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七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我们心心念念的母校,迎来了她七十周岁的华诞。2019年4月30日到5月4日,实验老三届二十四个班级的同学们,从国内、外不同的地点,奔回到他们学习生活过的实验园。</p> <p>走进校园,换了新颜的教学楼,礼堂,理化、生物馆一下子就映入了我们这些老学生的眼帘。</p> <p>在欢庆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虽然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但我们只是看了一眼就认出,那是教过我们的老师。我们奔跑上前,和敬爱的老师握手拥抱,抑制不住的思念泪水,洒落衣衫,想说的话一下子都涌到了嘴边。</p> <p>老师,您还认识我吗?您老了,我们也老了,但当年您的教诲我们仍记在心间。</p> <p>就在校庆的这一天,年近90岁的蒋蕴玲老师被同学们用轮椅推进了实验校园,她用当年握紧粉笔的手,郑重的在校庆签名板上签名留念。</p> <p>校园中,恰巧遇到姬庆生老校长,两位老教师互致真诚问候,岁月的流逝,我们都已不是当年。</p> <p>师生们又来到当年的教室,请蒋老师再给大家上一堂语文课。其他班的同学们也纷纷聚拢到蒋老师身边,再当一次学生,我们端端正正的坐在课桌前。</p> <p>校园的长廊里,师生们将快乐的身影定格于照片,师生的团聚将永远流传。</p> <p>实验老三届初二三班,回母校庆建校70周年,恰逢班主任华熙云老师九十大寿,就把两件喜事一起办。庆典期间,同学们回忆到当年,您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朗读着课文,还不时地抬起眼,看着讲台下的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学生向您扬着期盼的小脸。</p> <p>今天是您的生日,您的学生们给您操办,给您戴上寿星帽,祝您健康长寿过百年</p> <p>这样的生日宴会有多么壮观 ! 这么多的孩子围在您的身边,浓浓的祝福都送给您,这一刻我们师生都幸福无边。</p> <p>师生分别已多年,今日师生又相见,您拉着我的手,我注视着您的脸。我是咱班的小不点,您是否还记得我的当年?</p> <p>我们把老师夹在中间,个子相差得有点远。当年您总说我们是小树苗,需要园丁来浇灌。今天大树已参天,我们知道有老师的心血在里边。</p> <p>把我们的心情写在书画里,表达我们初三一班全体同学对老师的感恩和思念。</p> <p>庆典之后,走进曾经的教室,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好像看到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面带微笑,夹着教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p> <p>让我们随着记忆的小船,摇出我们在实验园生活学习中的浪花,还有老师辛勤培育我们的那一幕幕,拣起一点点记忆的碎片…</p> <p>庚子初夏,骄阳如火。老三届各班学生继70年校庆后开始制作尊师美篇。我们也翻出了老照片,想起往事,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眼前。</p><p>还记得1965年,秋高气爽,风送菊香,我们踏入实验园,走进初中一一班的教室,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一个转换。</p> <p>我们的班主任叫金宏灿,朝鲜族人,曾经是专业俄语翻译,因苏联专家回国,转行做俄语老师来到了实验园。金老师性情开朗洒脱,能歌善舞,酷爱踢球,穿宽衣肥裤,吃辣食冷面。课堂上的金老师笑容可掬,语气和蔼,平易近人。俄语教学中,使出绝招教我们背单词,每三分钟记一次,用教唱俄语歌的方法记词汇。我们当年学的俄语现在所剩无几,唯独没有忘记的是老师教给我们的俄语歌。当我们唱起那首“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的歌曲时,金老师那手舞足蹈的样子就浮现在我们眼前。</p> <p>老师像家人一样在生活中照顾我们。每次同学生病,老师都嘱咐班干部去看望,老师常常在周日陪伴没有回家的同学,请他们吃朝鲜冷面。我们没有忘记,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喜欢恶作剧的我们要遵守寝室规矩,我们更没有忘记,老师带着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在场上飞跑抢球、一下子把球踢上了天。</p> <p>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认识了金老师,并与老师结下了难忘的师生缘。金老师,我们的好老师,我们感谢您、想念您,您的谆谆教导,我们永远铭记心间!</p> <p>我们的副班主任方祖良老师,祖籍南方,为支援东北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省实验。方老师待人谦和,教学严谨,温文儒雅,风度翩翩。方老师博学多才,不但讲解课文引经据典,提高和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同时还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方老师要求我们坚持记日记,并认真写评语。经常在晚自习课中辅导语文。按成绩排队,激发鼓励我们学习。当年方老师朗读课文,吟诵诗词,认真讲解的一丝不苟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如今,年过80的方老师,依然关心我们,参加初一年级级群和我班班群,议政事,记往事,发信息,笔耕不辍。方老师心怀若谷,谦虚平和,多次为我们的文章做评议,赞扬和鼓励大家写作。现在我们还能和方老师同享生活喜乐,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祝愿方老师健康长寿,快乐平安。</p> <p>1965年8月,我十三岁,梳着两条麻花辫,睁着好奇的眼睛走进实验园。这是一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宽敞的操场、明亮的教室、高大的礼堂、静静的阅览室,一切既陌生又新鲜。</p> <p>早自习、晚读报、生活劳动、听报告。周末食堂的大包子, 蔬菜社劳动,小民兵训练,运动会,栽树苗,分饭风波,午睡大战。还有最后一个儿童节,在北陵公园里划船,打水仗弄翻了小船......但无论说什么,我们对老师和课堂的那份感情,却是永远的深深怀念!</p> <p>班主任王兰菊老师,是位政治教员,政治课每周只有一次,但王老师那娇小玲珑的身材,从吃饭到上课,直到回宿舍楼睡觉,无时不刻地陪在我们身边。她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耐心地教导着我们一群不太懂事儿的小孩。</p> <p>生物课的李家骥老师,黑黑瘦瘦的,眼睛深邃而明亮,黑黑的眉毛浓浓得聚成一团。李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但也有人在底下开小差。记得有一次,李老师在课堂上高声提问:“最后面那位女同学,你看见过牛吗?”那女生并未专心听课,站起来惶恐得不知所措,全班同学立时哄堂大乱。</p> <p>从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我们就和语言文字结了缘,至今还记得当年语文课的初见: 教室门一打开,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进来。高挑身材皮肤白皙,略为卷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白色府绸衬衫平整地束在米黄色咔叽西裤里,脚上的黑皮鞋一尘不染。只见老师把讲义放下,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写了几笔,“方祖良”三个清秀端庄的字跃入眼帘,“我叫方祖良,从今天开始我教大家语文课。”真是与众不同的一位老师,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从那天起,语文课成为我们享受的盛筵。