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灵通山

阿文

<p>  灵通山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镇,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以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山水自然风光独特。千米以上山峰有36座,山势巍峨雄伟,山峰陡峭,怪石嶙峋,岩壁千仞,令人震撼。明大学士黄道周在《梁峰二山赋》中称:其峰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p> <p>  灵通山以险峰、奇石、清泉、飘云四大特色闻名天下,以雄、奇、险、幽称绝,古诗有云:谁言闽山无胜景,此峰秀特峙南天。一语道破了灵通山险峻之容。最著名的景观有天然大佛头像、珠帘化雨千米飞瀑等。独具特色的中生代火山岩峰丛地貌与客家文化、古寺建筑和南亚热带次生林等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雄奇秀险,绚烂多姿。</p> <p>  灵通山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清风吹拂,乃避暑胜地;寒冬冰凌挂树,一派北国风光。晴日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雨天云雾变幻,游人宛临仙境。晨起可观旭日东升,云海翻涌;黄昏可赏夕阳西下,晚霞似火。区内鸟兽虫鱼,繁衍生息,生态气息浓郁;亭台廊阁、阶梯磴道,古朴雅致。</p> <p>  我们登临灵通山是在台风“鹦鹉”的前天,时逢台风雨,天气时晴时雨,天气并不炎热,因为有雨增添了山的烟雾,也增加了山的水气、仙气,因为雨水,山中溪流水丰富,远远就听到流水声,水是山的精灵,也增加了山的灵秀;看,人往山上走,水往山下流,大大小小的溪流几十处,水流如练如带,如箭如矢,给游山者增添了戏水拍相等诸多情趣。</p> <p>云梯取月</p><p> 云梯取月是灵通十八景中最负盛名的。此景位于灵通岩悬崖下,刀削似的石壁像一堵墙,横亘在游客面前,似乎“上天无路”,却好在“灵通有梯”。旧时,此处架设木梯,斜靠在石壁上,游客需身贴危岩,小心翼翼面壁而行,中途万不可转头朝下方看,脚底下是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游客如无勇气,便会回心转意,望梯兴叹,悻悻而归。</p><p> 而今,此处架有几座云梯,一座是钢架式的,一座是钢筋水泥横梯,各具特色。游客选择一种云梯,放心缓缓上爬,会感受到一种腾云驾雾而又有惊无险的乐趣。</p><p> 爬云梯最佳时间是在有月亮的晚上,一轮明月悬挂在峡谷之中,游客拾级而上,犹如上天揽月,游趣陡增。据传,“云梯取月”是八仙何仙姑所造之景。</p> <p>  灵通寺建于天然石洞中,上有磐石覆盖,下临悬崖绝壁,唯有一条“天梯”小径可以攀登。洞前百米高处,涓涓细流,飞溅而下,点滴如珠似玉;雨后流泉飞瀑,犹如珠帘高挂,身临其境,令人叫绝。</p> <p>珠帘化雨</p><p> 闽南首屈一指的天然胜景灵通岩,以巨石盖顶,气势磅礴,极为壮观。岩石右侧有座天梯,人们可登梯剪彩云,揽明月。在天梯顶上有一口石井,一年四季井水喷涌而出,碧蓝碧蓝的,清甜可口,极为惹人喜爱。神话传说古时候,玉龙曾在这里吐雾。</p><p> 每当清晨,或是黄昏,尤其是初春季节,云雾弥漫岩顶,飞泉从云雾中腾出,昼夜不停,一阵紧接一阵地直泻幽峡深渊。素有“云来雨落”的盛誉。如碰上晴朗的时辰,“瀑泉散日成珠”,光色绮丽多彩。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灵通珠帘泉”,又称“珠帘化雨”。正是“银瓶乍破水浆迸”、水珠从高空撒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盛夏清凉至极,全无暑气;今天雨天,“珠帘化雨”犹为壮观!</p> <p>清霄亭</p><p>清霄浮景碑右前方有一亭,名清霄亭,又名一览亭,取在此观赏灵通风景一览无遗之意。一览亭虽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六角亭,但由于它处在悬崖的突出部位,临崖欲飞,视野开阔,不失为一处绝妙好景。