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河北故事。宣化博物馆选送优秀小小志愿讲解员参加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经过层层评选,来自财神庙街小学的小志愿讲解员张赞一同学喜获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与此同时,张赞一同学讲述的扛着红旗走的排头兵——马万水的红色故事入选河北省文化旅游厅、河北省红色旅游协会联合举办的河北红色故事系列公益展播活动,将在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红色河北微信和学习强国、河北交通广播等各大平台进行陆续展播,让我们一起聆听感人故事,感悟红色精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扛着红旗走的排头兵</h1> 小小志愿讲解员 张赞一 岁月荏苒灯光旧,英雄模范历久新。江山代有栋梁出,为我中华铸英魂!我要讲述的是,共和国工业历史上的一位矿山铁人——马万水的红色故事。他是“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把有限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矿山事业,他不朽的精神指引我们永远扛着红旗朝前走!<br> 马万水,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山工人。在苦水里泡大的他,从事了井下最艰苦的工作——挖煤。他白天在地底下做工,夜晚睡在漏雨又透风的破棚子里,永远见不到阳光。<br> 1949年,全国解放了!26岁的马万水被调往国家第一批需要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宣化龙烟铁矿,任掘进队五队大队长。<br> 当时的龙烟铁矿,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得面目全非,巷道倒塌,野草遍地,满目疮痍,别说机器设备,就连一件像样的工具也没有。马万水带领着掘进五组毅然接受了开凿第一条巷道——30号石巷的神圣使命。他们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杆当锤把,开始了生产。马万水练就了一口气打450锤不换手的硬本领,还亲自给工友们传技。由于没有通风设备,放炮后巷道里的炮烟久久不能排完。为争取时间多掘进几米,马万水带领大伙儿脱下衣服一块儿往外扇炮烟。随着巷道的延伸,他们又遇上了淋头水,淅淅沥沥的水,淋透了工友们的棉衣,浸透了工友们的鞋袜。马万水看着心疼,跑到伙房借来三条麻袋,当“雨衣”,又从山上拔来一捆蒿草,让大伙垫在鞋里,便有了“胶鞋”,他自己则什么也不顾,穿着湿透的棉衣,干在淋头水最大的地方。他和18位工友就这样,靠着“一把大锤、两根钢钎、三条麻袋轮着披、六双胶靴换着穿、手轮大锤拼命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创造了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的新纪录!<br> 马万水,不仅力气过人,他还爱动脑筋,先后发明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实现了他“干劲加技术,石头变豆腐”的心愿。<br> 他就是这样用扛着红旗朝前走的英雄气概,带领着他的队伍,从1.7米到128.5米,不断开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的新记录。1958年,他又带领工人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一个月完成小断面独头进尺514米,成为全国冶金战线上的榜样和旗帜!<br> 1960年,马万水37岁。经常感到腿疼的他只能拄着拐杖下井。最后还是党组织下了命令,他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马万水依旧心系采矿一线,恨不能身先士卒,和工友们共同奋战。在850米平峒开凿时,因为地质复杂,大断层的流砂堵塞巷道,掘进被迫停止。马万水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医院回到工地,忍着病痛,和技术员、工友废寝忘食地研究。经过30多次试验,他们采用了“打桩楔”法,通过135天的艰苦奋战,终于攻克了“拦路虎”,保证了掘进工作的正常运行。但是一年以后,年仅38岁的马万水却因滑膜瘤在北京病逝。<br> 英雄逝去,但他爱国敬业、艰苦朴素、忘我无私的精神在古城宣化代代传承,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br> 2020年新春的脚步刚刚到来,祝福还没有来得及传递,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惊动九州,家乡宣化也笼罩在疫情的阴云之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严酷战疫中,我们身边医护工作者、警察叔叔,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主动担当作为,逆行奔赴前线,用点滴的行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动力,用血肉之躯全力抵挡病魔的屠刀,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他们继承了革命前辈红色的基因,传承了革命前辈在困难面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也像马万水一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宁愿牺牲一切!<br> 聚起来是一团火,散开来是满天星,这就是宣化的红色精神——有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也有普通群众的无私奉献,有志愿者的不计得失,也有红领巾的点点爱心……薪火相传,共克时艰,砥砺初心、践行使命!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模范马万水,还是如今的奔赴一线的抗疫战士,你们都是不同时期的英雄。时代不断前进,祖国日益强大,因为永远扛着红旗朝前走的英雄精神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