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老娘说孔子

高阿联

<p>  《史记·孔子世家》我读了不下三十遍却依然不敢落笔。</p><p> 司马迁在《史记》中尊孔子为“至圣”,评价是极高的:记孔子事迹不仅有《孔子世家》,还有《仲尼弟子列传》,篇幅也是最多最长的。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孔子学问博大纵贯古今,重要的恐怕是孔子的怀才不遇大才难展让太史公产生了太多的同情同感吧。</p><p> 老娘问:孔子博学为啥会不遇?</p><p> 我说:这个问题孔子问过他的三个学生,得到三个答案。第一个学生子路回答说“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认为可能是夫子的修行、智慧还不够大不够好,当政者不信任的原因。孔子否定了子路的说法,说: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认为修行再高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反之还有可能被杀!第二个学生子贡认为可能是夫子的学问太大导致曲高和寡,劝夫子只要降低标准自贬自抑下就可以了,他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也否定了他的说法,还作色批评道:良农为稼而不能为穑,良工为巧而不能为顺。尔不修尔道而求容。尔志不远矣!孔子认为为了取容当世而自我贬损降低标准是没有出息的表现。第三个学生颜回的回答夫子十分满意,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认为夫子不遇当然有学问至大的缘故,但他不同意降低标准以取悦当世,反而认为像夫子这样的大学问者不能得到大用是当政者的耻辱!不容(当不了官执不了政)有什么了不起?不容于乱世才显出自己是真君子!虽然不容但我们还要努力推而行之!孔子听到颜回的回答非常高兴,以为遇到了知音,说道: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才,吾为尔宰!</p><p> 老娘说:这么说孔子怀才不遇是坚持独立人格不委曲求全不同流合污不随遇而安不削足适履不降低标准的结果了?</p><p> 我说:就是的!这就是所谓的儒者风范!当然,孔子的不容不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政者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不认可孔子的理论。</p><p> 老娘说:说说看。</p><p> 我说:史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阶层都要遵守各自的“道”,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整个秩序乱了套,即使有粮食,我还能吃到嘴里吗?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很高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大臣)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大意是齐景公的想法遭到了大臣晏婴的反对,晏婴不认可孔子的学说以为过于繁杂,与人情不合,导致人们“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不是引导和治理民众的好办法。于是齐景公就放弃了封赏重用孔子的想法。</p><p> 老娘说:是的,古往今来人们对复杂的学问总是害怕,办事总想化繁为简,这是人之常情啊!汉高祖让叔孙通定朝仪还反复叮咛要简单易学,不要搞复杂了呢。</p><p> 我说:对!孔子的学说五经并行,六艺兼修,体系繁杂,精通一门尚属不易,全部掌握难上加难,晏婴说的有些道理。除此之外,孔子不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学问太大德行太高,引起了当政者的担心和恐慌,怕重用了孔子导致自己失掉位置。</p><p> 老娘说:还有这样的事?武大郎开店――见不得个子高的也是古今通病?</p><p> 我说:当然!史记载楚王聘孔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p><p> 老娘说:你说说看。</p><p> 我说道:楚昭王想聘孔子,听说孔子在蔡国被叛人围困,就派兵把孔子接到了楚国,打算用七百里地封赏留住他。楚国的令尹(宰相)子西知道后劝阻止说:“大王的使臣,有没有像孔子的学生子贡那样娴于辞令擅长外交的?”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左右大臣,有像孔子的学生颜回那样贤能通达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将帅,有没有像孔子的学生子路这样刚正勇猛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还问:“大王的各主事官员,有像孔子的学生宰予那样精明强干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接着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方圆只有五十里,好不容易才发展到现在的千里之地。现在孔丘握有三皇五帝的治国方略,有恢复周召事业的治理能力,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还能保有现在的地方吗?想当年周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都只有百里之地,最终却统治了天下。现在你却让孔丘拥有那七百里土地,再加上他的那些弟子辅佐,对楚国来说可不是好事情啊。您就不怕孔子最终夺取了您的天下?”昭王一听,着实吓了一跳,就打消了封赏重用孔子的想法。</p><p> 老娘说:子西的心胸太小,楚王的担心也是多余的,只是可惜孔子又错过了一个好机会啊!</p><p> 我说:孔子不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想用五帝三皇时的“王道”“德治”“仁政”来改变自己身处的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之间以强凌弱,尚权使诈,道德沦丧,霸道横行的社会面貌,因此他的学说针砭时弊革命性很强,处处与当时社会弊端为敌,史记载: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诸大夫所行皆非仲尼之意。”像这样愤世嫉俗,极富斗争精神,和近代的鲁迅先生极为相像的孔子是很难被当政者容纳的。 </p><p> 老娘说:对!水平太高,性格太强,不容是必然的。好比毛主席不容于国民党只能另起炉灶一样!</p><p> 我说:其实孔子不遇于当世,大思想家老子早就预言过了的。史记载:孔子适周问礼,老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老子说的“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这两句话不仅指出了孔子的特点:聪明深察,博辩广大:也指出了孔子的致命弱点:好议人、发人恶:同时对孔子的前途也做了预言:身危,近死。</p><p> 老娘说:老子真是大智慧者,竟然一眼看透未来,孔子随后的遭遇不就全应了这两句话吗?而且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不就是告诉孔子不能太过于自我,要因俗为变,因人而变吗?可惜孔子没有听取老子的忠告,导致自己周游列国了无所得“累累如丧家之狗”。</p><p> 我说:是的。孔子学问盖世,智慧滔天,但吃了个性的亏,在陈蔡之间被围困七日,绝粮,差点丢了性命:在卫国蒲这个地方与反叛之人“斗甚疾”被迫签订盟约才得以放行:在曹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结果宋司马“欲杀孔子,拔其树”:在匡这个地方,因“状类阳虎”,被“拘焉五日”,受尽了苦楚。</p><p> 老娘说:孔子的遭遇确实够难的,难道他就没有展现才华令人惊艳的高光时刻吗?</p><p> 我说:有!史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这段话是说孔子治理鲁国仅仅三个月就出现了公平交易,道不拾遗的大治景象!可见他的治理能力多么高超!史记还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孔子治中都一年就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齐人曰“孔子为政必霸!”为政必霸――孔子的施政能力还不够强吗?</p><p> 老娘说:这样看来,孔子不仅理论水平超高,而且治理能力也超强,是个文武兼备有大本事真本事的人,不被当政者重用只能是为政者之耻,我赞同颜回的观点呢!</p><p> 我说:孔子常说“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世间没有明君圣王,我的才能得不到展示,“吾已矣夫”,那就好好做自己的学问吧!于是孔子回归鲁国潜心整理典籍,编著《诗》《书》《礼》《易》《春秋》,授徒以礼、乐、射、御、书、数,有教无类,成了伟大的教育家,其弟子三千,有异能者七十二!</p><p> 老娘说:好!东方不亮西方亮,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人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做个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呢!</p><p> 我说:是!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上起五帝三皇,下传千秋万代,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唐太宗崇儒重德,运用孔子学说,结果造就了封建社会两个最伟大的时代!如今,你看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就是孔子学说依然有强大生命力的例证!</p><p> 老娘说:孔子虽生不逢时,穷困潦倒,身后却绵延不绝成了万世师表,还漂洋过海,感化异族,这是人类对他的认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人能活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遗憾的呢!</p><p> 我说:老娘说的对!司马迁也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人能如此,足矣!足矣!</p><p><br></p><p> 言毕,我翻看史记: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p><p><br></p><p>(发表于2020年6月23日《陕西文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