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 曹先强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b>阿昌族妇女头饰“屋摆”(高包头)</b></p><p class="ql-block"><b>曹先强(阿昌族)</b></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梁河县境内的阿昌族妇女的头饰,很为特别。那是一条她们织成的长达数尺的缸染黑布缠绕而成。阿昌族妇女的头饰,高昂、雄伟,形成箭翎,足有一尺有五。</p><p class="ql-block"> 据说,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惯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名列前茅。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用布料缠绕起来的头饰,达到这样的高度的民族,也是屈指可数。阿昌族妇女为什么要包这么高的包头呢?这里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遥远的过去,一个阴霾的日子里,阿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着的美好家园,遭到了外敌的侵扰。为了保家卫国,阿昌人与豺狼般凶恶绿牙蛇般狠毒的入侵之敌,展开了殊死的决斗。男人们放下手中的犁耙,冲到前沿,赤膊血战。妇女们放下手中的纺锤,从后方运送弹药,接济粮草。她们冒着生死危急,把一捆捆的箭支搬运上去,通过男人们的手,把一支支复仇的箭射出去。一批批涌上来的敌人,扔下了一具具横七竖八的尸体。战斗打了七天七夜。狼烟在升腾,在蔓延,家园在哭泣,在滴血。敌人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阿昌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阿昌汉子已弹尽粮竭,又一批敌人涌了上来。危难之际,一个聪慧的母亲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如果前方的亲人们头顶上,都用布带包高一尺五寸的包头,后面的妇女们向“包头”射箭,亲人们取下箭支就能射向敌人。这个想法被采纳了,前面的勇士们包起了“包头”。女人们在远处凭借它给亲人送箭,男人们用它伪装迷惑敌人,敌人把箭误射向“包头”,男人借箭反击。“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命运,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战火烧到了第八个黄昏,山前布满了乱石般的敌人,敌人象受困的饿虎,象激怒了的野猪,又嗥叫着扑了上来。阿昌的壮士们个个舍生忘死,射完了箭支,又挥起棍棒,誓死和强盗作拼死的战斗。到了第九天的黎明,山下又爬上来一群敌人,悲壮的喊杀声回荡在高山峡谷。阿昌人被迫退上了一座高高的山顶。为了保护山前山后的老人小孩,不遭外敌的蹂躏、残杀;为了捍卫足下的家园国土,不受寸土流失、半分侵扰。母亲们勇敢地站起来,高举起点燃的茅草枯枝火把,愤怒的烈火席卷向前沿阵地,烈火包围了激战的山坡,把亲人和敌人一同在冲天火海中烧成了灰烬。一场大雨淋下来,熄灭了这场战斗,妇女们才放声痛哭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儿子,为了纪念战死的骨肉同胞,为了记住这场悲壮的战争,阿昌的母亲们站在战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弥漫的硝烟中,包起了丈夫的“包头”,把它包裹搭成了一支巍巍的箭翎。</p><p class="ql-block"> 从此,阿昌族女子一经结婚,头上就要包起英雄的箭翎。为的就是牢记民族苦难的过去和斗争的光辉历史,不忘却那位伟大的母亲。这个习俗,千百年来沿袭着,一直传到了今天。现在,阿昌族妇女曹自芹(全国五届人大代表)顶着这支箭翎,登上了北京天安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阿昌族妇女王才英(云南省政协委员)、曹明美(云南省七届人大代表)顶着这支箭翎,走到了省城昆明,豪迈地走进了庄严的人民胜利堂。还有许多的阿昌青年,他们或参军或工作到异地,与外地外族的姑娘小伙联姻,回到阿昌山寨时,也要让爱人妻子自豪地顶上这支箭翎。因为,他们知道:阿昌族妇女头颅上顶着的是一支巍巍的英雄之箭翎。那里面包藏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埋藏着一个民族的如火似血的古根;支撑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激励着阿昌人的世世代代,子子孙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阿昌族妇女的头饰,梁河阿昌族语方言叫“屋摆”。当地人叫“包头”。因为它高,又叫“高包头”。一般的头饰,都叫戴,而这种头饰包头,是缠绕起来的,所以,人们都称包。</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妇女的“包头”,多为妇女们自己用手摇纺车纺成线。然后,再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一刀一棱地织成长布条,搓结好“包头”顶端的线头“耍须”,再进行蓝靛缸染,这才算做成了一条“包头”。那些青春年少,处在豆蔻年华的姑娘们,可以熟练地按照女性老者传习的工序织做,但通常她们却没有资格和权力,包这种“高包头”。</p><p class="ql-block"> 在阿昌人的眼里,“包头”是神圣和威严的,有许多禁忌,只有母亲们才能包的。她们重视“包头”、珍爱“包头”,容不得有人对她们的“包头”当着面指手划脚,品头论足,更不能有人故意地触碰她们的“包头”。当然,她们也不会把自己顶在头上的东西,轻易地交给陌生的外人说三道四。因此,一般不熟悉阿昌族民族传统习俗的客人,当你从远方来到阿昌山寨,只要不轻浮地去对妇女们的“包头”给予过多的关注。仅凭着她们头上的“包头”之有无,来分辨女性的称谓是最方便不过的了。阿昌女性,凡有“高包头”的是已婚妇女;反之,则是盘着黑辫子的姑娘。阿昌姑娘要包“高包头”,得等到结婚的时候。在她们结婚的那天,新娘告别娘家,从生她养她长大成人的娘家,跨入了陌生的男方家,包上了“高包头”,也从姑娘的岁月跨入了已婚妇女的行列。对她们来说是既伤心又欣喜。为她们从此就要告别浪漫的姑娘时代而伤心;为她们马上就要包起高“包头”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而欣喜。所以姑娘出嫁要哭,要唱,这就是阿昌族古老的哭嫁风俗。通过唱哭的形式,把她们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这种自相矛盾的心境,姑娘改媳妇的包“包头”仪式,繁琐神秘,在夜里举行。 </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包“高包头”习俗正式而神圣的仪式叫“圆成”。阿昌语叫“扎尼航”,包“高包头”仪式,在男方家里进行,男方请来寨子里,德高望众,儿孙满堂的两位老妇,有时也请一两位聪慧清秀的姑娘来相帮。她们在喜气盈门的新房里,让新娘梳理沐洗,然后打开新娘带来的衣柜箱子或嫁妆包袱,虔诚、庄重地给她系上筒裙、围腰;扎上花带子;加上“毡裙”;扣好钉有银袍、银链、银扣、银鱼、银耳钉、银灰盒、银针筒等一大串,穿上银饰胸佩的短“褂膀”,坎肩式的小黑罩衣;再一圈圈地包上雄伟、高昂的高“包头”。最后,牵着新媳妇走出洞房,走到院子心点竹筛子上的红蜡烛,在新娘头顶绕上七星北斗,牵到正堂给列祖列宗膜拜磕头,给未来的双亲大人施礼,仪式才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个包高包头习俗仪式,阿昌语叫“扎尼航”,当地人叫“圆成”。旧时多有包办强迫,“圆成”决定女子的命运,故对圆成老妇有“圆成婆”之戏称。因为阿昌族妇女头饰的独特性和动人传说,它给人们指示出了有关阿昌人的历史、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及民族心态。