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外·小学部】数学思维的深度探究二——四年级《平均数》的研究

邹庆菲

<p>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过春的绚丽,感受夏的蓬勃,我们对数学思维的探究不断推进!</p> <p>  兰希,年轻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曾获章贡区“青蓝杯”教学竞赛一等奖。教育格言: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p>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与魅力。 <p>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p> 开课时通过几则新闻报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接着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平均数的三大问题,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例题1,利用直观图,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移一移,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移多补少”,使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 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感知到平均数和明确平均数的范围以及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授例题 2,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在经历人数相同、人数不同的过程后,特意设计女生后来又加一人,如果此时此人踢19个、24个、9个平均数所发生的变化。再加深思考:她踢多少个女生队就会输呢?通过这几组数据的比较,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也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不同场次不同方法的比较中可以感知到,用平均数解决此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具有多样性。 利用歌唱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避免极端数据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比赛更公平的方法。 练习环节创设了“数学乐园”的情境,分层练习, 寓教于乐。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最后,利用开课提出的三大问题,进行整节课知识复盘。 课后,车主任先让部分参课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打分,又请全班同学对兰老师和这节课打分,得分均为优秀! 车主任进行提升和指导。车主任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上,教师要搭建“脚手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要利用认知冲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思维波澜中,不断经历着认知结构的失衡与平衡,在成功突破“平均水深”的认知难点,同时,思维能力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 俞督学进行总结指导。她从坐姿、眼光两方面肯定所有数学老师,老师们有精气神,在车主任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利用冲突,展开研究。俞督学总结:上课如登山、上课如穿鞋,合力前行。老师们要努力做可亲、可值、可敬的老师! <p>  数学深度教学,努力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行动!</p>

平均数

学生

数学

生活

思维

体会

问题

利用

教学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