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时之诗》,悟生活之美

<p>  生活除了琐碎,还需要美。而我一直觉得,诗词是这世上最美的事物之一。中国千年文化中,唐诗宋词又把诗词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近期,有幸细细品读了《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再次感受到了唐诗千古流韵的美。</p><p> <b> 在读诗中读季。</b>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四时之诗》以一年四季为主线,用通俗的语言,精准的解析,对《唐诗三百首》中32首诗进行了精心选编,让我们在读诗中,感悟生活之美。春日的细雨飘下,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夏日的微风袭来,高骈说:“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秋日的相思涌起,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冬日的雪花飘落,祖咏说:“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一年四季,春花秋月,当季节遇上诗词,美景便有了生命,时光也变得温柔。</p><p> <b>在读诗中读节。</b>古人对季节的情感比今人敏锐太多,《四时之诗》让大家在读诗过程中,对古代节气和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朝廷官员要峨冠博带,民间孩子会口咬萝卜,而闺中女儿呢,会头戴彩绸,随着浩荡的东风一起招摇。所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元宵节是普天同庆放花灯,皇室开桥锁与民同乐的日子,所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现在的清明节,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上巳要水边洗涤踏青,所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寒食要禁烟火,吃冷饭,所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合并了寒食祭祖扫墓的习俗,所以“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p><p> <b> 在读诗中读史。</b>精通隋唐史的蒙曼以自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的身份,对唐诗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对诗词背景、社会现状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谓信手拈来,通俗易懂,让每首诗都有了故事。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到了唐朝的宦官专权。从“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写到了唐玄宗推崇的儒家治国。从“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到了杜甫经历的安史之乱。记得以前读过《金缕衣》,只觉得文字实在太美,对作者却一无所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蒙曼不仅解答了《唐诗三百首》为何把诗作者误写为杜秋娘,而且还介绍了唐代歌女杜秋娘从唐宪宗到唐文宗四朝几十年的传奇人生。</p><p> <b>在读诗中读人。</b>《四时之诗》对每一篇诗的作者,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孟郊,都从崭新的角度一一做了介绍,让我们在读诗中,对这些满腔热血又细腻婉约的唐代诗人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介绍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论文章,屈原、宋玉都得给我当下属;论书法,王羲之都得给我磕头作揖。如此狂妄的诗人,在诗中流露的,却从来都是对家乡的臣服和赞叹。在品读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时,介绍苏味道是武则天后期的宰相。苏味道有句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处事模糊,而写的诗却从来是明明白白,风流潇洒。</p><p> <b> 在读诗中读字。</b>读一首好诗,不仅要读它的词句,更要一一品味它的字。区区几个字,就能将所见所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蜿蜒在雪海边,漫漫黄沙“入”了天,典型的绝域风沙遮天蔽日的景象,通过“入”字一览无遗。夜幕后,风“色”是看不见了,但有了风声,一个“吼”字,一个“乱”字,把狂风的怒吼咆哮、飞沙走石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中,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使境界顿生,让人经久难忘。</p><p> <b>在读诗中读书。</b>读完全书,感觉到了蒙曼对《红楼梦》的精晓和偏爱。介绍李白《长干行》中“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想到了贾宝玉的梦想。介绍高骈《山亭夏日》,强调武将写诗时,想到了王熙凤起诗“一夜北风紧”。介绍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了香菱学诗的那句话“诗的好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介绍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想到了贾雨村吟出的中秋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介绍李白《子夜吴歌.冬歌》,想到了《红楼梦》第四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介绍祖咏《终南望余雪》,提及古人对风花雪月的敏感,想到了《红楼梦》里才下第一场雪,公子小姐们便忙着到芦雪庵即景联诗。全书多次自然而然地提及《红楼梦》,让我有了重温经典的冲动。</p><p> 诗,不是生活的必须,但有了诗,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好。今天忙碌的生活中,厚重的墨香越来越少,但我们一定需要给自己留那么点时间,细细品一首好诗,静一段如水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