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西周——周原游记

牧童

岐山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 <p>《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音全)者阿(音窝),飘风自南"。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p> 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凤凰山、凤鸣岗及"丹穴凤迹"等 。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 “周公本来是一位历史人物,大约活动于公元前11世纪,由于他辅佐兄长周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接着又在武王死后代理朝政,而对周武王的继承人忠心耿耿,从而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颂。<br> 据《考工记》记述:<br>  匠人营国……<br>  左祖右社,<br>  前朝后市。<br>  意即,周朝官方的营建部门,在进行都市规划时,会先在宫殿的左边设立“宗庙”,以祭祀祖先;并在宫殿的右边兴建“社稷”,专供民众祭祀土地公与五谷之神。<br> 周朝在住宅形态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数万年以来人类住在地面下的“穴居”,逐渐移至地面上。随着周朝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土、石、瓦等建材的使用,整个周朝,包括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一种叫“一堂二内”的制式住宅。 即一栋屋宇依用途分成三单位,中央为厅堂,左右两边则为寝室。 另一种流行周朝的民宅样式,其四周为夯土围成的方形屋壁,里面再细分成数个居住空间,有“房”、“室”、“厅堂”等。 “台”,是用土石筑成的高层建筑物,下层为一平面石座,整座建筑由此,逐层往上盖。周朝兴起此项建筑,其目的在供人祭祀、聚会之用,加上它可以登高远眺,所以还可用于侦察敌情。这种高层建筑的出现,可知周朝的营建技术又进步不少。有的人索兴就在高台上再建“重屋”(即高楼),成为建筑上有名的“台榭”建筑。这些都是周朝建筑的代表作,日后也成为中国“高塔”与“宫阙”的前身。<br>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瓦的发明和使用是建筑用材和技术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根据考古发现,西周以前房屋的屋顶全部用茅草覆盖,即文献所载的“茅茨土阶”(《吕氏春秋•恃君 览》)。 西周初期开始出现了瓦,最初数量少,可能仅用于覆盖屋脊。到了西周晚期,瓦已大量出现和使用。 <div>西周大鼎,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br></div>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较商代相比字数上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之前商代最多的四十几字,增加到几百字的长篇铭文。其中以毛公鼎的497~499字(由于释读不同而导致的)为最多。其内容上包括:族徽、用器者、做器者、重要的事件、祖先的功绩、买卖交易情况、周王的告诫等等。书体上也从早期较为松散自由,到中后期严谨的"玉箸体"。 <p>西周青铜重器—何尊和《周易》六个爻的卦名介绍。</p> 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方鼎、鬲、甗、簋、簠;酒器有觚、爵、觯、角、觥、斝、盉、尊(包括兽禽形尊)、卣方彝、罍、盉、壶;水器有盘、匜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 纹饰仍尚繁缛,兽面纹、龙纹、不分尾的凤鸟纹、乳钉纹都较商代有新的发展,附加装饰的棱脊和立体的带角兽首形装饰很流行,也很发达。 铸造通用合范法,器壁及外观普遍较厚重。 纹饰仍尚繁缛,兽面纹、龙纹、不分尾的凤鸟纹、乳钉纹都较商代有新的发展,附加装饰的棱脊和立体的带角兽首形装饰很流行,也很发达。 <p>盉</p> <p>盨</p> <p>鼎</p> 西周铜器到本期中后段,鼎、尊、卣、方彝、簋等的器腹呈下垂鼓出的特征,即所谓垂腹式。 <p>匜</p> <p>尊</p> <p>钟</p> <p>缚</p> <p>盘</p> <p>盉</p> <p>尊</p> <p>匜</p> <p>壶</p> 铭文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区别商末周初铜器和周代早期铜器的重要标志。商代常见的以族徽制铭的传统,本期仍然保持,同时出现记史颂祖敬王的长篇铭文,具有明显的周文化特征。字体多有明显的波磔。总之,本期铜器形制庄重典美,花纹凝重静谧,代表了中国青铜器鼎盛阶段的发展水平。 <p>盨</p> 周公庙古称"卷阿"。"卷阿"音"全窝",卷意曲,阿指大陵,即弯曲的大陵。因此处背靠相传"凤鸣岐山"的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如倒凹字,故称卷阿。