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同家梁 永远的红三矿(下)

竹林听雨(别送花)

<p><b>   </b></p><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永远的同家梁 永远的的红三矿(下)</b></h1><p><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 作者 竹林听雨向东</b></h1><p><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 诵读 花雨</b></h1><p><b> </b></p> <p><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 九十年代初,我也从矿上分得了一套建在新区的楼房,搬离了山头蜗居的自建小房,搬离了同家梁红三矿。随着国家的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大多住户已搬迁至恒安新区,而今同家梁矿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了。 我们的家属房自建小房被拆除了,旧房的原址都种了树,种了草,绿化了,美化了,靓丽了。但它无论有多么美,多么漂亮,可它再也不是我心目中的同家梁红三矿。</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我们这些漂泊在他乡的游子们,从此没有了故乡。就象《一袭烟霞》说的那样:“我们是被风吹落的蒲公英……我们无根了……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永远的同家梁啊!永远的红三矿!你永远是我心中神圣的故乡!只要故乡在,无论我们走多远,心有所依,故乡就是避风的港湾。人在脆弱时,回到故乡有份慰藉,心在无助时,回到故乡有个依靠的臂膀。</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找到两张三四十年前泛黄的老照片。你是否能在照片中找到当年阳光灿烂的你,看看你年轻时代的风采和模样。当年的青春热血,挥洒汗水,放飞梦想。是否能唤起你对那段青春回忆,同家梁红三矿曾经的辉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许多怀念与遗憾,悔恨与无助,欢乐与痛苦,光荣与梦想。仅仅影响与那段过往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 。曾经大半生在这工作生活过的同家梁红三矿人,如今再次行走在老地方,老建筑物已成一片废墟,我的心如针扎一样。但我仿佛看到的是不变的老地方和部分变化的新景。年少时的哀喜,停留在原地,时隐时现,而老地方的一草一木都没有改变。我想,这就是和谐共生的幻想。</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关井停产的举措,是许多同家梁红三矿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有多少人潸然泪下,有多少人为此恍惚傍徨。有多少人发出灵魂的拷问,为什么?为什么是同家梁红三矿?上万职工家属的生计、出路在何方?</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写到此处,我泪眼里满是悲伤,热泪盈眶。想到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永生的宣言》中的诗句:“光辉曾经那么耀眼,现在我的视线中消失,纵使再也唤不回那绿荫葱郁,花朵绚丽的一刻,然而此时此刻我不会悲伤,而是努力从残留的记忆中寻找一股新生的力量”。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曾经一块挥汗的工友们,萍踪浪迹他乡,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亲爱的工友们!你们在他乡还好吗?祝愿你们工作安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曾经的繁华荣耀,随着时光流逝与时代变迁渐渐褪去,留下的是无尽的落寞与凄凉。生锈的机器残留着当年的记忆,述说着曾经的过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见证过我们青春和汗水的场景,都会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里刻录着我们同家梁红三矿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收藏着我们的荣耀和辉煌,这里足以让我们同家梁红三矿人敬仰自勉。留住历史,留住记忆,让它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并肩走向远方。</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几代人的沧桑……无数人的青春……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你……</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敬爱的同家梁!永远的红三矿!这里有我们几代人的足迹,有无数人的脚印!随着历史的变迁,你似乎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但在我们心中依然生机盎然…… 因为,你是我一生难忘的,我为之一生奋斗的地方!</b></h1><p><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永远的同家梁啊!永远的红三矿!</b></h1><p><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谨此献给所有在同家梁红三矿留下脚印的老前辈和我的矿工兄弟们!</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竹林听雨崔向东,山西应县人,同煤集团同家梁矿退休。同煤老年大学散文诗词班学员,业余爱好文学,有多篇文章在不同平台和期刊发表。</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诵读者:花雨本名葛霞,同煤集团同家梁矿人。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朗诵。喜欢灵动优美的文字,喜欢把好作品通过声音传播出去。业余时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自然本真的声音,温暖自己的精彩生活。</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72年我一参加工作分配到东风民兵连,工友们围坐正中的就是被誉为“矿山铁人”我们的老队长,党的十大代表李满仓。</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综采一队1981年年产首破百万吨夺全国第一名后工友们在井架旁的合影。</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片废墟就是我们曾经留影的地方。</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段小视频就是选煤楼在爆破中轰然倒塌。</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同家梁矿卫星鸟瞰图</b></p> <h1>修车组的车间门前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没了门窗的洞口像无神的眼睛静静地望着远方。</h1> <h3><br></h3><h1>同家梁矿医院。</h1> <h1>大门进去就是原来的一大楼、四大楼。</h1> <h1>公路边穿铁路过道南的小涵洞。</h1> <h1>没了学字的道南学校。</h1> <h1>道南一角。</h1> <h1>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先进同家梁百货副食商店。</h1> <h3>商店正门。</h3> <h1>同家梁街道旧址。</h1> <h1>八十年代建于公路边的新同家梁商店也是人去楼空大门紧锁。</h1> <h1>软桥挨公路一侧桥头。</h1> <h1>软桥过去就是同家梁村。</h1> <h1>同家梁村。</h1> <h1>软桥到凡水湾桥一段河道。</h1> <h3>软桥到五大楼桥一段河道。</h3> <h1>前街没拆除的百年老窑房,风雨飘摇,破败不堪。</h1> <h1>山坡下有户不知何故没有搬迁的居民养的几只鸡在悠闲的散步。</h1> <h1>后沟口和菜园街交汇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