它引起了专家学者及世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的《山茶》1984年第5期,刊登了诗人张承源、孙宇飞根据阿昌族妇女“高包头”的传说合作创作的长诗《箭翎歌》。云南《民族文化》1986年第1期介绍了头饰的照片。北京《民族团结》1980年第九期、德宏州文联文学刊物《孔雀》1987年第3期,在封底、封面,刊登了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形象,并辟内页专文介绍了其头饰。1988年2月,云南电视台拍摄的民族电视剧《金藤串起的珍珠》系列电视剧《阿昌的故事》中,把阿昌族妇女“高包头”的传说故事与高包头形象搬上了屏幕。读者如果有兴致,希望你能从银屏中,一睹阿昌族妇女,那种包着箭翎式的高“包头”的风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原载云南德宏文联《孔雀》文学季刊 1988年第3期 作者 曹先强 】 </b></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妇女服装头饰, 1991年2月梁河县城。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妇女服装头饰 ,1991年2月梁河县城。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妇女服装头饰,1991年2月,梁河县城。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妇女服装头饰, 1991年2月梁河县城。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大妈登上英文外文书籍《秘境云南》封面 。曹歌 翻拍</p> <p class="ql-block">梁河县人代会上阿昌族女代表。 曹歌 翻拍</p> <p class="ql-block">1991年春节 ,关璋村阿昌族妇女赵发英,时年90岁。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老年妇女包头。(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妇女服装头饰, 2005年10月曩宋中学。曹鹏举 拍摄</p> <p class="ql-block">新娘婚礼服饰,2016年10月关璋村。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新娘婚礼服饰, 2018年11月关璋村。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青年妇女服装头饰。 石亚芝 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年妇女服装头饰。2006年1月永和村。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年妇女服装头饰,。2006年1月永和村。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年妇女服装头饰。2006年1月永和村。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年妇女服装头饰。 2016年1月关璋村。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中年妇女高包头, 2018年4月1日参加云南省云龙阿昌族历史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女代表。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织锦省级非遗。2018年8月8日。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榕树下,阿昌族妇女服饰。 2009年5月关璋村。王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腾冲巿新华乡阿昌族服饰。(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妇女过节归来。 2012年3月永和广场。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年妇女服装头饰。俸其相 翻拍</p> <p class="ql-block">劳动生活中青年妇女服装头饰。杨发开拍摄</p> <p class="ql-block">节日庆典中的服装头饰。 2019年1月26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研究深入乡村课题, 2020年5月关璋村。曹保相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研究深入乡村, 2020年5月关璋村。曹保相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研究,深入乡村课题研讨。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文章收入学术著作其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研究文章收入学术著作论文集其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文艺作品收入文学作品集其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研究论文收入论文集其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审美文艺作品收入文学作品集其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服饰审美论文,在黑龙江佳木斯大学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学术交流。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作者】曹先强,阿昌族,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编辑。国家文化部《中国百部史诗工程》阿昌族史诗特聘评审专家。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中国视协会员。云南省视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协第一届(1997年)第二届(1998年)“边疆文学奖”获得者。1997年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2015年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2001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九八O年开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有作品二百万字。主编《阿昌族文化大观》(25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主编《阿昌族文化论集》(9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有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31万字)民族出版社(北京)2012年10月出版,收藏入国家图书馆。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传媒频道管理,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云南户外运动野外徒步探险学者,在不同季节不同线路,已八次翻越高黎贡山,有著作六部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