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路使我与柳宗元后裔的柳氏民居不期而遇一一一一2020年6月南太行自驾游之八

长安回首者

<p>6月9日下午,遊览过高平市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良户村之后,才四点多,就想越过与高平相邻的沁水县,按原计划在331国道上行驶50多公里路程,赶到翼城住宿。</p><p> </p> <p>过了沁水县城20多公里,在距翼城还有30公里的地界,因为前边修路被挡住不能前行,告知返回县城上高速公路可以抵达翼城。</p><p> </p> <p>回到沁水县城,导航提示朝柳氏民居方向转弯可上高速,“柳氏”是何许人物,我驻车路边上网一查,原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后裔在此居住的地方,距沁水县城不过十几公里,于是决定开过去住在那里,第二天上午参观柳氏民居。</p><p> </p> <p>驶上前往柳氏民居的道路,才发现我驶入了“大美太行 百里画廊”,这一路不仅仅有㧕氏民居风景区,还有南阳抗大、舜帝庙等等不少可看的景点。</p><p> </p> <p>开进柳氏民居所在的西文兴村天已经完全黑了,找了一家农家乐住下,第二天早晨景区一开门,即进去观览。</p><p> </p> <p>“西文兴”意为柳氏从西而来,子孙以文兴为业,西文兴村的魁星阁傲立于村口,是有意识地向外人昭示,这是一个诗文传家的家族聚集地。&nbsp;</p><p> </p> <p>柳氏民居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柳遇春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p><p> </p> <p>柳宗元虽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但文章却流芳百世,惠及子孙后代,柳氏虽隐居山水间,但书香门第的读书风尚并未摈弃,建魁星阁既是对家族精神的崇敬,也是对后人的勉励。</p><p> </p> <p>过魁星阁石头拱门,有一开阔空地,左为柳氏族人祭祀祖宗的祠堂,右侧原有真武阁,现在已难觅踪迹。 </p><p> </p> <p>宗祠前有柳宗元塑像,右侧是柳氏千年家训、格言的雕刻石碑,宗祠原来面貌已损毁,今日宗祠则是现代人集资在原址上修建的。</p> <p>柳宗元满怀匡国济世之志,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一贬再贬,历经永州、柳州两地,去国怀乡,积劳成疾,病死任上。 </p> <p>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p> <p>柳氏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它依托北山,起势作“凤凰展翅”,原建筑面积98亩,一派气吞山河之势,整个建筑大体分三部分。</p><p> </p> <p>村南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文庙内又设有圣殿、小学堂、纸帛楼;</p><p> </p> <p>  </p><p> </p> <p>中部区为东西走向的村内小街和街东端的文昌阁、校场以及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楼等,村内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其四角有小戏台、观河亭、赏景楼、府门楼。</p><p> </p> <p>进入内区只有两门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门楼,座北朝南,门临村内小街,另一侧是东北角观河亭下的砖拱门楼,可走出村外。</p> <p>在内府区的北四府与南两府之间,有一条可通遍六府、走出两门的府内环形街。</p><p> </p> <p>另外,柳氏民居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还有18条之多,总长约1.5公里。</p><p> </p> <p>其中一条最宽的街道叫牌坊街,街道上有两座石牌坊,石牌坊完全是仿木结构,一座上书“青云接武”,一座上书“丹桂传芳”。</p> <p>在我国现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两种,但柳氏民居的这两座牌坊是成贤牌坊,取意“学到痴愚便是贤"之意,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柳禄、柳遇春而修建的,至今有450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p><p> </p> <p>在两座牌坊之间的左侧,有一“八”字形的永庆门,也称“内府门”,上书“河东世家”。唐朝最兴时,柳氏有二十二名族人在朝廷为官,门第高贵世袭,永庆门两侧有“孝”“忠”两个大字,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手笔。</p><p> </p> <p>在丁字街的北拐角处就是气度不凡保存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马第院”,二层楼等高的大门气势恢宏,气派不凡,集木雕、石雕于一体;</p><p> </p> <p>司马第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倒座、正房、上房,前后院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硬山式屋顶,院门位于东南角,单开板门一道。