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十一日,广东花县的落第秀才洪秀全聚集万余人发动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尔后便北上向清政府发起进攻,仅用两年余的时间便席卷桂、鄂、赣、皖、苏等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二十三日攻入南京城,并定都南京改称天京。</p><p>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领导层便进行权力瓜分,大肆封王封官。由于权力分配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便出现了部将间相互倾轧,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残杀,内讧不断;洪秀全等高层领导因怕部将叛乱夺权,也排除异己残杀有功将领。一时间南京城中乌云密布,人心惶恐,时有某将领被另一亲王诛杀的消息传播。不少将领为避祸乱和保存实力,便率部脱离南京另图发展。 至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湘军攻破南京,短短的十年间,原来势如破竹的太平军已实力衰败,残存主力各散西东,自寻出路。</p><p> 偏偶山区的武平小县城,与相隔千里之外的太平天国原本是毫无相干的,但因太平天国的变故和失败,将之命运相连。武平县城在咸丰七年、咸丰十年、同治三年三次遭受太平军残部的窜扰,屠城杀戮,让几代武平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苦难记忆。</p><p><br></p> <p> 清咸丰七年五月,武平县城遭受到第一次浩劫。</p><p> 太平军在南京建立朝庭之后,不久就因争权夺利产生内讧,北王韦昌辉不但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全家,而且还大肆诛连,致使翼王石达开难以立脚,因此他便率领部属远走他方,另图发展。石部起先在鄂皖赣一带徘徊,后窜至赣南,由赣而至闽西粤东边境,直至咸丰十年才转往黔桂而准备入川。</p><p> 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石达开部将石镇吉(封号国宗将军)率部进犯福建,于四月初七(本文所涉时间均为农历)攻陷汀州府城;四月廿三日攻破连城县城后,在东门外遭到乡勇迎击,石军大败,损失多人。石又获悉连城县令彭立忠在四乡调集乡勇,乡勇愈来愈众,已无胜算,乃于五月初一率主力南下,五月初二向上杭县城进攻。上杭县城三面环水,古有铁上杭著称,石部久攻不克。五月十一日上杭东门城墙被地雷炸崩塌一角,但随即复全,石部被毙甚众。计穷的石部便向武平逃窜。</p><p> 五月十三日,石部到达武平城外后,即扬言此番是借路经过,只要让他们进城稍事休息,决不伤害秋毫,倘若敢于抗拒,即以大炮攻城,城破之日,连扫帚也要过刀,决不宽贷。当时武平县城兵力单薄,城内官绅经会商后,觉得难以抵抗,决定迎其入城。于是在四大城门备具香案鼓吹,大开城门恭迎石部入城。</p><p> 实际上石部因进攻连城、上杭两县接连受挫,损失惨重正憋着一肚子邪火无处发泄,来到骗开的县城里,那有吃素行善的好心。进得城后便对前来迎接的人们大开杀戒,知县陈登奎被杀死,官绅从殉者数百人。石部的暴行激起民愤,居民自愿配合兵勇与太平军进行巷战,石部遭受损失不少。连城、上杭和武平的抵抗,是石部入闽以来受创最惨重的时刻,遂积愤屠城。</p><p> 石部在入城后,便紧闭四大城门,对全城烧杀抢掠,大肆杀戮,不分男女老幼逢人便杀,妇女先奸后杀。城中居民有的从城墙跳下,向城外逃命;有的藏匿于家中夹墙复壁中;有的躲在柴堆内;更有藏在粪坑之中苟延残喘,结果留得性命的不及当年人口的半数。一时间,城中被杀之人不可胜数,死尸堆滿了城墙;大街上、竹林中、水沟里,满城尸体随处可见;县城内唯一一条水路(从北门坊流出经大水圳流入化龙溪)流出的水已给鲜血染红,当年武平八大景之一的龙河碧水中的碧水成了一溪血流;北门坊从东安桥到古楼脚下紧挨着的二十六口池塘上漂着被奸杀的死尸;被烧成废墟的房屋连片冒着青烟。</p><p> 石部在屠城后于十八日全师经石径岭往江西流窜,北上抚州。</p><p> 咸丰七年的劫难,是武平建县以来经历过的最大一场浩劫。六十年后的民国六年(1917年),在县城为咸丰七年浩劫中枉死冤魂超渡而特建的七日大醮上,人们仍觉风凄云黯,景象悲惨,为武平人民留下不可磨灭的灾难印记,后人谈咸丰七年色变。</p> <p> 清咸丰十年十月,武平县城的第二次浩劫。</p><p>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中旬,太平军彭大顺部流窜至武平,因该部人员全部头裹花巾,号称花旗军。当时省督学徐树铭由龙岩到达上杭,准备前往汀州府主持科考,得到太平军攻陷武平的消息,便留驻上杭协助县令筹措粮饷及防守事宜。游击(相当于现代营长或团长)吉勒图会同另一奉命自漳州前来助剿的游击许忠标至武平进剿,武平县令到上杭催促吉、许两部迅速发兵。两部行进至盈科桥(现城厢三角铺过去)与太平军遭遇,仓促应战不利,吉、许率部退守高梧休整补充。十二月,汀州总兵(相当于现代军分区司令)袁良率部来援,与花旗军对阵,两军犬牙交错,双方对恃难以取胜。因总兵率部驰援武平,造成府城空虚而为太平军另部攻陷,直至次年四月才收复府城。其盘踞武平的花旗军残部亦撤离武平窜经江西进入湖南。</p><p><br></p><p><br></p> <p> 同治三年九月,武平县城经历了第三次浩劫。</p><p>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在南京自杀,由忠王李秀成辅助幼王洪天贵支撑残局。七月十九日湘军攻破南京城,其残部便分头流窜。其中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部窜至赣东北而南下。后分四路入闽,其中第三路花旗军丁太洋,原是李世贤部属。八月在瑞金战败,便与李世贤分道扬镳并占踞赣之雩都。九月初六在雩都败走瑞金时与天将林正楊会合。初七瑞金被会昌团勇攻复,丁、林弃城南走而入闽,九月十一日占武平。总兵贺国祯、王明高,副将雷照雄、尹定友,知县沈玉田在丁、林部攻城战中战殁。闽臬司(相当于现代公检法司的总负责人)张运蘭被擒,三天后被杀。九月十四日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副将方耀田由粤入闽,与汀州知府吴赞斌会合共同攻打武平县城。丁、林部败退,一股经上杭上都、芦丰至永定;一股走上杭旧县、白砂至永定;另一股由本县岩前、象洞至上杭下都进入永定。</p><p> 此次丁、林溃军在攻打武平时,战事相当惨烈。在战役中知县阵亡,总兵副将各二员同时殉职,省级大员臬司被擒杀,可见战争规模之大甚于前二次与太平军溃部之战。</p><p><br></p> <p> 清咸丰七年、十年和同治三年武平三次遭受浩劫,太平军溃军在县城焚烧淫掳,民不堪虐,造成无数冤魂枉鬼。三次浩劫过后,几乎家家有死人,户户遭劫掠,当年武平繁华商业区北门到西门的商铺几成废墟(在后来修复发展中,商业区便东移东门外);城中房屋除溃军驻地外,基本上被焚烧,所剩无几。</p><p> 三次浩劫成为武平人挥之不去的痛,五月是武平第一次浩劫的祭时,谨以此文为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