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井陉古韵(石门)村

其修远

<p>二零二零年六月十四号我有幸参加了,有井陉摄影家协会举办(石家庄六县摄影家协会走进传统古村落)的采风活动。</p><p><br></p> <p>进村的牌楼看着是新翻新的,虽小但很精致,有小家碧玉的感觉。</p><p>(在石家庄地区平原地带,村头盖的叫牌楼,山里人一般的都称为“阁”读音成“gao”)</p> <p>鹿泉摄影家协会一行四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可能是我们来的早,街上空荡荡的,很少见到村里人。</p> <p>我们四人慢慢的拍,感受古村悠久的历史满目的沧桑。</p><p>走了几条狭窄的街道,有个惊奇的发现,整个村里不管是大街小巷,犄角旮旯,看不见一点垃圾的影子,比城市里都干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真为古村的整洁点赞。</p> <p>岁月慢慢的侵蚀,把久远的新墙凿出像年轮一样的记忆,把曾经的曾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就像一本书似乎在记录历史的印迹跌宕的过往。</p> <p>我们四人转了一圈,遇见了村里安排的接待的人员——李万仓老人,有他带我们走进有特色的家庭小院,并且当起了解说员 。</p> <p>他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二道门的门楼前,指着门楣上的雕刻,讲起了门楣上雕画的含义。他说门楣上的包含着“琴棋书画”果然有“琴、棋,画”的图案就是没有书, 我差异的问“没有书呀”他说“你看有琴有棋有画书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琴棋书画缺一不可”看来我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p> <p>随后带我们去看最早来石门村定居的旧址——窑洞</p> <p>这就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贫瘠而又带着极大希望的土地,在大山里种庄稼只能是靠天吃饭,很难改变环境困扰。看地里的玉米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希望今年老天喜降甘霖,保佑老乡们有个好的收成!</p> <p>他站在旧窑洞里,讲述几百年前先人生活的往事。最早村里有几口人发展到现在,村里共有一百五十户人家,在册人口六百多人,不过现在路修好了,人们都到外面讨生活去了,村里现住人口不足百人,都是老人和孩子。</p> <p>李万仓老人讲道此时感慨万分。看的出他对本村有着万般的爱恋和不舍,他说“再过数年,村里就成空村了”此时他眼里闪现出一丝黯然伤神目光。</p> <p>出了窑洞看到一位年老的妇人在往框哩收拾柴棍,这可能是他们为了能节省一点煤炭,带回去日后生火做饭冬天取暖之用吧,老人们依旧俭朴,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继续着永远的继续。</p> <p>上面这位老人叫“贾蝉生”照片是我随拍的,是他不注意的时候拍的 ,我看到光影合适,瞬间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瞬间,当时没有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后来我们上山拍村全貌的时候不知道路怎么走,正好他开着三轮车从此路过,一看到是他,我急忙拦下来,便他聊了两句,才知道他和老伴以收废品为生自然也知道了他的名字。</p><p>他们简简单单的生活着,随向往外面的生活,但他们依然热爱着生我养我的地方。</p> <p>不知名的老汉</p> <p>不知名的老汉</p> <p>上山的路上看到的崖柏,形状奇特如特意安排一样,自然得体浑然天成。</p> <p>当时的时间是九点左右,一轮弯月依然挂在天上有大山白云陪衬,唯美如一副画镶嵌在大地之上。</p> <p>下山之后我听影友说,有一户石头堆砌而成的二层楼小院,甚是感到自己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把这么经典的地方错过了,一时急忙的按照朋友指点方向走去。</p> <p>经典唯美!</p> <p>出村的时候从背面拍的进村的门楼。</p> <p>吃过午饭以后,村支书安排我们去山上拍张河湾蓄水发电池,并且还安排了我们到樱桃园采摘,蓄水发电池是拍到了,由于我的贪婪只顾着摘樱桃,没有拍下采摘的过程,甚是遗憾。</p> <p>大山的呼唤!</p> <p>最后献上石门古村全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