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简述婴儿教育的原则?</b></p><p>成人对婴儿的关怀和爱抚是良好教育工作的关键。</p><p>提供婴儿能主动探索的环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p><p>日常生活的护理是婴儿的重要教育活动,把婴儿看作是有个别特点的人,按照其特点进行教育。处理好教育工作中相对事物的关系。</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学前教育家长工作的任务?</b></p><p>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本园、本班的教育任务,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在家的表现,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作用。</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b></p><p>⒈从整体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整局规律)</p><p>⒉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律)</p><p>⒊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律)</p><p>⒋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律)</p><p>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并说明学前儿童所处阶段的特点?</b></p><p>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完整对绝望。</p><p>学前儿童处在第三阶段,即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而是获得性别角色。同时,游戏也在这个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语言获得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哪些?</b></p><p>一、环境论</p><p>1.模仿说,阿尔伯特</p><p>模仿说强调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p><p>2.强化说,巴浦洛夫,斯金纳</p><p>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剌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与其他行为没有区别,强化起关键作用</p><p>二、先天决定论</p><p>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p><p>他假设人脑中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语言获得机制,这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加工器。语言获得过程是普遍语法向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转化。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不是承认给予和强加的。</p><p>2.语言的可学习性理论和否定证据问题,韦克斯勒;平克</p><p>学习者一定具有相当数量的先天性语言知识,即有些规则是先天具有的,有些规则先天就被排除了。</p><p>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p><p>1.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p><p>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p><p>(2)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p><p>(2)认知结杨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p><p>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p><p>2.社会相互作用论,鲁利亚</p><p>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作用。</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皮亚杰语言发展的主要观点?</b></p><p>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p><p>(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p><p>(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b></p><p>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经过同化、顺应而达到暂时平衡,心理就得到发展,这样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心理就得到不断发展。</p><p>(1)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p><p>①感知运动阶段</p><p>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婴儿期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婴儿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清楚和明确。</p><p>②前运算阶段.</p><p>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大约在18个月到2岁期间,儿童在诸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等现象中,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心理表征迹象。</p><p>③具体运算阶段</p><p>皮亚杰认为,大约在6-8岁之间,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p><p>④形式运算阶段</p><p>按照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儿童在11岁左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使用“形式”,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够专注于某一论证的形式,而不被论证内容所分心。</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b></p><p>(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考察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过程中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p><p>(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p><p>(3)他将儿童道德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2—4岁)该阶段的幼儿并无真正意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规则。(2分)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该阶段的儿童将规则看成是神圣的、不可更改的。(2分)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儿童认识到社会规则是共同约定的结果,规则是可变的。</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启示</b></p><p>(4)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教育者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要针对幼儿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幼儿更多依赖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来做出是非判断。行为结果的严重程度往往成为他们判断好坏的标准。(5分)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的、成人制定的规则的控制,们遵守规则的原因是“老师说的”“妈妈说的”,在幼儿看来,受到成人表扬或者奖励的行为就是好的,而受到成人批评的行为就是坏行为。教育者要理解幼儿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理解幼儿评判是非时的态度和行为。(5分)</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简述多元智能理论</b></p><p>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处,所以不能笼统的评价一个人是聪敏的,而另一个人是不聪敏的</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布鲁纳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b></p><p>1、基本哲学:布鲁纳认为儿童学好一个科目关键在于掌握的基本原则,而不仅仅是习得一系列事实。2认知发展速度:布鲁纳强调教师可以加速学生的认知发展速度,主要通过促进语言习得、帮助学生从形象表</p><p>征过度到符号表征。3表征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各个儿童锁使用的表征模式,并围绕这些模式来组织他们</p><p>的教学、资源和活动。4电脑使用,在课堂是电脑十分有用,因为电脑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架。</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过程?</b></p><p>(1)1-2岁,语言和思维彼此独立发展,儿童具有前言语思维和前智能言语;</p><p>(2)2-7岁,言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监督和指导内在思维(我们对自己说话的内部声音),二是与他人交流想法(大声说出来);这个年龄的儿童对自己大声说话,维果茨基将此视为儿童还不能区分二</p><p>者的表现。(3)7岁以后,儿童能过区分语言的这两种功能;私密语言用于思维,成为认知发展的核心;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和思维并行发展,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反之亦然。</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陈鹤琴关于幼儿园的课程和教育学思想?</b></p><p>包括以下内容: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教育内容——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建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的中心课程“单元教学”。教学方法——倡导物质活动,整个“教学法”和做中学。</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性别定型化理论有哪些?</b></p><p>科尔伯格的性别恒定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人类学理论。</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阶段?</b></p><p>据科尔伯格的研究,人们一般认为性别恒常性地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性别认同两到三岁,二性别稳定性四到五岁及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三性别一致性六到七岁及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b></p><p>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在最初的阶段(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在第二阶段(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人们应该满定自己的需要,并让别人也这样做,做事“公平”或组成平等的交换。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在第三阶段(阶段3、儿童最初可能强调做一个“自已和他人眼光中的好人”,意思是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关心。一般说来,很强调遵守大多数人刻板的思想或“自然”的行为。作为认知曰益得到发展的反映,隐藏在行为后面的意图,在这个阶段显得很重要,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在第四阶段(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阶段5和6),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因为这些原则有内在的正确性而不是由社会确定它们是正确的。</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依恋的理论有哪些?</b></p><p>习性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什么是怯生?影响怯生的因素有哪些?</b></p><p>“怯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p><p>⒈父母是否在场⒉环境的熟悉性⒊陌生人的特点⒋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6.婴儿接受的刺激</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b></p><p>弗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方面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p><p>我们可以将“伊底”理解为人格的生物成分,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将“自我”理解为人格的心理成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而将“超我”理解为人格的社会成分。遵循的是道德原则。</p><p>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经过的五个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现在性器期阶段。</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请论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b></p><p>答: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4分)</p><p>特点:</p><p>(1)权威型:较理想,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适当限制,支持并要求执行恰当的目标;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分)</p><p>(2)专制型:控制有余,爱心不足;(2分)</p><p>(3)娇宠型:爱的不理智,控制不足;(2分)</p><p>(4)冷漠型:缺少控制,缺少爱。(2分)</p><p>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分)</p><p>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p>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这样的特点: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p><p>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孤僻、多攻击行为的特点。</p><p>娇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易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低。</p><p>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力低下。</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美育的实施要领是什么?</b></p><p>美化生活环境,引导儿童欣赏体验环境的美</p><p>大自然是美育的丰富资源,引导儿童感受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美</p><p>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人物感染儿童</p><p>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和组织儿童参与艺术活动,提升儿童美的感受力和美德表现力、创造力适应儿童艺术活动的不同兴趣,给予区别对待在节日活动、娱乐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向反馈的原则</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婴儿笑的发展阶段?</b></p><p>鲍尔、斯罗夫和瓦特斯等,研究了婴儿笑所经过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虽然这个时候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p><p>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b></p><p>婴儿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①分不清自我与客体;②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世界中区分出来;③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④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b></p><p>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p><p>具有特色的亲密性和权威性</p><p>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家庭教化的连续性</p><p>具有日常生活随机性和特殊情境的震撼性</p><p>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和组织的普遍性</p><p>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试述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b></p><p>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义务感与无私奉献的亲子之爱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p><p>要把关爱、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p><p>要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起来</p><p>家长应建设民主、进取、和谐、合作的家庭精神环境</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学前儿童美感的表现特点是什么?</b></p><p>学前儿童美感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伴随</p><p>学前儿童美感较为肤浅表面</p><p>学前儿童以动作、表情、活动表达美感</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