站在亭中,四处眺望,只见上下左右万仞峭立,千岩竞秀,空谷生风,雾岚飘缈。山下的新荣水库恰似一条金鲤鱼,摇头摆尾,向远方游去;盘山公路象一条彩带,九曲连环,似断不断。湖光山色,山水相映,尽收眼底,构成一幅气象万千的天然画屏。</p> <p>  灵通山十寺均奉祀观音菩萨。其岩峰山体处处可见形象逼真的菩萨。古人诗云:“惆怅崖边遗旧址、尚存古佛独庄严”。从南面看小帽峰,从山上至山麓数百米高的整座山峰,酷似一尊佛祖头像。其额、眼、鼻、嘴、下巴、面颊俱全,线条清晰,比例准确,仰视远方,妙相庄严、栩栩如生,造形完美。融天地造化之其妙、无丝毫人工斧凿痕迹。无数游人为这世之罕见的参天大佛赞叹不绝。</p> <p>笑佛迎客</p><p> </p> <p>玉洞回风</p><p>站在灵通寺前,可以看到十八景之一的“玉洞回风”。洞在右前方小帽峰半山腰,上下是百丈悬崖,无路可走。洞口约米许,有棵松树遮掩,景致甚幽。据传,此洞是八仙汉钟离所造之景,为的是缓解游山之人寒暑之苦,故用蒲扇扇个洞,山风经此洞回旋之后吹出,夏天热风变冷,冬日冷风变暖。又传,此洞是当年黄道周藏书之处。他读过的书,由一只猿猴搬运,藏在洞中。因玉洞险要,无路可走,至今,黄道周的书还藏在洞中,一直没有人能拿走它。</p> <p>象鼻崖</p><p> 灵通山火山岩峰丛地貌景观,崖壁经千万年风化、剥蚀,状似大象头部,眼、耳、大腿比例适当,“象鼻”伸至山涧,如大象吸水,得名象鼻崖。</p> <p>石蟾饮露</p><p> 位于小帽峰南麓,因受高倾角断裂的影响,该岩体与小帽峰错开脱离,并且形成内陡外缓的山峰,经侵蚀、崩塌、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上细下粗的柱体,石蟾饮露因状似口朝天的蟾蜍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扬柳甘露、滋润心灵”石刻</p> <p>石斋书屋</p><p> 黄道周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尤其喜欢躲在极为僻静的地方,专心攻读。在他20岁时(公元1604年)就住在灵通山读书。灵通寺南侧有个洞穴,就是他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后来经过邑试、郡试、乡试均名列前茅,38岁殿试中进士。48岁时被贬官后,又到灵通读书和讲学。 黄道周学问渊博,潜心天文,精通易理,工书善画,是明末杰出的学者。他虽然做了后代所敬仰的千秋古人,但其当年读书、藏书的地方立有黄道周、陈天宝、林鹤胎三人碑记以激励后人。</p> <p>清霄雷神</p><p>灵通风景区看了七井排星,往前走十数步,又有一景,名“清霄雷神”。著名的灵通“巨灵”碑就在这里。“巨灵”碑为一摩崖石刻,刻有一繁体字“灵”字,字径2.5米,笔力雄浑厚重。最令人拍手叫好的是,在“雨”字头中间,嵌有一“巨”字,以此表示“巨灵”,真是匠心独运,隽味无穷。“灵”字上方还刻有“清霄浮景”四字,亦苍劲有力。</p> <p>  擎天峰是灵通山的主峰,海拨高1218.8米,是灵通山丛地貌的最高峰,其地层状平缓,在后期高度角断裂构造作用下,形成顶缓陡坡地貌,擎天峰似一平台,从上看呈近似圆形,直径15米,面积150平方米以上,能容立百人,而北、西、南三个方向悬崖绝壁,笔直尖削。</p> <p>  刀劈石:灵通山火山岩中裂缝十分发达,裂缝将岩体分成两块,经长时间风化、流水侵蚀作用,裂缝面变得平整如削,岩体像是被一把刀劈开如名。</p> <p>雨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形成的极光或彩虹。</p> <p>  因灵通山泉水丰富,山体湿润,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有众多珍贵的植物,如兰花、鹅掌木、龙兰草等等。还有众多珍贵的药材:如虎尾轮、谷精、还魂草、黄柏、益母草、石仙桃、七叶一枝花、七叶埔姜、入骨丹、金钱草等等。</p> <p>鹅掌木</p> <p>下山时顺便采的龙兰草</p> <p>  灵通山确实让人留连忘返,这里可进行观日出、观赏奇峰、云海、清泉等活动,山上的灵通山庄更是你休憩的好地方。此次灵通山之旅,因时间、行程和台风的关系,未能登顶探究“珠帘化雨”的源头,及观赏日出的壮观,期待下次与同好一探究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