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展翅 领巾飞扬】株木山小学红领巾寻访活动——看历史变迁 红领巾寻访新时代

美丽

<p> 2020年6月13日上午9点,株木山小学组织四年级1中队和四年级2中队80多名少先队员开展了调查寻访活动。现场观看全赋村老坟山墓群,让寻访队员们了解了汉寿的历史与社会演变, 通过文物感受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p> <p>队员们开心的来到目的地</p> <p>  汉寿,湘西北一块开放而文明的热土,历史悠久,古迹名胜引人寻访。</p><p> 汉寿,古称索县,东汉时期取“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始有汉寿之名。蜀汉大将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指的就是这里。这是一方被水赋予了无限灵动的土地,是历史上典型的洞庭鱼米之乡。据说创立了浪漫主义诗歌体裁——“骚体”的屈原曾经长期生活在这里。</p><p> 近日考古学家在我们汉寿株木山乡全赋村老坟山墓群惊喜地发现了与屈原同时代的一批墓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13日在常德表示,屈原在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迁江南,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占领楚国郢都的这18年,屈原一直都在沅湘一带。之后的数年,他也应该是在这一带徘徊。公元前278年之后的湖南,包括沅水流域在内,还在楚国的管辖范围。屈原流放江南写下《九歌》等辞赋时,就在包括汉寿在内的沅水流域一带。</p> <p>  考古学家的专业讲解和同学们自身近距离的参观,让同学们深深的体会到二千多年前楚国的文明,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赞叹历史文化的传承。</p> <p>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何赞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将是汉寿楚墓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目前来看,该墓地墓葬基本上以中小型墓为主,随葬器物以鼎、敦、壶或鼎、簠、壶或罐、盂、豆等陶器组合为主,基本不见铜礼器,出土铜器以剑、戈、矛、戟等兵器为主。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可初步断定老坟山墓群楚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p> <p>管老师在向孩子们介绍文物</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考古专员向大家展示挖到的宝物</h3><p><br></p> <p>考古专家在修复文物</p> <p>  据了解,老坟山墓群的发掘是沅水下游地区楚墓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也是汉寿楚墓最大规模的一次。截至目前,老坟山墓群已发掘墓葬111座,其中以战国中晚期墓葬为主,共计100座,另有西汉墓11座。共出土器物600余件(套),其中陶器487件(套),铜器99件(套),铁器6件(套),玉石琉璃器8件(套)。</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罗门王说过一句话:“耳朵是听的,眼睛是看的,两般皆易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刻苦铭心。”让我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去探索、思考、寻找答案,让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让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全面发展,自立自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研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场所和场景,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无限可能!</p><p><br></p> <p>  这次少先队员们参加的考古研学活动,让他们了解到远古时期的历史文化。观看了较有价值的实物,听了考古学家的讲解,收获满满。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汉寿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p><p><br></p><p> 株木山小学少先队大队部</p><p> 2020年6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