</p> <p>在70年校庆的日子里,同学们返回实验园,围坐在一起,说起了当年…</p> <p>那是1965年夏天,刚入学的同学们来到一年四班。迎接他们的是李家骥老师,这是实验中学的第一位特级教师,劳动模范。虽然生物课不是主科,但他生动的教学让很多同学爱上这门课,有事没事都願意泡在生物馆。李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但我们把老师一直都记在心间。</p> <p>70年校庆期间,杨哲英同学为李老师写下了怀念的诗篇:</p><p><br></p><p>我尊敬的师长</p><p>您有着深邃的目光</p><p>那目光既严肃又无比温暖</p><p>遍洒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p><p>在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p><p>指引着迈向未来的正确方向</p><p>我尊敬的师长</p><p>您渊博的学识令人景仰</p><p>瘦小的身躯站上讲台</p><p>一开口立刻神采飞扬</p><p>把一门非主流的生物课</p><p>讲得趣味盎然至今难忘</p><p>我尊敬的师长</p><p>谦和的品格给我最大影响</p><p>您懂得与学生相互尊重</p><p>无论你是天才还是庸常</p><p>您习惯选择隐身在幕后</p><p>致力于凝聚集体的力量</p><p>我尊敬的师长</p><p>您如今已驾鹤西去远在天堂</p><p>可在您当年学生的心中</p><p>依然是不变的容颜和模样</p><p>虽然您不能端坐在我们中间</p><p>享受着赞誉和无上荣光</p><p>然而您播洒在幼小心灵的种子</p><p>早已默默地发芽开花成长</p> <p>2019年5月4日,是我们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当我们欢快地走进校园,和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再次相见,我们每个同学都浮想联翩…</p> <p>我们1964年入学,到1966年6月停课,在校学习的时间就只有二年。但这两年中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却永远记在我们心间。数学老师刘国才,语文老师康平,俄语老师徐淑卿,物理老师徐秉义,班主任是教生物课的女老师徐荣环。</p> <p>班主任的课我们记得最清楚,还记得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叶子”这节课的内容,我们的桌子上都放着显微镜和一条长长的叶片。徐老师让我们观察叶子的正面和反面,让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叶子上的脉络和横截面。还记得文革初期,我们对老师有些不敬,后来班上的同学找老师道歉,徐老师说:“你们还都是孩子啊!”这句话让我们感到羞愧,是老师的宽容大度让我们为人处事有了决断性的改变。1996年春节,我们邀请五位老师参加全班聚会,那一年我们离开母校已经28年。</p> <p>刘国才老师是我们班副班主任,他教学生涯的第一个班就是我们班。数学课上,因为刘老师初登讲台还缺少教学经验,他就问我们最喜欢听哪位老师的课?我们说是生物课,刘老师就去听那位老师的课,让自已尽快掌握课堂教学技巧,后来刘老师的课越讲越好,越来越受大家的喜欢。1999年刘老师六十大寿时,我们班为刘老师举办了祝寿的聚会,分别三十多年后我们还能团团圆圆。</p> <p>实验中学的语文课很重视阅读与朗读,尤其古文,怎样体会历史年代的情感?康平老师在讲《木兰辞》时告诉我们,在读这首古词时要吟诵而不是朗诵,还记得康老师当时很认真的清了清嗓子,扶了扶眼镜,开始吟诵起来。我们听得直懵,唱也不是唱,说也不是说,听不出什么旋律,但还是理解了那个历史阶段文人吟诵摇头晃脑的特点。</p> <p>从小学升到初中,我们刚刚接触外语,为了让大家尽快张开嘴说俄语,徐淑卿老师要求上俄语课前,每天由一名同学用俄语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姓名、当天的天气、同学们的情况等等。这让我们非常感兴趣,每个同学准备得都很认真,都想多说一点儿。哪个同学若轮到第二天要报告,头一天的晚自习一定是准备一遍又一遍。要知道,那可是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考试”啊。当同学报告后,徐老师每次都给同学们鼓励:Хорошо!Очень хорошо!</p> <p>徐秉义老师教我们物理,他来自大连,老师很年轻,还是个体操运动员。记得讲液压机原理时,徐老师操着一口大连话,拿出一块木块,问同学们哪位能把这个木块压扁?有个男生举手说他能做到,老师知道他是想开玩笑,就把木块放到他手上。那个男生双手合掌挤压,又在课桌上捶打,当然不可能成功,于是徐老师开始了讲课。他说人做不到的事情,机械就能做到,于是把木块放到液压机模型上,用手指压模型上的一个杆,木块就被压出一个扁,由此他便开始讲液压机的原理,让我们记住了帕斯卡定律来自实践。两年的学习生活尽管很短,但实验中学良好的校风,老师们的诲人不倦,做事严谨,正直向上,与人为善的品质,在我们离校后的工作学习中处处得以体现。</p> <p>1964年9月,刘国才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实验,上的第一节课就在我们班。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着实验园这片肥沃的土地,数学教学成绩斐然。刘老师的板书写得非常漂亮,既工整端庄,又刚健柔美,而且书写得很快很流畅,大家都非常喜欢。我有时也会因陶醉于欣赏他的字而忘记了听课,现在想起来有点愧然。</p> <p>如今刘老师已退休多年,很难再见他的板书了,有幸的是,近年来他常常用钢笔书写一些古诗,发到我们班群里,让同学们欣赏观看。</p><p>去年学校为我们补办毕业纪念证书,同学们希望请刘老师来给大家填写更有纪念意义。已经年逾八旬的刘老师欣然接受了“任务”,让颁发证书的活动非常圆满。</p> <p>刘国才老师是一个幽默快乐、和蔼可亲的人,无论过去和现在,同学们只要和他在一起,经常能听到他绘声绘色地讲述幽默段子,並字正腔圆地唱上一段。 </p><p>刘国才老师虽然是数学教师,但他在文学及其它学科,也别有风采。看他用清新飘逸、风姿隽秀的钢笔书法,书写他自己创作的一些带有幽默风格的小诗,更是让人赞叹!我拈出一段,请大家一看。</p><p>“今晚称体重后喜极而泣</p><p> 闲来何须踏秤砣?</p><p> 惊亦虚惊增不多。</p><p> 玉树临风今犹在,</p><p> 疫情无助追米勒。</p><p> 眼见粉丝未离去,</p><p> 雨打芭蕉任滂沱。”</p> <p>刘国才老师的幽默风趣,源于他广博的学识和豁达的胸襟,实验园正是由于有许许多多刘老师这样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才使母校成为了我们永远引以为自豪的名校。作为学子,我们衷心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和培养,衷心祝福刘老师和其他老师们,幸福快乐,长寿康健!</p> <p>实验老三届的初中二年级,在校的时间真的很短。任凭时间的小船已经划过了五十多年,但两年的学习生活却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一道印线。这是实验老三届中原初二四班田洪彬同学的一段笔记,讲述了他对地理老师李映修的怀念……</p> <p>每当夜幕降临,繁星满天,我总爱给朋友、战友或者孙儿们把星座指点。当我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七星北斗、牛郎织女星,还有浩瀚的银河系在那苍穹中曲曲弯弯。此时我想起了那位带着我探索宇宙奥秘的李映修老师,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五十多年前。</p> <p>初中的那两年,除了主科课程之外,地理课我最喜欢,因为在地理课上,李映修老师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讲得风声水起:经纬时空、交通矿产、风雨雷电、气象万千。加上那有力的板书,把祖国的气候、地形、水文、资源分布,条理清晰的呈现到我们眼前。