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5月30日,我应邀参加“2020洪泽•岔河稻米文化节暨第五届禾采插秧文化节”活动。</p><p> 夜里下起了中雨,早晨一直未停。车入岔河地界,一股亲情、乡情不由自主地在心中荡漾开来。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黄橙橙的麦田无边无际,阡陌纵横,波浪滚滚;红砖青瓦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朦朦胧胧,如诗如画;路边的树木和小花小草随风舞动,在雨水的洗刷下格外葱翠鲜艳,生机勃勃;空气中飘来一阵阵泥土的芬香,湿润清新,沁人心脾……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p> <p> 文化节上有一个节目:插秧比赛。白马湖边一块10多亩的水田里,薄薄的水面被大风荡起了涟漪,雨点不停地洒落在田间。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一字排开的10多位农妇左手握着一把秧苗,右手不停地将一棵棵秧苗插入泥土中。她们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她们的姿势是那么的优美,她们的速度是那么的快捷。三个男子挑着秧苗,不断地分别添加着。白哗哗的水面,绿油油的秧苗,五颜六色的雨衣、斗笠、头巾构成了一幅自然壮丽的乡村画卷。看着这场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就在这块土地上栽秧的往事。</p><p> 我家就在插秧比赛的这个大队。凭着白马湖的天然恩赐,靠着父老乡亲的勤劳苦干,我们这里一直是稻麦两季。夏天麦子收割以后,人们就马不停蹄地忙着施肥、耕地、栽秧,播种秋天的希望。一般说来,“夏三秋七”,就是夏季的麦子产量占全年的三成,秋季稻子产量占全年的七成。因此,对水稻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麦子。</p> <p> 清明既至,布谷鸟鸣,人们开始做秧池育秧。将闲赋了一冬的地块耕翻过来,放水沤制,再平整撒种。秧池大多四方四正,也有长方形的,坦荡如砥,水平如镜,每隔一米挖一条墒沟,为了灌水、排水和施肥的方便。小秧苗很娇嫩,对水的要求很苛刻,深不得浅不得,干不得淹不得。每天晚饭以后或者一清早,父母或哥哥就要带着我爬上脚踏水车去踩车,给秧池加水。水车随着脚步吱咕吱咕地转动,清清的河水如白练一般顺着墒沟潺潺的向四处蔓延,汩汩的流向秧池深处,也带去了一个烂漫少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p><p> 踩车是辛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水车的链条和鹤板是用一个个木销连接起来的。有一次又不止一次,销子突然脱落,车轴疯狂似地飞速转动起来,脚拐毫不留情地打在我的小腿骨上,殷红的鲜血直淌,腿瘸了几个月,至今还留着一块豆粒大的小疤痕纪念着。河里有一种鱼叫“湖漏呆子”,它喜欢栖息在木头上。清晨踩第一脚的时候猛地用力一蹬,在睡梦中的“湖漏呆子”还没反应过来,突然间就被鹤板带了上来。这时,我就会停下车来,喜滋滋的把它抓住。看着它那活蹦乱跳、拼命挣扎的样子,既可爱又可怜,我常常是顿生恻隐之心,随手把它放回河里,让它自由自在的生长。</p> <p> “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麦子快要清场的时候,人们又夜以继日地投入了水稻的栽插。先是施底肥,家家户户的猪作泥、集体沤制的绿肥塘全部靠人的双肩统统运到田里去,黑压压的一层,臭哄哄的一片,让水稻生长有足够的基肥和营养,然后耕翻。我们生产队有七八条役牛,一般是够用的。1968年夏天,麦子刚刚收完,倾盆大雨即刻驾到,连续几天,沟满河溢,地里的水比膝盖还深。季节不饶人,生产队组织人拉犁翻地。我们刚好放忙假,队长说:“你也算一个!”我和其他十个人一边五个,后面一个人扶犁梢。我们每个人身上背一条扁带子,戴着斗篷,穿着裤头,躬身前倾,一起用力,溅起的浪花如同小船在水面上行驶一般向两侧荡漾开去。拉犁尽管费力,但不算什么,苦不堪言的是两只脚受大罪了。麦茬都是斜口的,一脚踩上去就像踩在锥子尖上,疼得直往心里钻。好不容易捱到一趟到头,看看脚板和脚趾都划破了,尤其是十个脚趾的背面像蜂窝一样,破破烂烂,鲜血淋淋。后来,由于护疼,十个脚趾本能的弓起来着地,死撑活挨干了一天。所以,我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得最深刻了。我们平常说,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还不够全面,有时候,是农民用血换来的!</p> <p> “收把清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1973年我从学校高中毕业了,这个插秧季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农民。每天东方刚露鱼肚白,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就会响起,队长那常年不歇的嘶哑声就会传到耳朵里,怎么也舍不得离开那床沿,经常是来不及洗手洗脸半闭着眼睛跟着大伙来到秧田里。</p> <p> 以前栽秧是乱插棵,后来为了打扒除草的方便,改为直行栽插。直行秧的栽插技术要求很高,不管田块多长,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都必须笔直一条线。栽秧一般是女劳力,男子汉负责挑秧。秧端子太重,我实在挑不动,无奈只好加入妇女的行列去栽秧,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四爪落地苦难言。尽管有秧干子,我栽得还是曲蟮找妈妈——弯弯曲曲,不仅质量差,检查总是不合格;而且速度慢,总是在一大趟人的最前面。