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16——阳明教子“三字经”

关巍

<p>有个典故叫“伯鲁之简”,说的是春秋时代赵国国君赵简子有两个儿子,伯鲁和无恤。该选谁做继承人呢?赵简子有些犯难。后来,他用了这么一招,把两卷同样的竹简送给两个儿子,并提出同样的要求,就是对竹简上的内容要认真学习领悟。时间飞逝。几年后,赵简子有一天忽然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开始考试。伯鲁对竹简上的内容知之甚少,含糊其词,问到竹简何在,早已不知所踪。再听无恤的回答,条理清晰,内容准确,理解深刻,烂熟于心,问起竹简,原来无恤一直带在身边,随时随地学习。结果不言自明。</p><p><br></p><p>在王正宪珍藏的《王阳明家书》的题跋上,首句即是“是能授简不忘矣!”用的就是上边这个典故,既是对阳明先生的敬仰,也是对正宪的肯定。</p><p><br></p><p>王正宪,字仲肃。8岁时过继给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对这个继子始终是谆谆教诲,不厌其烦,即使公务在外,日理万机,也不忘给正宪写信,要求和指点正宪读书、明理、守戒、敦行,且在学业上不给孩子施压,反而时时给予激励,如一封信中说“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大意是对于参加科考,我不给你压力,也不给你定目标,你只要立志、上进,我就非常欣慰了。</p><p><br></p><p>为了指导少年正宪健康成长,阳明先生还专门为正宪编写了一篇教子“三字经”,叫做《示宪儿》。</p><p><br></p><p>“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p><p><br></p><p>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社会阶层大致划分为士、农、工、商。读书人排在第一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阳明先生给孩子的第一个要求是勤读书。</p><p><br></p><p>第二个是教导做人。在家要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谦恭有礼,低调做人。特别提出,“能下人”,与人交往放低身段;“能容人”,为人宽厚,宽容待人。</p><p><br></p><p>第三个是时时注意修身自律。节制饮食,不贪玩儿;不占便宜,不说谎;不任性,不与人斗气;少指责他人,多管好自己。</p><p><br></p><p>第四个讲的是目标和结果,“心地好,是良士”,就是做好人。</p><p><br></p><p>最后提要求,我教给你、要求你的,全在这儿呢,你要听话。</p><p><br></p><p>透过这样一篇《示宪儿》,一可见为人父母的牵挂之心、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二可见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确引导,一个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非常重要,不指你出人头地,但求你做好人、做好事。后来,在父亲的教诲下,正宪成长为正人君子。</p><p><br></p><p>这就是阳明先生教子的高明之处,特别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学习、品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