</p><p>课余时间李老师带领天文小组的同学们观看星空、太阳黑子、土星光环、月球环形山……,是李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让我们看到了奇妙多彩的世界,当时我立志,将来一定去研究太空,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神秘的大自然。 </p> <p>因为喜欢这门课,我参加了李老师组建的天文小组,李映修老师带领我们这些孩童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宇宙空间。在天文小组里,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参加了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p> <p>学校举办多次天文知识讲座,科普教学活动,李老师还把我们带到了沈阳市天文馆。我们参于录制並配音天文馆放映的“浩瀚的宇宙”幻灯片解说词,说心里话,当时的我们超有成就感。</p> <p>李映修老师热心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考北大天文物理系,那美丽令人神往的理想,在我的心里持续了很多年。那一年我才14岁,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居然能在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的全国性期刊《天文爱好者》杂志上发表文章,现在想起来,我还引以为傲,感谢赋予我理想的老师和实验园。</p> <p>后来,我的人生轨迹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天文事业的梦想没能实现。每当我想起这段往事,老师的音容笑貌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头微微偏向左侧,面带慈善的微笑,用三个手指捏紧粉笔在黑板上疾书,与我们在天文望远镜前欢心地交谈……。虽然我没有实现少年立志的愿望,但李映修老师对教学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情,对我的关爱和他的品德、人格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我要对李映修老师说,谢谢您,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国,但我对您永远不忘崇敬和怀念!</p> <p>初二四班的朱鲜丽一说起当年,贾焕韶老师的英语教学马上就浮现在眼前。贾老师那生动活泼的教学她至今不忘,虽然只学了两年的时间,但给自己以后学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为贾老师写下了如下一段:</p> <p>1964年考入实验中学时,正是中苏关系交恶之时,学校取消了两个班的俄文教学改为英文,我有幸进入英文班。贾焕韶是实验中学外语教研组的青年教员,同时担任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管理我们班。</p><p>23岁的贾老师高高的个子,一头的黑发浓密微卷。宽大的额头,明亮的眼睛,身穿中式对襟蓝上衣,脖上绕着一条白色的长围巾,活脱脱一位“五四”青年。特别是他有一张适合做外语教学的大嘴,站在讲台上他睁大双眼,身体前倾,夸张地张大嘴巴向我们展示舌与口腔的位置和变化,发出唉,欧,依的声音。从未见过的这种教学方式引得我们咯咯地笑,在这开心的笑声中“呀,呀”学语,开启了我们人生的英文之旅,也让我终生受益无限。</p> <p>老师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善良,敬业让学生终身缅怀。在实验中学繁星众多的优秀教师中,他用流星般明亮即逝的闪烁划过夜空,点燃了我们求知欲望的心灵之光。感恩,曾经有您,我们对您将永生怀念!</p> <p>从离开校园到今天,己经过去五十多年,每每说到教育,我都会想到我的母校辽宁省实验。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过三年,但老师为我们做的一切却永记心间。</p> <p>曾庆余老师教我们班的物理,他高高的个子,挺直的腰板,蓝色毛料的人民装笔挺,总爱把双手背在后边。课堂上他从不刻板的照本宣科,总把知识揉在故事里,让同学们在兴趣中掌握重点难点。为了让大家对阿基米德定律理解深刻,课堂上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就是“国王的金冠”。说的是国王担心工匠制做金冠里边掺假,让阿基米德找出办法,阿基米德苦思冥想,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出水的重量,解决了称量王冠的困难,由此产生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曾老师把课程讲得通俗易懂,我们至今不忘,连曾老师当时讲课的神态手势,语气语调,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脑海里边。</p> <p>曾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家住学校附近,每天的晚自习他总坐在班级的后边,耐心地解答同学的疑难问题。一天,天气骤然变冷,有的同学没带御寒的衣服,曾老师回家将爱人的衣服、毛衣拿给同学们穿。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离开了父母,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感到温暖。</p> <p>秋天我们去农村劳动锻炼,我们围坐在大苞米堆旁扒苞米,曾老师给我们作示范。他告诉我们怎样扒得又快又好,怕大家坐在地上凉,曾老师还用苞米皮给大家做苞米皮的小垫。那时我们年纪小,淘气不懂事,在休息时,有的同学将小癞蛤蟆放在曾老师的脚面上,老师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友善地拍了拍他的肩。</p><p>现在回想起来,曾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呀!半世春秋未得相见,曾老师您可安好,我们对您好想念!</p> <p>2019年,是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建校70周年,5月4日有盛大的庆典活动。我因旅居海外,未能返校,但我每天都在网上看同学们发的各种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着幸福与快乐的70周年华诞。</p> <p>突然,有一张照片让我怦然心动,那不是当年学校乒乓球队的杨泌泉老师吗? 虽50多年未见,但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思绪也源源不断的涌出了心间……</p> <p>思绪把我带到1963年,带到了教学楼二楼的乒乓球室,我就在乒乓球台上挥拍击球,杨老师就站在球台的旁边……。</p><p>1963年,我从育才小学毕业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住校的学习生活,想家对我们每个同学都不可避免。怎么打发时间?乒乓球室成了我们争先恐后想去的地方。 </p> <p>有一天,我们正在打球,走进一位老师,四方大脸,大眼睛瞪得溜圆,加上有点鹰勾鼻。这一定是个厉害的老师吧?老师看了一会儿我们打球,便开始询问每个同学的年龄生日。问了一圈,他的目光停到了我的身上,说:"过几天区里乒乓球比赛你去参加。”让我去参加比赛?可我连比赛规则都不懂啊。</p><p>不知道老师为什么钦定我去比赛?也不知道当时自已吃了什么豹子胆,还真的跟老师去参加比赛了。</p><p><br></p> <p>我的对手是辽大附中的,她一上来就左右开弓,打得我滿地找球。结局毫无悬念!0比3败下阵来,有一局竟被刷了个21比0。好在我无知者无畏,对所有向我投来诧异和轻蔑的目光均回以若无其事的表情,心想,反正就这一锤子的"买卖"。</p><p>在返校的路上杨老师对我说,"没关系,咱们下次比赛再见。"事后,我才知道老师当初之所以选中了我,是因为只有我的生日附合比赛要求。 沒想到,这一偶然的机遇和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闯进了乒乓球的大门。