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棉朵与大世界—《棉花帝国》简介

蒹葭白露

<p>棉制品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仿佛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贴身穿的衣物、睡觉盖的被子都是棉制品,甚至是使用的纸币、书本、肥皂里面,都含棉花的成分。那你是否想过,没有棉花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呢?</p> <p>清晨,在盖着毛皮或稻草的床上醒来,穿上羊毛织的衣服,浑身很痒、抓耳挠腮;夏天,穿着亚麻或丝绸衣服——这个要看你有没有钱。想要穿羊毛做的衣服,你身边得养一大堆绵羊。全世界需要70亿只绵羊才能生产等同于如今棉花产量的羊毛,这70亿只绵羊需要多少土地来放牧呢?7亿公顷,大约是现在欧盟国家面积总和的1.6倍。</p> <p>在人类穿衣保暖的天然资源中,棉花胜过了所有的物种。蚕丝太娇贵,羊毛太厚重,亚麻纤维短、难染色。而棉花,温暖、轻柔、纤维长、韧性好、易于染色、性价比高,适合全世界不同纬度地区的不同人群的着装要求。没有棉花,就没有我们如今的文明生活,所以说,我们处在一个庞大的“棉花帝国”里。</p> <p>美国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这本书,讲述了棉花从零星种植的作物逐渐成为维系全球资本主义命脉的商品的过程,梳理了棉花和资本主义全球网络之间的关系,也把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美国南方黑奴、中亚后殖民时代农民等等各个群体的命运联系起来。书中分三部分讲述了一朵朵不起眼的、洁白而柔软的棉花是如何一步步演绎出既壮丽又血腥的故事的。</p> <p>第一部分,书中提出了“战争资本主义”的概念。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战争控制棉花产地并打开贸易渠道,为后来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最初,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东非和美洲中部,主要是南纬32到35度,以及北纬37度左右的地带。这三大地区各自独立地发展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印度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高超的纺织技术。欧洲却和棉花无缘,因为棉花很难在寒冷的欧洲大陆上生长,公元11世纪之前,欧洲几乎没人见过棉花。那里的人们一直穿由亚麻、兽皮或羊毛织成的衣物,当他们看到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布料,简直犹如见到天赐神物。然而,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这一切。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为欧洲人找到了日后世界原棉最重要的产地。1497年,达•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开拓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从此突破了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封锁。</p> <p>在接下来将近500年里,欧洲人殖民者发明创造般的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全球网络:拿印度工人织出的棉布当支付工具,到非洲换奴隶,然后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种,生产的农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资本家们就这样,通过贩卖奴隶、剥削原住民、帝国扩张、武装贸易,以及对土地的主张权等手段,积累起了赤裸裸、血淋淋的“战争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自从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作者说,资本主义的起源并不是来自欧洲内部的技术革命,而是通过殖民战争打出来的。</p> <p>第二部分,与“战争资本主义”相对的一个概念 “工业资本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通过新技术和工业化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其核心内容依然是暴力、压迫和奴隶制度。</p><p>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过程中,资本家们一方面压榨劳工,一方面开发新技术。在当时棉纺厂里充斥着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晚上只能蜷缩在棚屋里睡短短几个小时,条件十分恶劣。随着飞梭、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发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急剧降低了棉纺织品的价格。欧洲工业帝国通过这种技术和成本上的降维打击,迅速确立了棉纺织工业的领先地位。而原来发达的棉纺地印度则失去了产品价廉物美的优势,经济结构退化,从生产国转变为原料输出国和消费国。依靠棉花种植生存的非洲、美洲等地居民受到世界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生存陷入危机。</p> <p>19世纪之后,为了满足机器越来越庞大的胃口,欧洲商人到处寻找可靠、稳定的棉花产地。新生的美国南部,因为其土地肥沃、奴隶劳工价格低廉、棉花品种好、产量高,很快成为了棉花帝国最重要的原棉经济带。</p><p>但是一场南北战争成了资本主义历史的转折点。在大英帝国凭纺织业称霸全球的时候,其他国家也都在摩拳擦掌,想分一杯羹,美国人也照猫画虎发展起了自己的棉纺业。北方人希望提高进口税抵御廉价的英国货,废除奴隶制解放劳动力。南北两种不同经济模式产生的巨大冲突直接导致了南北战争。由于美国内战造成的原棉短缺,英国的许多纺织厂停工,工人失业,机器大量闲置。这就迫使欧洲各国不得不去寻找美国之外的棉花产地,逐渐把目光转向中东和远东地区,由此也加快了棉花商品的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各国开始尝试新的劳动力制度,苦力工、佃农、雇佣工人,成为受薪工人。美国南北战争还让棉花资本家们认识到,他们所缔造的这个获利丰厚的全球贸易网络,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家机构通过法律、税收、合同、信贷等手段才能得以维持。</p> <p>第三部分,书中讲的是“新型棉花帝国主义”。 在19世纪后期,新兴的殖民帝国加入到世界殖民活动中来。日本把东亚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变成其棉产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把中东变成其棉产地。它们的兴起和扩张极大削弱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棉花经济中的重要地位。</p><p>在20世纪初各殖民地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浪潮中,棉纺织行业由于吸纳的劳动力最多,生产方式最集中,与外国资本联系密切而成为一个热闹的舞台,纺织工人也成了中坚力量。比如我们熟悉的1925年五卅运动。此时,欧洲老牌棉花帝国的霸业由于内部工人运动,劳动力价格上涨,外部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棉产地丧失,终于在一片嘘声中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老的棉花帝国虽然走向了衰落,但棉花产业并没有没落,棉花工业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亚洲。为了解决劳工短缺、降低成本的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棉纺织工厂,把中国、印度、中亚国家、土耳其、越南等国纳入到全球棉花经济体系中来。而西方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型零售商则取代了老牌制造商的地位,掌握着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主导着依然繁华的棉花产业,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p> <p>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它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品。在美国期货交易所,棉花是交易员最关心的商品之一。而在江浙繁忙的纺织工厂,棉花又变成了一件件爆款的时装。我们今天依旧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棉花帝国当中,只是棉花背后的故事却很难再看得见。</p><p>历史学者告诉我们:</p><p>万物皆不简单!</p><p>一切来之不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