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使用及网瘾问题班级家长共同学习专题1

阳光心理

<b>想要帮助孩子,先要了解孩子的孤独</b> 当下所有的电子产品和活动内容,会让父母感到焦虑,因为孩子一拿起手机或登录相关界面,就像着魔了一样,我们会认为孩子失去了自控,会担忧一入游戏深似海。这源于我们内在的焦虑,担心孩子会上瘾。<br>所以,我们首先来认知一下假性上瘾和真正上瘾。<br>假性上瘾<br>对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新奇的东西,刚开始都会被牢牢吸引住,看起来很像上瘾。这是因为当我们接受到一个有乐趣的东西的时候,最初都会产生很大的乐趣,比如小孩刚学自行车时会很有热情,天天都想骑。但是这个时间并不会很长,当孩子后续真正学会驾轻就熟后,惦记的感觉就会消退。<br>对于电子游戏来说,它的设计是充分研究了人的心理的,游戏中有关卡,有挑战,有新奇,且孩子一直努力就有可能实现目标带来了希望感和成就感,这非常符合人类的心理机制。这样也会导致游戏的假性上瘾的过程会长很多,但是也是会过去的。<br>真正上瘾 <br>其实一旦孩子已经对电子产品上瘾了,我们再来关注已经困难了,孩子作为当事人想要改变,也会力不从心。所以我们更有必要了解真正上瘾前的一些征兆以及如何进行调整。<br><br>如果在假性上瘾阶段,父母的反应是大惊失色,恐慌,天天阻止,痛心疾首,甚至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对电子游戏的渴望会更加强烈。这是因为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并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这一现象被称作禁果效应。<br>所以通常我们会看到,父母越是禁止或限制孩子玩游戏,孩子越是渴望玩,尽管孩子玩的时候也会自责,但是他还是会选择玩,因为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的内在就越想得到。<br>而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首先能够理解到这一点,调整自己让孩子的这个过程自然的流淌,孩子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而目前很多父母的做法会将孩子当下的过程变成实际的上瘾。<br><br>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对这些现象多一些的理解和认知。当下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我们的价值观单一化,孩子生活单一化,孩子的生活场景非常单一,除了学校家里就是补习班。回想起我们当然,生活场景多么多元化呀,我们有玩伴,在户外玩,到处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感官刺激是多元的,听觉的,触觉的,视觉的,更重要的还满足了我们社交的需求。<br>而现在咱们孩子感受世界的渠道非常的有限的,非电子场所基本就是商场,玩伴通常很少,而父母忙于工作,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带孩子出去接触多样的生活场景,有时候工作累了,孩子多问几个问题都累不耐烦。此刻,各类游戏或娱乐渠道填补了他们的空白。比如我的侄女,她会去刷抖音刷得呵呵大笑,而在抖音的过程中,她也学会了生活的实验和一些手工技巧。而网络游戏,比如我的世界,里面有游泳池,树木,串门,交朋友等等,这正是在填补着孩子们生活中没有满足的需求。<br>当然这些不是说鼓励游戏,而是希望我们在遇到了孩子玩游戏有时候过度的时候,能够去思考一下,您的孩子在家孤独吗?到底这些游戏满足了咱们孩子在现实中的什么缺失的需求,多了这一份理解,在我们的亲子互动中,我们可以增加一下家庭的互动和活动。因为虚拟世界再有趣,都没有真实世界有趣,丰富多元,而且是每个细胞都能感受到的体验。<br>然而,如果孩子在真实世界的选择权不断被限制,而当父母关注他们的时候,就是不满和责备,父母本身也不会玩或对玩不感兴趣,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他们就是不断再被教育,最后退而求其次,他们会将自己更多的这种需求的释放通过虚拟世界去满足和实现。<br>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保持不断的学习力,对新事物有不断的探索精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会接纳和创造。<br>让我们一起,做更有力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