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典音乐的最初记忆

青涩的凡人

<p><br></p><p><br></p><p><br></p><p>翻出三十多年前保存的老式录音带,每一盒磁带塑盒的封面上“命运”“田园”“肖邦钢琴曲”“保尔莫里亚乐队”等等,有油印的封页,也有多年前一行行写上的音乐曲名。看到自己的字迹,像是刚写上去似的。拭去盒带上的浮灰,熟悉的音乐仿佛又在耳边响起。</p><p><br></p><p>双手抚摸着老旧的音带,感叹电子器件的发展更替之快,脑海里一再还原曾经的收录机年代的画面,时光便渐渐的走远了,记忆的碎片在脑海里徐徐地拼合。</p> <p>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我们居住的弄堂里,我家住在永思坊8号三层楼,我们家三楼朝北的晒台正对着对过朝南的房子145弄9号,弄堂也就相隔着四五米宽的距离,站在三楼晒台上朝下看,对面二楼四扇长窗内的前楼房间一目了然。</p><p><br></p><p>对面9号里冯家,宁波人,冯家姆妈的小儿子小名“阿弟哥”,五四中学68届毕业生,毕业分配一片红,不愿去外地插队落户,里弄居委会的干部每隔几周,便带着一队人马手持纸质彩旗标语敲锣打鼓上门来,高呼口号,动员其上山下乡,彼时的冯家客堂间上上下下门窗紧闭,不露声色。等宣传队离开,阿弟哥照例隔三差五拎着小提琴,弄堂里闷头进进出出。</p><p><br></p><p>记不清确切是哪一年的春天,一日上午,从对面飘过来一段缓慢轻柔的曲调,委婉的小提琴曲反复拉出整个上半天,琴音虽然生疏缓慢,音符吱吱嘎嘎的并不流畅,但音律与阿弟哥以前拉的练习曲不太一样了。处于好奇心我跑去晒台,趴在栏杆上看个究竟。只见对面前楼,阿弟哥站在窗下的红木方桌前,身着一件军绿色的V字领羊毛衫倒穿在身上,背对着窗户,后背露出一块鸡心领口V形的白衬衣,一门心思拉他的琴,也全然不顾有人在探视他,琴音确实是从阿弟哥的琴弦上传过来的。</p><p><br></p><p>那曲子断断续续听了有数月,直到夏日来临。它的每一个音符无意间自然而然地流入了我的记忆,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随着岁月一路向前。</p> <p>十多年后,偶然在上广调频103.7《立体声之友》中听到这首小提琴曲,顿觉着曲调熟悉而又陌生,它娓婉而忧伤的凄美旋律,宛如一个擦身而过的倩影,我记得她的模样,却又叫不出她的名字,原来它有着郁金香一样幽阑浪漫的名字《托赛里小夜曲》。是由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恩里克.托赛里,因婚姻失败,为他不幸的爱情而作。</p><p><br></p><p>音乐渗入心灵,激起无意识中的幻觉,并唤起淡忘了的记忆。中学时代一段单纯的音符,不知是否影响过我对于古典音乐的兴趣。随着音乐配器日益精湛,《托赛里小夜曲》的录制版本更是到了精美无暇的制作……晨曦中,夜莺欢快的鸣唱,初升的霞光穿过森林的缝隙,林木呼吸着阳光,泊泊清泉缓缓地流淌出来,让人置身于大自然的空旷山野,山林寂静空灵,小提琴奏出的主旋律如泣如诉,哀婉缠绵,千转百回……</p><p><br></p><p>惊叹于一个音乐制作团队的灵感与脚步,可以到达旷野深处绿野仙踪,录下大自然天籁般空灵婉转的声音,把鸟鸣,泉流,花香从山野采撷到我们的耳际和眼眸,犹如一首轻盈抒情的小诗,澄澈淡雅,充满草木榛榛涧水潺潺的情韵。</p> <p>音乐不停,情思也不会停,听着柔美轻叹的旋律,时光便渐渐地远去,没有了我与乐曲的距离。在舒缓的音乐中,曾经留下过我们生活足迹的老弄堂,那些从前慢悠悠的简静的生活气息与味道,重新沁入心田。</p><p><br></p><p>音乐唤起记忆的能力可以如此的神奇。光阴流逝步履匆促让人淡忘的一切,却可以在音乐中瞬间唤起,那些当年的情景,生活的石库门弄里老街,竟然清晰的浮现眼前。岁月变迁,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世界可以旧貌换新颜,物是人非,但,音乐永远不会老去。</p><p><br></p><p>时移世易,音乐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可以唤起一段年少时光里纯简尘封的记忆。或许,人是无法挽回十几岁时得不到的东西的。相反,十几岁得倒的东西可能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p><p><br></p><p>音乐穿透了年代的时光 ,定格成一幅幅黑白分明的画面,画不动,而思绪在跃动。徜徉在乐音的记忆里,久远而意味绵长。</p><p><br></p><p><br></p><p><br></p><p>配乐:《托赛里小夜曲》恩里克.托赛里</p><p>小提琴演奏:安德烈·瑞欧</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