初中的三年时光, 打乒乓球占据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p> <p>在第二次参加区里的比赛中,重逢对手。原以为这场球势在必得的她,没曾想却被我打了个落花流水。我终于以大比分的胜利报了一剑之仇。我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老师的那句话:咱们下次比赛见。也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至理名言。</p> <p>我想,我算不上千里马,充其量是个初生牛犊。但老师可是位真伯乐,他把我领进门,让我与乒乓球一起成长。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足迹,这位老师就是杨泌泉老师,他是一位俄语老师。感谢他,铭记他,以此文作为纪念。</p> <p>当我将校庆的消息鸿雁传到燕赵之地,大病初愈的郭恒刚老师,4月29日,从远在廊坊的家出发,由两个孩子驾车并陪同,奔往沈阳。执意要去那个他曾经辛勤耕耘,洒下汗水泪水多年的地方,去参加辽宁省实验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庆典。他十分清楚,那是心灵的召唤。 </p> <p>1958年,年轻帅气的郭恒刚老师,因身体条件突出,进行专项培训后,23岁的他离开大连,放下物理教鞭,改行做了当年极缺的体育教员,並被分配到省内重点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这一执教就是17年。</p> <p>郭老师是我们初三二班的副班主任,在校读书的时候我对郭老师并不十分了解,印像中他中等身材,经常穿着皮夹克,学生们私下给他个绰号“郭皮夹克”,以示这个老师的特点。还记得当年上体育课时,郭老师经常身着褪了色深蓝的运动服,脖子上总是挂着口哨,上课时很严厉,下课后又和蔼可亲,如同兄长一般。因为他后来做了我妹妹的班主任,我了解到一件无人所知的事情,让我对这个老师的所做所为刮目相看。</p> <p>停课闹革命的那一年,所有的老师都被划进了封资修教育执行者的那条线。很多资深的老师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被游街,被批判。很多老师自顾不暇,也没有办法去仗义执言。看似不显山露水,默默无闻的他,却在文革不幸的那一天,将一位被打昏厥的同仁义无反顾地背回家,同仁之爱,仁心之至,实实在在的在他身上体现。他不能与九大举手表决时,只有一名女代表举手反对开除刘少奇党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相比,不过在那个疯了的年代,对于一名普通的教师而言,不怕招来惹身之祸,让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表的另一面。</p> <p>2019年5月4日那天,初三年级在绿江春酒店聚会,郭老师与我们班共聚午餐。当初三年级的学生给他送上一份份祝福的时候,当他接过当年一班体育委员诗画手卷作品的时候,当他与热情的同学们合影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p> <p>心灵的召唤,他听到了校园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心灵的召唤,他看到了热闹非凡的庆典场面; 心灵的召唤,他获得了学子们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戴的祝願!</p><p>我在心中默默的想:耄耋回校,不虚此行,他早就应该得到的众桃李无限挚爱,将永远伴随在老师的心间。</p> <p>初三三班丁德仁说,离开学校已经半个多世纪,我们也从十五六岁的少年进入老年。但一回想起在学校的那几年,我们班班主任丁鹏云老师的身影,总是第一个跳到了我们的眼前。</p> <p>从小学到中学,从算术到代数,从数字到图形,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坎。丁老师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每个定理,每个公式,她都深入浅出的反复讲,启发式的教学,醍醐灌顶的设问和归纳,让我们从初一到初三,全班同学对数学课学起来都没有困难。</p> <p>那时我们班有几个从外班转来的同学,初到我们班还不习惯。丁老师为让他们尽快融入班级,尽快把学习成绩追上来。丁老师挨个和他们谈心,还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班级里负责一些工作,很快他们就有了变化,学习成绩上来了,也不再孤独的几个人聚在一块。</p> <p>丁老师把学校、班级当做自己的家,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一直呆在班级里。学习上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只要谁有困难,丁老师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坐在了他的身边。</p><p>我们下乡了,我们回城了,我们师生之间感情一直没有变。在丁老师去美国之前,每年春节我们都会请老师去饭店聚会,送上我们全班同学的祝福和心願。</p><p>2017年,丁老师回国探亲,北京的同学,沈阳的同学又相聚在一起,为老师祝寿,祝老师身体永远康健!</p> <p>实验老三届初三四班的同学们回忆起当年的老师,七嘴八舌的说个没完……</p><p>许晓虹说,有一次,王立如老师给我们代语文课,课文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让我们理解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舍身忘死的英雄气概,他把课文朗读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像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p> <p>佟丽娜说,我们的普通话是被于天之老师训出来的,于老师常让李民朗读课文,其实是让她给同学们做示范。因为李民她说的是普通话,学说普通话是我们语文课的重点。</p> <p>李映修老师的地理课,我们都特别爱听。他讲课从不拿讲义,一枝粉笔在黑板上构勒出各地的特产。在讲到山东省时,什么莱阳梨,肥城桃,烟台苹果…,同学们听得馋虫都爬到了嘴边,睁大眼睛向前看,好像这些水果就摆放在老师的讲台上边。</p> <p>佟丽娜说,有一次体育课做俯卧撑,我做了32个,从北京转学来的陈平,外号叫小绿裤子,她家就在学校对面。她做的也很多,只是赵凌河一个也做不起来。于是老师拽着她的裤腰带,把她拎了起来。可是一会儿长跑的时候,赵凌河矫健轻松地跑在最前面。老师惊讶的问:她就是刚才那个做不起来俯卧撑的同学吗?我们开怀大笑,那时候学校的生活真是太开心,一点儿小事都会让我们笑上半天。</p> <p>1967年夏天,我们停课近一年。随着“文革”的深入,武斗传播到沈阳城里的革命造反派之间。实验校园也开始了躁动,各派组织也各占地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生物老师李家骥忧心忡忡,他对生物楼里的那些“珍藏”非常挂念。</p> <p>李家骥老师曾教过我们生物课,那时生物课都被安排在午饭后的下午一、二节上,有的同学不免打瞌睡。李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睡着了,总是不让马上把他们叫醒。还特地告诉大家,让他们睡上几分钟。说这是人的生理要求,睡一会儿他们就会精神饱满。李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我们记忆深刻的是生物课上令人难忘的分组动手实践。如解剖蟾蜍、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等等。因此上生物课时,我们班同学都会早早的来到生物馆。</p> <p>初中时我们班是有名的“淘气班”,李家骥老师当了我们副班主任后,打扫生物标本室的卫生,常年由我们班来分担。现在我还记得清扫生物标本室时,很多女生都害怕碰到人的骨骼标本——几具骷髅。标本室在我们的记忆中,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洞天!