脸面、自尊、工分都不重要了,最要命的是腰受不了,既酸又疼,酸得无言以表,疼得龇牙咧嘴,仿佛随时要折断似的,栽不了一会就要直直腰,有时候想直腰,如果不用胳膊肘在膝盖上撑一下都直不起来。队长大骂:“你们这些东西读了几年书,都成了‘二不溜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将来怎么得了?”我几乎哭出来了,嘟哝着说:“三爷,我不是好意的!”当时,队长是我心目中最大的干部,一般都不敢直视。那天不知哪来的勇气对队长请求说:“三爷,能不能让我栽秧干子去吗?”队长是我们本家,比我长一辈份,我喊他三爷。说实话,三爷对我还是比较关照的,当天下午,我就去栽秧干子了。不久,队长还让我当了记工员。尽管如此,面对着体力劳动的艰辛,我感到从没有过的畏惧和厌恶,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产生了迷茫,心里无数遍地祈祷:哪一天能不受生产队长领导就好了!</p> <p> 为了保证秧苗笔直如线,在田的两头分别有一个人先用绳子拉直,然后“二不溜子”和不能栽趟秧的老老少少贴着绳子把秧苗栽下去,行成秧干子。秧干子是一米宽,里边是五棵秧,行距是五寸,比较科学,距离适中,秧手左右不着够。妇女是栽秧的能手。有人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考虑了男女的区别,把女人的盆骨做得比男人宽一些,一方面便于人口的生产,另一方面弯曲起来相对轻松,所以妇女就成了栽秧的主力军。只见她们一字排开,两腿岔开,不急不忙,非常自然的对着水田弯下腰,左手把秧和分拣,右手上下窜动,从左手接过秧苗,扑、扑的插入泥土中。插秧是以退为进,两条腿交替后退,在队伍最后面的是技术最好的熟练工。眨眼功夫,白花花的水面上出现了一行行绿油油的秧苗,在妇女们眼中,这是自己巧手绘就的天然画卷,是金色秋天沉甸甸的稻穗,是睡梦中的甜蜜笑靥和美好愿景。</p> <p> “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栽秧季节,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妇女们唱秧歌了。那年头,妇女们基本上都不识字,秧歌全靠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地地道道的“民间文学”。“鸡叫头遍离被窝,黑咕隆冬去插禾。四爪抠泥生活苦,不唱秧歌瞌睡多。”“秧工姐,加把油,快赶上趟,栽黄秧,抢季节,莫误好时光。”这是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秧歌;“树大叶多半边天,大人大量让为先。胸怀大度记心间,新旧仇恨不沾边。”“富人莫把穷人欺,莫笑穷人穿破衣。叫花子也有时来到,膛灰也有发热时。”这是弘扬传统、教化民众的秧歌;但更多的是情歌,一个人先唱第一段:“天上下雨烂坯坯,妹叫哥哥不要来,妹家没有砖天井,踩出脚印有人猜。小情才,无影子说出有影子来。”紧接着另一位唱起了下一段:“天上下雨烂坯坯,叫我不来偏要来。我把鞋子倒着走,只见出去不见来。小妹子,叫他神人也难猜。”这首秧歌,既抒情又浪漫,既诙谐又智慧,既抒发了男女对爱情的倾慕,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人人百听不厌,每每满田喝彩。我们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秧歌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民歌的舒缓流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有时候,我们会跟着起哄,怪腔怪调地模仿她们,她们便虎着脸,不声好气地说:“你们这些伢子,嘴上还没长毛懂什么东西啊?”被这么一打击,我们无言以对,只有灰溜溜的走开。</p> <p> 好不容易盼到太阳下山、夜幕降临,大家精疲力尽的回家吃晚饭。饭碗还没丢,队长又大喊:“下田起秧了!”人们又跌跌爬爬地奔向秧池。秧苗是长在秧池里的,密度比较高,一般一亩秧池可以栽十亩田。起秧就是把厚厚的秧苗拔起来,打成秧把子,然后运到大田里供妇女栽插。白天栽秧干子可以在移绳子的时候直直腰,休息休息,晚上起秧可不那么讨便宜了。一畦两个人或三个人起秧,身后站着一个人把秧,就是把秧捆起来。遇到秧龄短一些或者秧池土松一些的还好,假如碰到秧年龄长的、秧池土质不好的,任你怎么使劲也难以拔上来。腰同样的酸、同样的疼,无奈之下,我经常是跪在秧池里起秧,两腿顺着泥巴着往前游。就这样,每晚都是最后一个收工。累还不算,遇到蚂蟥叮咬是常事,开始不觉得,等到疼的时候,蚂蟥的吸盘已经深深地进入了毛管里。这时没有好办法,只能把腿抬起来使劲地拍打,蚂蟥受不了疼痛就会自己卷曲起来离开皮肤。蚂蟥是离开了,但腿上的血从吸口处不断地渗出来,又疼又痒,好不难受。更有甚者,水蛇常常视秧池为它的最佳居住地,不声不响的隐藏在秧苗中间。一次,我正在拼命地拔秧,因为天黑什么也看不见,突然手中感到一团软绵绵的东西,我还没完全反应过来,那东西哧溜一下就跑了。说时迟那时快,我吓了个半死,旁边的人告诉我:“是蛇!你命不错,它还没咬你。”尽管蛇没咬我,但同样“十年怕草绳”。以后每天起秧之前,我都会用树枝或竹竿把秧畦拍打一遍,请蛇另处高就,不再惊吓我这个胆小怕它的人。</p> <p> 传统的手工插秧已经是尘封的记忆、过往的历史。但是,凝聚着中国农民几千年智慧和才智的农耕文化万万不能丢,中国农民几千年创造和拥有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农民精神万万不能废。洪泽岔河举办文化节恐怕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在一些人利益至上、物欲熏天的环境下,不失为高明之举、精明之措,难能可贵,可喜可贺,我们应该为他们大大的点赞。</p><p> 2020年6月15日清寡斋</p><p><br></p><p>【本文图片为近期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