个角室均以四方室来称呼其"个"室。如东北角室,既称玄室右个,也称青阳左个,以此类推⋯⋯。</p> <p>我现在已经接近展览的尽头了,在这儿都是考古探井的和柱穴的密集区,但仍然仅凭这些仍然是无法理解全貌,只有结合我上面的两幅明堂的平面图可窥豹一般。从了解的情况看,北魏平城明堂辟雍与其它已知有关朝代的比较,它最大的特点是集明堂丶太学(辟雍)和灵台合为一体。</p> <p>当然太学是可以与明堂建于一处之内的,明堂本身是可容纳太学的讲学活动的场所,太室高高在上,九宫l居首,帝王开讲礼仪之道是最好的场所。而且即使不与明堂合建一处,在辟雍(水渠圆直径达296米)之内的高台就近有200亩的地方,可称得上可知的中国最大的明堂。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中央高台南面就有低于第一平台(1一3平台建明堂)层面上就有若干建筑。</p> <p>但是作为观天象的灵台如何也纳不进明堂建筑之内来合建。应该也象太学一样建在辟雍内离台钓一座单体建筑扬。应该与登封元代古观星台高二三十米高相当。但一定不会建在明堂之上和南面,而是在北面。主要是明堂上圆象征为天,绝不可在天上再建筑造物体,而在南面也会遮挡明堂的大忌。为此《水经注》也说的明明白白,</p> <p>北魏平城明堂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显现了鲜卑人文化成熟的鲜明例证。它不仅继承而且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将五行学说揉进了九宫格里面,可为积中国明堂建筑之大成。遗憾的是日本人为了造飞机场,把地面的残存建筑全部铲平了,让今人无法再见。</p> <p>北魏平城明堂落成后,京华的景象又添风采,它的文化氛围更显浓郁,在即将迈向统一北方的道路上,彰显了独有的文化自信,此刻任是谁也不能轻视鲜卑人了。</p> <p>在迁都洛阳之前的三年内,历史记载了明堂建成后的礼制文化:太和十六年正月和九月祭祖大礼,正月祭毕献文,逐升灵台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夏在明堂接见南齐礼宾,并兼含诸候朝觐。八月召开空前的养老盛典,当年的三老是尉元,五更是是游明根,殊荣至极。兼含诸候朝觐。"孝文太和中,改中书为国子,又开皇子学于明堂辟雍"。</p> <p>太和十七年五月明堂布政事,与群臣卜筮,议大举伐齐,厉声色以胁众,占卜国家大事。唐史臣"于观台访浑仪,见元魏太史令晁崇所造者,以铁为之"后来这个铁浑仪被迁往长安,说的是灵台之事。太和中命高闾丶公孙崇,审定皇家乐丶舞。又厘定度量衡。料技之事。仅列以上八项,就足以显示明堂建成后三年,平城的文化水准了。</p> <p>明堂丶圆丘丶太庙是一组礼制建筑,主的总设计师名叫李冲。这也真是平城的都城的文化之魂的创造内蕴,可惜,它仅仅辉煌了三年,就迁都了。不过后世的隋唐里,不也正是流淌着鲜卑的文化底蕴,当然也是中华血脉的根基,才会发扬光大!</p> <p>最后的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远处是辟雍的一段,近处却是伸进辟雍的南门的台基,这也正是考古发掘的重点关织键部位。</p> <p>走出发掘现场,远眺明堂,堂内现在是大同的艺术馆,防疫关门,无缘参观。也不知道里面是否按当时明堂建筑样式布局,如果是,我又失去了一次极好的观察和领悟古明堂的建筑结构框架风格的真谛。遗憾不已!</p> <p>再望那明堂,我突然想起,北朝乐府诗歌《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诗句。应当是北魏时期在明堂里合见的。北朝只有北魏丶北齐和北周三朝。史书只记载了只有北魏平城有明堂,而且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包括他的后世子孙也未再建明堂。因此这一坐一会就应该发生在这里。</p> <p>我去年去年10月去安庆,到潜山会战友,参观了《孙雀东南飞》发生地的仿古园子,今天又在大同看到当年花木兰见天子的平城明堂。《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可是并称为“乐府三绝”,这又倒是我的幸运了。</p> <p>平城明堂辟雍,是北魏王朝兴盛之时的颠峰建筑杰作。它的建成,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难得的浓墨重彩的一笔。</p> <p>我不能进入明堂内去细致地观察,只能再在图上感受。这个庞大的建筑内部分布,就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建筑布局。它不仅是折射出中国宗教空间,而且全方位的展示了中国太极哲学的要意。中央天室以"五行中的"土"象征宇宙中心:四个方位四象中的青龙丶白虎丶朱雀、玄武,并火木金水围其四周;八个为八卦,十三个房间分别用于十二个月以及一年中间的一天祭拜⋯⋯,给人以宇宙天地划分,将万物合一为太极的无限遐想。</p> <p>将中国诸经之首的《易经》和它富含的观以及哲学思想从明堂的建筑中解读出来,融为一个宏大的空间,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得以延续。难得鲜卑人融入中华的坚心,也就难怪他们可以统一中国北方二三百年之久。</p> <p>华灯初上,平城荣耀。北魏明堂可真算是独特的设计和奇妙的建筑造型,在众多皇家建筑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是最奇特丶最雄伟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已知有记载有遗址可考的五座明堂中,也是独一无二的。</p> <p>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明堂辟雍是稀缺的建筑瑰宝。有专家统计,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277个王朝或政权建都或定都(仅西安17个),其中内地164处,周边各地53处,虽然也都建有一座横面宽大的大殿,其实质依然是一座太庙,而只有西汉长安丶东汉洛阳丶北魏平城丶武则天洛阳、北宋开封等寥寥五处。不是汉族的仅此北魏平城明堂辟雍。</p> <p>它更是古代难产的建筑。尽管明堂辟雍是帝王进行天人交通,天授皇权的理想建筑模式,但把理想变成现实,却矛盾重重,难以兴建。历史上很多雄才大略的帝王,像"秦皇汉武"丶"唐宋宋祖"都是如此。可见既使国力强盛,又有强烈的建造意愿,也并不是所有帝王们想建就能建成的。</p> <p>它当然就成了独特魅力的古建筑。直径294米圆形环水内,宏伟壮丽的明堂,特别是明堂辟雍灵台三者同在一个平台上的建筑形式,也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把主它用作处理政务的场所一一"听朔布政"丶接见外国使团、隆重会见重要人物等的特殊用途,自然又成了国家的中枢机构丶决策指挥中心丶国家的象征,更是集中展现皇权的地方,北魏明堂做出了最好的体现。</p> <p>再见了明堂辟雍!再见了平城大同!我还会陪同朋友们来拜访你的。明天我将踏向南下新郑的征途,去拜望黄帝的故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