那里的标本真多,有天上飞的,也有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有动物,也有植物,有标本,也有模型。我班的朱晓山同学假期去大兴安岭,还带回动物标本赠给学校放在标本室里边。这些“珍藏”在生物课上是不能全部为大家展示的,就连参加生物小组活动的同学也看不全。而我们班的同学却能够全部接触到,每次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真的快乐无边。</p> <p>记不清1967年初夏的具体时间,也记不得是谁通知的,就记得我参加了李家骥老师组织的那次特殊劳动。李老师和我们来自各班的一些同学,提水的提水,和泥的和泥,搬砖的搬砖。好一阵忙活,大家齐心协力把生物楼标本室的门和窗都用砖石砌上,许多生物标本、模型,还有比较贵重的显微镜等仪器就这样被藏在了里边。</p> <p>1966年8月间,红卫兵走向社会“破四旧”的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一天下午,某红卫兵组织决定在实验校园里搞一次“破四旧”的活动。他们十余人先后从大礼堂北侧的图书馆往外抱书,在大礼堂正门前的空地上堆起来,引起一些同学围观。我恰巧路过大礼堂,也凑了过去。小书堆里的书散乱堆放着,看见其中有本是翻译过来的苏联出版的《趣味天文学》,要知道那本书我特别喜欢。我曾是学校天文小组的成员,常常晚上十点不就寝、早上三点就起床,仰望星空寻找月亮和土星,还希望能在浩瀚的星空中有新的发现。这些书堆里还有散文集、小说…等等。有人说,这些书宣扬的是封资修的黑货,一会儿就要全部处理完。</p> <p>实验中学图书馆由曹鸿章老师管理,曹老师虽然不教课,不当班主任,但学生都认识他,尊敬他。不论你什么时间去图书馆,总能看到曹老师戴着一副套袖在忙碌,有时在整理架上的图书,有时在登记卡片,或者装订杂志、报刊。如果你要借阅图书,曹老师时常还会问你是几年级的,告诉你想借阅的图书是否适合你读,并不时编辑书讯向同学推荐。一些爱读书的同学成为图书馆的志愿者,主动帮助曹鸿章老师工作。我也曾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去图书馆在曹鸿章老师的组织下修补图书,我几次去糊破损的书皮,还抄写过小说的缺页……,这些情景一下子都出现在我的眼前。</p> <p>抱书还在继续,小书堆一点点大起来,我忍不住问抱书的人:“这些书怎样处理?”答曰:“烧!”“烧不可惜了吗?”我脱口而出。他们有几个人听到了我说的话,注意地打量起我来,我有点紧张,连忙继续说:“现在纸张很缺,印毛选、写大字报都需要纸。这些书其实可以再去用于造纸,可直接送往造纸厂的。”那个同学就把我的话与其他几个陆续抱书到来的同学说了,其中有一人问我:“你怎么知道造纸厂要?”我想起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曾说,她父亲在某机关搞机要工作,就曾把回收的文件直接送往造纸厂粉碎造纸。于是就把这些说给他们听了,并说这是可以通过某机关详细打听的。那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就决定不烧书了,十余人又陆续把抱出来的书抱回了图书馆。后来我听说,为保护这些书籍,曹鸿章老师就组织一些同学也把图书馆的门窗都砌上了砖,但没想到有人却从地下的暖气通道钻进了图书馆,许多书就从这条通道被“借阅”,流失了。据传曹鸿章老师得知图书馆的书流失时,心疼得泪流满面。</p> <p>但随着实验图书馆的书这样地流失,知识和文化也在传播得很远很远,不知这能否使曹鸿章老师感到一丝欣慰?但尽职尽责保护图书馆的曹鸿章老师永远记在了我们心间。</p> <p>高一四班石桓利曾写文章纪念王驹老师,他说,王驹老师是我们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员,他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被辽宁省教育厅选中,被分配到辽宁省实验。学识渊博的王老师讲起课来诙谐幽默,课堂上的一口山东腔,非常有特点。</p> <p>王驹老师总是笑呵呵的,课堂上时不时还讲点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历史小经典。以前从来没有觉得历史课有意思,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们对每一节历史课都很期盼。至今还记得他说的那个鲜卑匈奴羯氏羌,所谓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起数个非汉族的政权。</p> <p>现在公白还能背诵历史课上王驹老师特有山东口吻的古诗文:“出门无所见,白(bei)骨蔽平原……”,一下子又把大家带回了当年。公白深情地感叹:“当年要是有机会上大学,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实验中学为人师表、堪为楷模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得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不为虚言。</p> <p>1963年初春的一天,金老师来到我们班。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材魁梧,笑呵呵地眯着双眼。裤子稍肥,夹克衫,典型的朝鲜族打扮。果不其然,老师自我介绍,朝鲜族人,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曾给水电部一位苏联专家当翻译,专家回国了,改行教俄语来到了实验园。</p> <p>金老师的课堂教学全部说俄语。发音很准,略带鼻音。读一遍课文,讲讲单词,就让大家自已练。之后轮番叫同学一个个站起来读课文,他说学外语就要敢张口,死抠语法不是重点,还要求我们背短文,语气语调要自然。边疆、原臣等淘气包背起来怪里怪气,“撒马撩特,撒马撩特,劣迹特奥恩服别料特”,拐弯,山东味,老师听到也不生气。唉,直到十多年前,我给俄罗斯专家背起这首小诗般的课文,还带着山东味,让这个老外瞪大了双眼!</p> <p>金老师先是当我们班的副班主任,后来当班主任。金老师对所有同学都好,发展团员,他建议团支部多看同学优点;选班干部,他考虑同学特长,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少红、丽佳都爱唱歌,就设两名文艺委员。对成熟早、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信任、放手;对活泼好动、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同学,亲切鼓励。两位后到我们班的同学,冬柏当了民兵排长,带领我们练队列、练刺杀、紧急集合、雪地行军,民兵训练有声有色;树存当了体育委员,带领我们踢足球、跑三千。这两位同学后来都入了团。</p> <p>还记得金老师挽起裤腿带我们踢足球。我们班里的一群男生,几乎在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都跟在金老师的后边在操场上疯跑,一直踢到中考前。</p><p>岁月的尘埃起落飞扬,时间的流水一去不返,云卷云舒是一种坚守,花开花落是一种坦然。多年的师生如父子,如兄弟,老师在我们心中魅力不减。在天堂里,我们依旧会围坐在老师身旁,听老师用那略带鼻音的、浑厚的男中音朗诵优美的俄罗斯诗篇……</p> <p>70年校庆期间,我们高二二班同学回来大半,相聚的时候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p><p>下边是班里同学写的一些小文,记述了我们在学校生活学习的那几年……</p> <p>1962年春,冯老师在我校实习,秋天直接从沈阳体育学院分配到辽宁省实验,校田径队的工作由他掌管。在体院时他田径跑跳投指导和示范样样精通,是五项全能运动员。</p> <p>冯老师长得很有特点,1米8的个子,挺直的鼻子深陷的双眼。在冯老师的指导下,我和石友权同学在1964年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1965年被选调到国家田径队,由此也离开了实验园。</p> <p>想当年,冯老师的热情和指导记忆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冯老师擅长三级跳远,在他的指导和示范下,我的三级跳远和跳远成绩提高很快。在1964年6月沈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获得三级跳远、跳远和4×100米接力第一名。