卷阿地幽势阻,坡体缓缓下落,两连山脊高突,如飞翔凤翼,故当地人有"猛见周公"之俗语。 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周公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史载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因周公"匡翊周邦,创设礼经,尤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业隆八百,丰功茂德,冠於终古" ,下诏在古卷阿创建周公祠,此后历代皇家和地方官员祭祀不绝。 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年),命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扩建周公祠为110间。<br>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令当地官员春秋两季以"太牢"礼致祭。<br> 经历代修葺、扩建,周公庙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关中地区最大古建筑群,总面积62万平方米。是全国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占地面积最大的周公庙。 通往程潜别墅的路,国民党高级将领程潜也特会享福了,竟然与神仙同居一处。 周公庙景区存世单体建筑三十余座,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依山就势,对称布局,以周公正殿和献殿为主导,召公、太公殿相衬托,姜嫄、后稷祠为延伸,构成了一个完成的古建筑群落。在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姬背子抱孙"。 周公庙门前古柏参天,院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镜。 <p>为什么后人对周公如此尊敬,据司马迁《史记》中语法,伏義“始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三位都是圣人,经历了三古时代,即“伏義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这就是汉代学者所说的《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p> <p>《周易》原为筮占用的工具书,标志着我们的先民预知未来的智慧开启和对自身力量和天地万物的哲学思考开始。《四库全书》有个《总目提要》,是这样介绍《周易》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p> <p>中国的儒、释、道也都与《周易》密切相关。《周易》是儒家的第一经典,自不必说;道教从一开始便胎息于《周易》的体息之中,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在传入中国之后,历经魏、晋、隋、唐,也与《周易》的思想相融。</p><p>注:《周易》的卦序和卦名的作者是周文王,卦辞的作者是周公(姓姬名旦)。</p> <p>周公庙院内的枳椇树果实累累,在这里看不出桔子生于淮南的说法。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公盛德,天长地久!</p>  出了庙殿,转至东侧,顺坡拾阶而上,到达约10米的平处,方见红砖垒砌的小院。进院,沿壁一排窑洞,洞中有药王、老君、元始天尊等神仙泥塑像,或坐或立,形象各异。 建筑群依山势而分布,布局奇特,规模庞大,气势壮观。 苏轼《周公庙诗》有言:“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翠凤旧依山突兀,清泉长与世穷通。”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人们的缅怀先贤,游览修性的最佳场所,历史上韩愈、苏轼、康海等许多文人墨客曾聚于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脍炙人口的游览诗文和30多通具有书法是研究价值的碑石,最为珍贵的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在此留下“云房”草书真迹。 《诗经-大雅》中称:“周原膴膴(wu),堇(jin)荼(tu)如贻(yi)”。赞美的是周原田地肥美,河湖密布。即便是种植的苦菜,吃起来也像糖一般的甘甜。 周公庙历史久远,庙宅肃穆,山环水绕,青泉长流,古木苍翠,浓荫蔽日。古历三月中旬有规模宏大的庙会。乃旅游胜地,避暑佳境。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此诗句描绘凤凰山。 新建游乐场 园中表演 <p>周公庙最著名的景观为周公庙八景,除此之外,还存有大量宗教性建筑,多依山崖,凿洞而成。有吕祖洞、八仙洞、三清祠、玄帝洞、张仙洞、药王洞、菩萨洞等,洞内多有塑像、壁画,各洞以甬道相互贯通,曲折幽深,若明若暗,回音荡耳,展现了关中建筑的独有风格。还有玉皇殿、魁星楼、朝阳洞、彩云楼、仰圣门、周八士殿等建筑遗物遗迹,历代碑四十余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