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之事唯简易行”~再谈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

青峰脑血管病科普

<p>  好久不写美篇了,突然再写,有些生疏。不知从何下手,正所谓:</p><p>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p> <p>  虽然生疏了,促使我硬着头皮也要写的原因是,最近经常有同行私下问一些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问题,怎么做到快速评估,选择可能获益的病人急诊机械取栓,应用何种技术做到快速再通。刚好遇到一病人,结合此病人的术前评估和取栓,聊一聊粗浅的体会。</p> <p>  患者,男性,36岁,突发右侧肢体全瘫,语言不利20小时接诊。NIHSS=17分,发病3小时当地头颅CT如下:</p> <p>  发病后20小时,我们接诊时间MRI、MRA评估,资料如下:</p> <p>  看到这里是否很兴奋?是否符合DAWN试验的入组标准(临床症状较重,而核心梗死体积较小)?</p> <p>  根据2018年和2019年指南快速过一下术前评估要点。</p> <p>   1.年龄和一般状况的评估;</p><p> 2.闭塞血管直径和部位的评估;</p><p> 3.时间窗和组织窗的评估;</p><p> 4.核心梗死体积的评估;</p><p> 5.脑侧支循环的评估;</p><p> 6.取栓路径的评估;</p><p> 7.取栓团队技术力量的评估;</p><p> 8.取栓患者麻醉方式的评估;</p><p> 9.取栓过程中是否采用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成形术的评估。</p> <p>  九个方面的评估貌似复杂,其实熟练了也就1分钟的事。感兴趣的可仔细阅读我结合指南撰写的总结文章。</p> <p>  结合此患者,路径评估很重要,因为此患者明显脊柱侧弯,俗称“罗锅”,能否通过股动脉途径到达病变是个未知数。</p><p> 由于当时时间紧急,没有拍照,术后第二天坐位照片如下图,可见脊柱侧弯明显。</p> <p> 但是我们做好了其它途径准备,比如桡动脉途径,必要时直接穿刺左侧颈动脉。</p> <p>  实际操作,运气不错。局部麻醉后,8F的动脉鞘穿刺右侧股动脉,由于术前已经明确闭塞血管,所以直奔主题,5F的单弯造影管外套6F,90cm的长鞘超选左侧颈内动脉,而后退出造影管,长鞘远端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由于脊柱侧弯,路径迂曲,长鞘可以增加支撑力)。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p> <p>  6F的navien在泥鳅导丝辅助下到达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p><p> Rebar27微导管在 Synchro-14微导丝的辅助下,微导管头端到达左M2。</p> <p> 微导管造影,M2以远血管显影,证实微导管在血管真腔。</p> <p>  将6mm X30mm 的Solitaire-FR 支架导入微导管并释放,可见左M1部分再通。</p> <p>  利用支架释放后头端的铆钉力量,使6F的navien 向颅内方向移动(本例移动约1cm左右),使之更接近血栓部位,这就是传说中的“SWIM技术”。</p><p> 等待5分钟,准备回撤支架取栓:谨记“三慢一快”、Solumbra技术,支架到达Y阀后撤掉Y阀,接navien 末端抽吸—类似ADAPT技术。</p> <p> 支架取出的血栓。</p> <p>  吸出的血栓。</p> <p>  一把取通,mTICI=3。</p> <p>  从腹股沟穿刺到血管完全再通30分钟。虽然路径迂曲,但选择材料合适,舍弃了很多不不必要的步骤,应用了个体化的取栓技术,所以实现了快速再通。</p><p> 取栓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灵活地使用了SWIM技术、Solumbra技术、ADAPT技术。 </p> <p> 如何个体化地选择取栓技术?首先要了解所有的取栓技术:</p><p>1. 直接抽吸技术(ADAPT技术)</p><p> 2. Solumbra 技术</p><p> 3.支架超选导管抽吸技术(Advance技术)</p><p> 4.支架取栓加抽吸泵抽吸技术(Save技术)</p><p> 5. 抽吸导管抽吸加支架取栓技术(ARTS技术)</p><p> 6. 颅内支撑导管辅助支架取栓技术(SWIM技术)</p><p> 7.双支架技术</p><p> 8.补救性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技术</p><p>详细见我写的一篇文章。</p> <p>  2019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主持编写的最新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在2019年10月30日与Stroke杂志在线发布(PMID:31662037),和2018年指南比较,强调了ADAPT技术的重要性,随着各种性能良好的抽吸导管的面世,在全国掀起了ADAPT技术的热潮,好像不使用此技术就不叫完美取栓一样。</p> <p>  但真实世界是这样吗?比如你手头没有顺应性良好的抽吸导管,或者由于路径迂曲,导管头端不能接触到血栓,你还在强调ADAPT技术,岂不是无稽之谈?取栓一把后已经明确是狭窄导致的血管闭塞,你不使用球囊扩张技术,而是三把四把取栓,岂不是“误人子弟”?</p> <p>  正所谓: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p> <p> 搏击手段千千万,击败对手夺取胜利为首选。</p> <p>  取栓技术虽很多,个体化选择取栓技术,实现快速再通为首选。</p> <p>  好了,言归正传,看看这个病人的转归吧。术后24小时,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肌力3—4级,NHISS评分3分。复查头颅CT和CTA,结果如下:</p> <p> 术后24小时CTA,原闭塞血管通畅。</p> <p>  术后3天患者情况:完全恢复正常,NIHSS评分0分,是不是很神奇!</p> <p>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特别是超过6小时时间窗的,要快速评估,选取可能获益的患者。</p><p><br></p> <p> 评估完成,适合取栓,就要优化流程,争分夺秒,选择个体化的取栓技术,实现快速再通。因为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p> <p>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繁琐的招数精练化,化繁为简,力争“一招制敌”。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之事唯简易行”。(关于个体化选择取栓技术,实现快速再通的“实战”经验,在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略有阐述)。</p><p> </p> <p>  最后填一首词科普一下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p><p> &lt;沁园春•医生说脑梗&gt;</p><p> 急性脑梗,</p><p> 小名中风,</p><p> 致残多少?</p><p> 望芸芸众生,</p><p> 喜肉厌菜,</p><p> 爱咸烦淡,</p><p> 血脂飘高。</p><p> 缺少运动,</p><p> 血糖再飙,</p><p> 脑梗早晚来报到。</p><p> 脑梗时,</p><p> 嘴歪腿无力,</p><p> 说话煎熬。</p><p><br></p><p> 症状一旦出现,</p><p> 叫救护与时间赛跑。</p><p> 超过四小时,</p><p> 溶栓不可,</p><p> 支架取栓,</p><p> 独领风骚。</p><p> 支架到位,</p><p> 抓取血栓,</p><p> 结合抽吸防栓掉。</p><p> 血管通,</p><p> 恢复有希望,</p><p> 岂能不傲?</p> <p>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在陈来照教授、江宝柱教授的带领下,朱青峰教授倾力加入,致力于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外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开颅夹闭治疗等。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我们是专业的。</p> <p>  咨询热线:郝政衡:18536669255</p><p> 冯富强:15934131120</p>

取栓

技术

支架

评估

抽吸

导管

动脉

再通

颅内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