当天下午1点,手榴弹比赛开始检录,可是我校选手回家吃饭还没来,冯老师决定临阵换人,让我参加从来未投过的手榴弹比赛,并临阵指导我如何投手榴弹,我竟然打破了辽宁省少年记录。运动会后,冯老师又指导我改练技术难度大的标枪。在1964年7月辽宁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三级跳远、标枪第一名。并在1964年8月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上,在三 级跳远、标枪同时比赛、我匆忙跑过来跳一下跑过去投一下的不利情况下,取得标枪第一、三级跳第二的好成绩,为提高我校的体育成绩做出了贡献。</p> <p>冯老师的敬业、能力和豪爽在大家有目共睹,做为我的恩师就如同亲人一般。</p> <p>初中阶段,我是个淘气的男孩,在学校除了上课就是锻炼身体和疯玩。高一时,姬庆生老师作为学校团委书记,到我们班“蹲点”。怎样让我这个精力旺盛却没有进步目标的学生有所长进?怎样帮助才能让我的思想和学习有所改变?课下姬庆生老师找我谈话、聊天。他和我谈人生目标、社会担当、历史责任、理想信念……。他鼓励我一定读毛选,读矛盾论、实践论,要读老三篇。随着读毛选的进程中,我喜欢上了读书,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读书让我有了为国家为人民的胸怀,读书让我知道了青年人的责任在肩。不知不觉中,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成熟了,我积极要求进步,申请加入了共青团……。</p> <p>开悟的大门是姬庆生老师为我打开,“读书”和“担当”将永记在我的心间,仅以小文感谢姬庆生老师和母校辽宁省实验。</p> <p>这是校庆期间高原给杨泌泉老师写的信,表达他在中学学习俄语的那一段…</p> <p>杨老师:您好!</p><p>我是1966年高二2班的高原,1964年9月从育才考入辽宁省实验。</p><p>我的俄语远不如本校考入的同学,记得第1次上俄语课,老师用俄语讲解,我真是听不懂,心里也十分犯难。可您有办法,利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在教室后面拼上几张书桌,临时组成了一个辅导小组,耐心地给我们外校考来的同学补习课堂用语,同时指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p><p>在一次俄语课后,您对我说如果感觉还是跟不上可以考虑转班。但我不想转班,你就耐心地说:“只要你用心学一定没问题,努力!”这以后,上课时您经常到我身边,总会用书把嘴挡上,只露出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声地问我听懂了没有?老师是怕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也是怕同学看到,悉心地维护我的尊严。还给我安排了最好的同桌夏燕西和刘秀荣来帮助我。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加倍地努力,一天天都在进步。期末考试过后,您拿着卷子走进教室,微笑着对我说:“90分”。那一刻,我眼里含着泪,脸上露出了笑容,您给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而您关照我的这一幕幕常常在我的记忆中浮现。</p><p>1974年我当上数学老师。受您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也经常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认认真真教书,每一位学生我都耐心对待。如今我也退休了,回想起教学生涯,您对我的影响真是很大,让我受益终生!衷心地感谢您,我的好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幸福晚年!</p> <p>王敏同学是高二二班俄语科代表,她的回忆让我们了解了我们学习俄语的那些片断。</p> <p>1964年秋天,我如願升入了实验的高中,並被选为俄语科代表,俄语老师就是杨泌泉。杨老师的讲得特棒,外市县和本市来听课的络绎不断。站在讲台上,他双眼炯炯有神,谁溜号,眼光扫过去,立马低眉顺眼。课下他又很耐心,可亲,解答任何问题总是不厌其烦。</p> <p>外校考入省实验的同学,俄语有些吃力,他就找谈话、补课,孜孜不倦。课堂上杨老师还用留声机播放俄语诗朗诵,激发起同学们学俄语的兴趣,让同学们口语水平提髙空前。每次讲课前,都让一位同学用俄语宣布起立、上课,报告当天星期几,天气情况等等。我还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大家背诵单词,阅读课文,收集语法上存在的困难。</p> <p>为提高我们俄语的读说写能力,老师建议我们通过和苏联学生建立联系,互相通信,交流学习的经验。我和伊尔库斯克某中学的苏联学生伊林娜交朋友,虽然当年的往来信件都遗失了,唯一保存了她的一张照片。每每看到,总让我回忆起在实验校园的俄语学习和杨泌泉老师。五十多个春秋已过,但这一切就像是在昨天。</p> <p>沈老师和杨老师是夫妻,高中时她也给我们代过课。她就像一位慈母,对我们和蔼可亲,总是柔声细语的和我们交谈。上课提问同学,即使答错了也不批评责怪。只是和颜悦色的轻轻地说一声“哈拉少хорошо” ”撒记切西“Садитесь ”,仍然对同学们保持笑脸。</p> <p>沈辉和杨泌泉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我们班的同学受益匪浅,在校庆期间我们和两位老师合影留念,並把几首俄语歌曲录唱下来,送给我们的恩师,留作纪念。</p> <p>王福明老师是高二三班的班主任,说起他们班师生感情之深,在实验园中也要排在最前边。在母校70华诞的前一天,王福明老师带着他对学校和同学们的那份眷恋离开了,而他的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们摘抄张凯同学的小文表达全班同学对王老师的怀念。</p> <p>转眼就是一年,转身就是一世。不是在最好的年华中遇到了你,而是遇到了你才是我们吸吮知识,培养性格,确定人生观的最好年华。</p><p>半个世纪过去,上高中时的情景如同电视连续剧,一幕幕不时在眼前飘过。要感谢升入高中时把我调到三班,使我这粒草籽能在三班阳光雨露中生根,发芽,成长。有幸遇见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师长。</p> <p>王福明老师既是严师又是兄长,既遵循传统,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上课时洪钟般的声音从他那微微颤抖的唇齿中流出,充满了激情,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要背的课文下课挨个提审,站在走廊中背给他听,直到熟练为止;每天晨练有他的身影,3000米跟同学一起跑;急行军打起背包和同学一起练;晚自习时看谁溜号轻轻的敲敲他的桌子......。</p><p>一次学校组织到艺术剧院看话《非洲战鼓》有的同学困难交不起票钱,老师一声不响的给我了10元钱,让我把不去看剧同学的票买了。高一、高二时老师让我记班日记,每天出一期《挺进报》,下午别人自习,我得出板报。由于敬畏不敢拒绝,咬牙挺着,这一挺修炼了文学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我们班毕业的同学,个个在单位中都是笔杆子,无论写什么文章几乎都是信手拈来,王老师功不可没,我们所有的同学都铭刻在心间。</p> <p>王老师不仅是严师,在做人上更让我们敬佩。他刚正不阿,追求真理。文革中因为说三忠于四无限跳忠字舞是形式主义,太阳也有黑子等言论被打成反革命,挂牌子挨斗,挨打,做苦力......但他没有屈服,显示了一个正直人的高风亮节,一个人民教师不趋炎附势的信念。</p> <p>老师离开实验,到了无锡江南大学,教书、讲学兼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1995年我去无锡出差,有幸又见老师。他见到往日的学生十分高兴。请了一天假陪我逛了无锡的米市、鼋头渚、花市。聊天中老师说他昨日在学校的演出会上独唱了一首歌,我脱口而出“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语猜中,老师乐得哈哈大笑起来,“知我者学生也”。