&nbsp;</p><p> </p> <p>进入司马第,就看到了柳氏民居中最大最完整也是最华丽的影壁,从形式上看,柳氏民居的“三雕”工艺在这里都有体现。从主体上看,这面影壁暗含了“五福临门”的意思。</p><p> </p> <p>柳氏民居内的中宪第,此院落大门门楼与司马第有一样的超凡气势与恢弘气派,但不及其奢华讲究。“耕读书香”匾额高悬过楼斗拱下,过楼二楼有木楼台,院内人可从此向外眺望。 </p> <p>“中宪第”是中宪大夫柳春芳的府第,同时这里又是柳氏子孙后代读书学习的地方,在后门的左右两边刻有明代曲江方元焕的藏书四箴碑, </p> <p>即父子箴、夫妇箴、兄弟箴、朋友箴,主要教育后人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是如何相处的,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p> <p>柳氏民居内的另一所院落河东世泽,在司马第背后,大门面西,也是中规中矩的四合院。</p><p> </p> <p>而更让人惊叹的是“河东世泽”的宅院的大门,它共有十二道门栓,其中六道软栓,六道硬栓。 </p><p> </p> <p>即便是身处院内,不知情者也不容易打开此门,足可见柳府之戒备森严、防护意识之强。</p> <p>柳氏民居受其书香门第影响,府院建筑的创意及文化蕴含都达到很高水准,不仅题材多样,构图慎密,而且在运用传统吉祥图案喻事和谐音表现手法方面都令人大开眼界。</p><p> </p> <p>如以莲花、桂枝表示“连生贵子”,用一根绳子串三个铜钱表示“连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围绕“寿”字表示“五福朝寿”等,类似图案仅“行邀天宠”门楼就有30多种。</p><p> </p> <p>每一块裙板、匾额,每一根梁枋,每一级斗拱,无不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千姿百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p> <p>每一块裙板、匾额,每一根梁枋,每一级斗拱,无不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千姿百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p> <p>在柳氏民居信步漫游,你会被那无处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每一道门楣、窗棂、栏杆、扇、飞檐, </p><p> </p> <p>其中仅窗花图案就达40余种,故事木雕板块百余方,石雕包括柱、瓦、斗、拱、脊兽、鼓、狮、础、碾、磨、臼、 </p><p> </p> <p>下马石、练功石等有上千块之多,构栏、华板、裙板近千,且图案几乎无有雷同者</p> <p>柳氏民居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p><p> </p> <p>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p> <p>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p> <p>这里,我觉得有必有专门给朋友们介绍的是村内两座牌坊上的“教化狮”,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曾在考察山西古建筑时获得一本十二只教化狮手绘本,并苦苦寻找实物,欲一睹其风采。</p><p> </p> <p>柳氏民居的牌坊年代久远,石材已风化疏松,但石牌坊下的8头石狮形态却还活灵活现,被称为“教化狮”,意为古代知识分子从求学到仕途的8个人生历程,竞然保存的如此完好,确实是弥足珍贵。&nbsp;</p><p> </p> <p>丹桂传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翘尾巴狮”,它嘴上拴着绳索,尾巴向上翘着,表现文人傲慢清高、口无遮拦、爱发表意见;用绳索拴住狮嘴,告诫柳氏族人,话到嘴边留半句,祸从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狮叫“老实狮”,狮子的尾巴藏在了两腿之间,表现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夹着尾巴做人了。</p><p> </p> <p>第三尊石狮叫“安分守己狮”,狮脚下有两个小狮子,肚子下面有一个大圆球,意为安安分分过日子,坚守规矩。第四尊石狮脚下踩着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狮,肚子里还有一个低着头的小狮,意为“出人头地”。</p><p> </p> <p>青云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金榜题名狮”,狮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经高中进士。第二尊石狮叫“寻求靠山狮”,狮身紧靠石柱,提醒柳氏后人,高中进士后要投靠到权贵的门下,便于日后发展。</p><p> </p> <p>第三尊石狮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狮身下卧着一个凤头、鹿尾、狮身的小狮子,意为“坐享俸禄”。第四尊石狮叫“宦海沉浮狮”,狮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内方外圆的古钱,意为挂着钱串子在宦海里寻求生存。&nbsp;</p><p> </p> <p>除教化狮外,柳氏民居每一座大门前的石狮都有一对元宝形的耳朵,告诫柳氏后人,官场沉浮变化莫测,该用真本事就得用真本事,该花钱送礼也要舍得花钱,标志着柳氏家族的富足和不可一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