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历史的眼光描画新版乡村图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读范剑鸣《风吹蒿莱——驻村笔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以一段话作总评吧:《风吹蒿莱》远远超出了我对乡村脱贫这类纪实题材的阅读期待。恰如其分地说,这是作家基于四年“第一书记”角色的一手资料,以坚实的底气,怀着巨大的悲悯,用心用情诚实书写,从容描画了一卷新时代的乡村图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风吹蒿莱》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边读边给家人介绍:这个书好看,等我看完了你也可以看。我的家人并不爱读书,受我影响难得还葆有一点微弱的读书兴趣。所以推荐他读,是有把握书中写到的乡村风物人情,现实思考,容易引起同样来自乡村的他的共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在我看来,《风吹蒿莱》成功之处有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是优美生动引人入胜的文学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里,纪实书籍好不好读,读者愿不愿意读,并不取决于其旋律高低意义深浅,而主要由书写的调性也即文学性来定调。近年,纵观图书市场,类似于《风吹蒿莱》的同类书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本都能走入读者的心。甚至于悲观一些来说,有些书,“稻米和果蔬”都是原生态的,可惜失手在了笔力不足调性失准的炉火上,并没能给读者奉上一盘走心入胃的宴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风吹蒿莱》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得益于作家的写诗功底,全书行文优雅,叙事从容有耐心,状物写人细致入微却并不拖泥带水,透出一种冷静温和的雍容气质。说不出原因,我在阅读时,总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向作家深深致敬的“行吟之书”。我会想象是作家独行于大地之上,安静地吟咏着中国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吟咏着作家生命和心灵自身的过去和现在。很自然地,这样的吟咏,也打动着如我这种,对乡村有若即若离的了解和联系,又关注自身内在心灵生活建设的写作者和阅读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是繁杂斑驳又闪动着光芒的现实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一些亲友,我和乡村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表面上,在道听途说中,我对乡村有着浮光掠影的了解,事实上,我对乡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尤其是乡村脱贫,和很多城里人一样,我总是在抵达某一个光鲜亮丽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点后,对新时代的乡村和乡村人民表示出极大的艳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感谢《风吹蒿莱》,作家以一个在现场在当下的寄居者弥合者身份进行书写,其文本的诚恳度首先就赢得读者的高度信任。书中对乡村现实的描写也是中恳的,角度是平实的,没有人为的迎合与拔高。以瑞金梅江边的下坝乡为原点,书中既有详实的赣南山水地理描写,有风富多彩的民俗民情,更有乡村各色主角——“人”的悲欢故事。山河,岁月,人物,故事,情怀,这种种事物,繁杂斑驳的内在之间,却闪耀着人世万物交织缠绵阔远深切的温暖之光,令人在繁复变幻的重重现实之外看到希望和力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是深邃高远引人深思的思想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的方面来说,全书随处布写着充满哲理又文彩斐然的精华警句。让人目及此处,心下一动,不得不随着作家的行文而若然有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弥合》结尾,“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真的像极了一个双面人。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充当了离间者,还是充当了弥合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通达》一文中,“世间的事情总是这样,再不好走的路,都有人能冲过去,而一些人则选择绕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渔者》结尾,“独臂汉子终于从河湾的鱼水之欢里听出了命运的启示,于是成了一个渔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的方面来看,全书的立意独运匠心,这也是在我看来,其独秀于同类题材的可贵之处。正如作家自己在《后记》中所说,第一,全书受命于某种力量的召唤,构成了作家自身的“诗和远方”。第二,作家没有被时代大背景裹挟人云亦云,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观察角度和书写情愫,其思想立足点不是非黑即白,既没有成为田园牧歌,也不是农业文明挽歌,而是成为一种诚实而生动的时代记录。我把这个角度,看作是作家人格的必然所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内容简介中,《风吹蒿莱》被定义为一个扶贫文本。其实,本书立足现实又超拔于现实,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此。时间会说明一切。我想说的是,这既是一本写在今天的书,也是一本写给明天的书。这是一本现实之书,也很有可能成为一本历史之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范剑鸣先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061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