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 革命旧址“合隆泰”茶楼

帥帥星星眼

<p>“合隆泰”茶楼,始创于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地处于临武县牛头汾(今汾市镇)中街、依武水河北岸。它是牛头汾傅家新屋村傅年柽(绰号:合隆泰胡子)开设的茶楼。斯楼名著楚南粤北,人来人往,宾客如云、生意兴隆、热闹非凡。</p><p>1925年傅年柽的大儿子傅昌表在衡阳蒸湘中学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蒸湘中学支部宣传委员、中共湘南特委青年部委员、衡阳江东劳动青年工人俱乐部秘书,参与领导衡阳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p> <p>1926年6月,傅昌表受中共湘南区委派遣回家乡临武创建党的地方组织,发展革命力量。时值,临武的农运工作,在袁痴等共产党的领导下,方兴未艾。傅昌表积极协助他们、依靠其父傅年柽开设的“合隆泰”茶楼为掩护,秘密召集地方上的进步青年、爱国人士、积极份子文吐锦、傅昌池等人,在牛头汾各乡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使之临武赤区的农运工作迅猛发展。</p><p>1926年9月,傅昌表奉上级指示,重返衡阳参与领导衡阳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同年12月上级派傅昌表赴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p><p>1927年5月27日,衡阳发生了“沁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以及爱国志士。白色恐怖着衡阳,傅昌表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奉中共湘南特委指示,偕同未婚妻贺惠芳(耒阳人、中共领导人贺恕的胞妹)回临武组织武装斗争。其父傅年柽积极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将“合隆泰”给傅昌表作开展革命工作的职业掩护。傅昌表在斯楼建立了中共临、宜、蓝、嘉四县的地下联络站、情报站。接待南来北往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并将各县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情报或上级文件精神转发或传达出去。</p><p>不久,贺辉庭、袁玉松、唐代文等共产党人相继从衡阳回到临武,在牛头汾与傅昌表取得了联系。他们取得联系后,经过短时间的酝酿,他们几个主要负责人在“合隆泰”茶楼的后厅上秘密商议成立“中共临武县牛头汾特别支部”和有关如何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等事宜。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贺辉庭,傅昌表、袁玉松等共产党人根据在“合隆泰”茶楼布署由贺辉庭主持在小湾村唐代文家召开党员大会,宣布正式成立“中共临武县牛头汾特别支部”。</p><p>八一南昌起义后,萧克将军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四处寻找党组织。1927年11月下旬,萧克将军与傅昌表在“合隆泰”茶楼相见,并在“合隆泰”茶楼居住半月之久。期间,中共临武县牛头汾(现汾市镇)特别支部贺辉庭、唐代文、傅昌表、袁玉松等成员召开会议,听取和分析了萧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并决定恢复萧克的党组织关系。</p><p>1928年初,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入宜章、蓝山、嘉禾等县的中共地下党的同志不断前往宜章向朱德请示汇报工作,他们途经牛头汾都是住在“合隆泰”茶楼。1948年,袁理凡受中共华南局的派遣,回临武建立革命武装发展游击战争,并在“合隆泰”建立联络站和军需供给站。</p><p>1981年12月12日,萧克将军在时任郴州地委书记熊清泉同志的陪同下,又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临武县牛头汾。再次,登上“合隆泰”茶楼,感慨万千。</p> <p>照片从左到右(第一排曹俊,贺辉庭、唐影仙二排第一唐代文、唐孝鹏、袁玉松、傅昌表)</p><p>”合隆泰”茶楼是中共临武县牛头汾(现汾市镇)特别党支部重要的活动场所,是萧克将军重新找到党组织的地方,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p> <p>(材料由傅昌表侄子——傅乐多提供,张大帅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