虽然多年过去,老师满怀深情唱这首歌的样子在脑海始终挥之不去。尽管曾遭受非人的折磨和痛苦,对党和祖国的情怀初心不变!</p> <p>高二三班的李群同学为老师书诗一篇</p> <p>从1963年8月,我们进入实验园,到1966年8月,穆春林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教语文带我们的班整整三年。那些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都要从省内各县农村选拔学生,名额为每县两人。能被选拔成功並考试合格的学生都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非同一般。由于班级的特殊,配备的老师就更有特点。穆春林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毕业成绩全校名列第二,一毕业就被分配教我们班。</p> <p>穆老师很安静,讲课、辅导都非常认真,又能和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打成一片。</p><p>他既是我们的师长,也是我们的老大哥,因为他只比我们大9岁,所以我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谈。</p> <p>我最不能忘记的是赵忱老师,虽然他已离开我们们多年。他的师德师恩永远记在我心间。当时我的父母在农村,年老体衰並失去劳动能力,哥哥在旅顺舰艇上当海军,家中没有一点收入。虽然我在学校享受一等助学金,但这点钱也只能解决我周一到周六的伙食费,周日还是没有钱吃饭。赵忱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偷偷地给我买饭票,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又为我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p> <p>这么多年我们班同学和穆老师的联系不断,无论是同学聚会,或者什么大事小情,穆老师都会到场,无论是头发花白了,步履蹒跚了,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就是实验老三届的高三一班。</p> <p>2019年4月30日,我们高三三班的大部分同学回到实验园,庆祝母校的70华诞。5月4日,我们又欢聚在辽宁大厦,载歌载舞的回忆起我们在实验园的那些年。女生跳起了洗衣舞,男生合唱我打拍子指挥着全班…。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们的班主任于长盈老师就坐在下边。</p> <p>于长盈老师是北师大的高材生,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实验园。先教我们初中代数,我们升入高中后,他成为了我们三班的班主任,一直到1966年。</p> <p>于老师长得有点腼腆,教我们班的这些年,我没有见过他发怒,不论和谁说话,他一定先给对方一个笑脸。至今我还记得他低着头走上讲台,打开教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讲的课程题目,然后抬起头看着坐在下边的我们,用手托了托眼镜,还是一个微微的笑脸。</p> <p>他讲课声音不大,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公式和定理举一反三。我的个子矮,就坐在教室的前边。于老师有个习惯,就是每当他讲完新课,总爱把目光投向坐在前排的我,好像问我听懂没有。见我点头示意后,再问大家。若有人举手提问,他便耐心讲解,在三年中老师的这个习惯一直没有变。</p> <p>晚自习时他经常来给我们答疑,背着手穿行于课桌间。偶尔俯在桌上和同学研究习题,或者坐下来和我们班喜欢数学的同学探讨解题的方式,一道难题有几种算法,在草纸上算了一篇又一篇。</p> <p>文革耽误了我们一代人,恢复高考后许多同学考入大学,我因故考入辽大经济系进了函授班。1981年冬天,一天下课后我想去于老师家看一看,虽然我们15年没见,但他一见到我就叫出了我的名字,那一时我真觉得我和于老师的缘分不浅。晚上我就住在了老师家里,促膝交谈了几个小时,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当年,班主任于老师还是那样,对我这个学生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第二天早上,我要去辽大听课,于老师帮我拿着录音机,一直把我送出实验园。我几次回头望他,挥手告别,没曾想那就是最后的一面……。</p> <p>高中的三年中,方祖良老师作为语文老师,教过我们三班和四班。虽然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方老师的语文教学带给我喜好文学的爱眷。方老师他个子高挑,清秀俊逸的面孔,温文尔雅的举止,被我认为这就是当年标准的老师样板。</p><p><br></p><p><br></p> <p>我对他的课总有一种迫切的期待感,铃声响过,齐问老师好的呼喊声过后,教室就被一种高雅的气场充满。方老师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都让人感到绵软。方老师读课文特别有意境,不论现代文还是古文,吐字清楚,语速不快不慢,当朗读停顿,教室里静到只能听到心跳和继之齐刷刷的翻书声在耳边。</p> <p>方老师的教学魅力征服了我,那半年我变得很健谈,成语猛用,排比、倒叙不断,作文成绩提高了很多,作文本上那红色的波浪线,激励着我的文学水平不断向前。现在想来,语文的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很多同学和我都有同感。</p> <p>方老师现已年迈,教过的学生也会有几千,老师可能会忘记了我们,但我们会满怀感恩之心地告诉您,您的正茂风华和辛劳成果都在学生心田。</p> <p>1963年,我们升入了实验高中,赵忱老师作为班主任带了我们三年。</p> <p>这三年的高中生活我终身难忘,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以及思想进步,每前进一步都和赵忱老师相关。记得升入高中的第一天,赵忱老师站在讲堂前,自我介绍说,他将陪同大家一起学习三年。他一定尽最大的力量把大家送进高等院校,要知道那时实验中学的升学率在95%以上,他鼓励大家努力向前。</p> <p>赵忱老师是中学数学业界很有名的“赵几何”,课讲得如行云流水,水平超前。他从三角、立体几何讲到解析几何,不管怎样的难题,几笔下去,忽然变得是那样的简单。</p> <p>想一想五十多年前的那三年,我担任高三四的班长,经常向赵老师汇报班级情况,赵老师只指导不包办,班级所有的事情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让同学们提高了自制力和自我管理的才干。</p> <p>实验园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赵老师每项实践都身体力行,无论是高一到部队“当兵”,还是每学期的下乡劳动锻炼,赵老师都亲力亲为,干在前面。学校的晨练,每天早上等在操场,跟在全班同学的后边。</p> <p>赵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多年,每每相聚时,都会想起您对我们的关心和教导,您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p> <p>1963年我升入实验中学高中並分到四班,新班主任赵忱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满面红光、意气风发的中年教员。他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对我们说:“高中阶段的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这三门课程都由我承担”。 听了这些话,我瞪大了双眼,因为受父母影响,我从小立志要成为科学家,学好数理化很关键。高中这三年,我要努力跟在老师的后边,不能有丝毫的怠慢。 </p> <p>我的家庭境况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因为在1960年我刚入实验中学不久,家庭突然生变。虽然时任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任的父亲在中国外科学界已颇有名气,並多次为中国医科大学做出过贡献。但在1959年开始的反右倾政治运动中依旧屡遭批斗,並被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逮捕入狱,不容申辩。随后我的母亲又被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发配到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医学院,年幼的弟弟和四个妹妹与母亲同行,只把我留在沈阳,因为这样我可以去沈阳大北监狱探监。</p> <p>在阶级斗争的那个年月,我的压力山大,我知道自已矮人一等,性格也开始改变。变得谨小慎微,不多言不多语,一门心思努力学习,幻想着靠自己努力把理想实现。</p> <p>在阶级斗争之弦越绷越紧的高中阶段,赵老师不但没有歧视我,还让我当上了班级学习委员。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只要看见我,都要给我一个大大的笑脸。我知道这笑脸的背后是鼓励是支持,是在告诉我,不要背家庭的包袱,坚定自已的目标,理想就一定会实现。要知道这些笑脸让一个独自在沈阳,家庭又有“污点”的孩子心里是多么的温暖。我知道赵老师在为我这个“可教育好子女”创造一个“重在表现”的机会,也是对学习好的学生一种发自教师内心的本能的喜欢。记得在文革中赵老师还因为我受到造反派的盘问。虽然赵老师并没有因此被扣上什么罪名,但终究还是因为我担了风险。想起这些我对赵老师充满敬意。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永远感恩和怀念。</p> <p>离开实验中学后,我曾两次与赵老师见面。一次是1987年夏天,我从日本东京北里研究所大村智教授(诺贝尔奖得主)研究室留学两年后回国,第一时间去实验中学看望了赵老师,和赵老师谈了很多。我知道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赵老师一生的追求,虽然在文革中受到极大伤害,我相信他的入党意愿是不会改变。所以我不加思索的就问了一句:“您入党了吧?”赵老师以他惯有的说话方式回答道:“是的,是的,那是当然。”</p> <p>第二次是1997年夏秋时节,那时父亲已经平反,我也从沈阳药大调到广东汕头工作。后父亲生病住院,我回沈阳探望,参加了高三四班在沈同学举行的聚会。从外地回沈出席的还有李彦晶、沈一中、康荣生等同学。大家在一起聚餐、跳舞、聊天。赵老师也来了。因为人比较多,大约有20多人,所以这次我与赵老师没有过多交谈。当时觉得赵老师与1987年见面时变化不大,身体还是蛮好的。谁知第二年(1998年)鲁茗打电话给我说赵老师突发急病走了,我骤然心痛,泪洒衣衫。</p> <p>一晃,赵老师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2019年10月份,我去美国出差,在旧金山拜见了90高龄的丁鹏云老师。见到师母就如同见到了赵老师,又好像回到了实验园……。</p> <p>我们在实验中学生活学习了八年,想写一篇回忆老师的小文,脑子里一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从初中到高中,一个个老师的面孔都出现在眼前。虽然年纪有点大了,觉得记忆力在衰退,但是对老师们的回忆,却十分清晰,一点不乱。</p> <p>前几天在网上看过一个校友写的文章里,有一段中学生活的回忆,写的就是我们的母校辽宁省实验。文章中提到了几个熟悉的老师的名字,钱三角(原话),曹鸿章……,尤其是他回忆图书馆曹老师的那段,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五十多年前。</p> <p>我想起了和曹老师接触的往事,那是我在高中一年级的那年。学生会副主席康荣生交给我和高二的一个李同学去完成一项任务,要在教学楼搞一个小阅览室,给同学们在课间阅读图书提供方便。</p><p>为此我去图书馆联系曹老师。他非常热心,不仅帮助我们挑选图书,还批准我们以后可以自由进出书库。后来阅览室停办了,但是我仍然常去图书馆,去书库里看书、选书,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真是天大的好事一件。</p> <p>60年校庆之前,我们班鲁茗联系我,让我写点东西,並说是曹老师让她联系我的。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吃惊,真想不到过了这么多年曹老师还记得我。虽然我没有写文章,但是我想回去参加校庆时一定去看望曹老师,这个心愿一定要兑现。后来因为家里有事,60周年,70 周年校庆都错过了,但是想回学校再看看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心愿一直没有变。</p> <p>而老校友回忆实验的文章中讲的那个故事,让我更了解了曹老师。老校友说他当时是个外地生,周末常在学校。因为爱看书被曹老师发现。于是他就有了一个特权,周末想看书可以进图书馆随便看!这个去图书馆看书的特权,让老校友在实验园度过了许多幸福快乐的周末,那丰盛的藏书开阔了他的眼界,而我也为曹老师尽心为同学们服务的心胸感叹。 </p> <p>因王立如老师家距学校有点远,不能回校和同学们共庆实验70周年盛典。程晓颖和康荣生代表全班同学,去王老师家问候並送去祝願。</p> <p>王老师即兴赋诗一首:</p><p><br></p><p>七古 师生会面 </p><p><br></p><p>实验中学四红星,</p><p>校庆喜降我家中。</p><p>不忘师恩来慰问,</p><p>礼貌周到似老兵。</p><p>六五坤英和春茹,</p><p>六六晓頴与荣生。</p><p>八十八岁晚年福,</p><p>我感深厚桃李情!</p> <p>高三四班徐笑鲁说,实验园有强大的教师队伍,赵忱、丁鹏云、王立如、方祖良、陈枫、朱锡杰、梁玉忱、礼广贵、李映修……。园丁们的博学多才和精彩授课,令学子至今难忘。记得王立如老师讲起诗词,神采奕奕,绘声绘色,声若洪钟,扣人心扉,把我们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使我们一步一步走上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喜欢国粹诗词的道路。</p><p><br></p> <p>荣幸的是王立如、方祖良两位耄耋老人,至今还在我们实验同学群里继续为大家授课,写文章、诗词、书法、吟诵、发小视频。老师笔耕不辍,实为楷模!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近期王立如老师还亲自给我寄来两本书《诗词百首 王立如格律诗词选》和《文言百段》。我爱不释手。这份师生情愫,感人至深!我由衷地为恩师礼赞:冰心存玉壶,学富铸师魂。浓抹数十载,坦荡一生人!</p> <p>让我们记住所有的老师,是他们把我们从稚嫩的孩童带进了知识的海洋,又用他们的人格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每个人记忆的小船里盛满了对老师的爱,盛载着改变我们一生命运的实验园。</p><p>我们用一首小诗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致敬!以此表达实验老三届所有同学对老师的热爱和怀念!</p> <p>亲爱的老师,</p><p>我们和您在最美好的年纪相遇,</p><p>我们懵懂,您睿智,</p><p>我们无瑕,您美丽。</p><p>您和蔼的目光,</p><p>您温暖的笑意,</p><p>您讲台上的风采,</p><p>您那教科书般的讲义,</p><p>点点滴滴印在我们心里,</p><p>从未忘记。</p><p>您殷切的教诲,</p><p>铸造了我们的灵魂,</p><p>您亲授的知识,</p><p>丰满了我们的羽翼。</p><p>实验的精神,</p><p>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束火种,</p><p>引领着我们前进的脚步,</p><p>努力再努力。</p><p>亲爱的老师,</p><p>是万里长空仰望的璀璨群星,</p><p>光芒永远闪烁在天际。</p> <p>在美篇的最后,凭大家的记忆,列出曾经教过我们老师的名单--</p> <p>供 稿:各班联络人</p><p>本篇责编:荆芷萍 杜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