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9年—1978年,命运的安排,让我在京棉三厂做了纺织女工。九年的光景,度过了我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17岁到26岁,这大概就是人生的“芳华”吧!</p><p class="ql-block"> 在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能当上纺织工人,真是梦寐以求的事。那时的工厂政治任务很多,经常是下了夜班直接到飞机场欢迎外宾,能见到大家敬爱的周总理,也是一大幸事。每逢五一、十一的庆祝活动都少不了纺织女工的位置,还有首钢和煤矿的工人。</p><p class="ql-block"> 1969年九大召开的前夕,刚进厂时的我还不到17岁,人们戏称为“童工”。的确,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我,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晚上,躺在新工集体宿舍的床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爬在床上,遥望厂区那灯光璀璨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厂房,现代化大型企业呼唤着我们。当时的京棉三厂有七千多名职工,机器都是国产沈阳的,一厂、二厂都是进口前苏联和东德的。当时的厂领导中有万云~万里的妹妹。(图片来自网络,那个时候没有条件留下照片)</p> <p class="ql-block">刚参加工作后的我,迫不及待地在家里阳台上拍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当时离家最近的北新桥照相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为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作为样片,在照相馆的橱窗里摆了好几年,撤下后送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913事件前,1969、1970年国庆节受阅方队增加了女民兵方队,大部分都由纺织局几个纺织厂的女工组成。我们提前几个月就投入了练队,人员的选拔也非常严格,要年轻,还要政审,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就投入了训练,天天练习拔正步。(这张图片是报刊上翻拍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也就是我刚刚进厂不久,在工厂的足球场上练队,主席像后面是八里庄三小的教学楼(后排左二是我)。这是当时我们车间参加受阅的11个人的合影,我右侧是张远萍,她父亲是老红军,后排右二是当年中学红卫兵领袖人物陈永康的妹妹陈永莉,她们在后来都当兵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一个班的合影,应该是从工厂的大门内,远处过了马路的房子是当时的大礼堂,右边是大食堂,还有回民食堂(前排右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这张应该是1970年,71年因913事件就停了。这是在大礼堂前拍的,左侧的标语牌还是当年的痕迹(后排右三是我)。</p> <p class="ql-block">这张我在后排右一,我们手中的冲锋枪是真的,都有编号,为此那段时间我们一直是集中住。</p> <p class="ql-block">进厂后,车间排练节目参加厂里的文艺汇演。中间高高的男同志叫李健,是从军艺转业下来的,为我们编舞;他两边是车间工会的负责人;其他人都是从甲乙丙三个班抽调的。(后排右二是我)。</p> <p class="ql-block">前排蹲着的左边的是我</p> <p class="ql-block">我和64年进厂的郭美英、马淑华。</p> <p class="ql-block">这组照片是车间参加厂文艺汇演的节目“千军万马战太行”,参加演出的马淑英、张复炎和我。我们身后这栋楼,现在早已经拆除了,这是当时我们甲班的宿舍楼,结婚前的几年,我一直住在这里的单身宿舍。</p> <p class="ql-block">1971年以后参加了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每年五一、十一重大节日都提前排练,参加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这是厂宣传队排演的傣族舞蹈“送粮路上”,演出前,宣传队的史玉英在帮我梳头。</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从宿舍窗口拍的,我和宣传队的孟俊英。</p> <p class="ql-block">当年《纺织新歌》的舞蹈服装开始是裤子,江青看了演出后提出要穿裙装,我们才换成裙子,是绿色的,裙摆是深绿的,在当时还是很前卫的。</p> <p class="ql-block">我和郭秀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演出前,在后台候演时拍下的。</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在文化宫大殿前拍的</p> <p class="ql-block">每年节日庆祝活动结束后,北京市还要组织各单位参演的节目,在全市调演。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span>和宣传队的孟俊英、史玉英,在北京展览馆调演后拍下的照片。</p> <p>这张照片是纺织局联合演出,其中有几个人是京棉一厂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该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大概是1975年前后,当时“四人帮”组织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活动的一次大型演出活动。这是演出结束后,三厂所有参加演出活动人员的留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当时身穿的是农民服装。</span></p> <p class="ql-block">那几年在宣传队,我们都正值青春豆蔻年华,度过了人生最为美好、最为壮丽的青春岁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难忘的记忆……</p> <p>这是我们结婚前,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拍的,我当时还要参加演出,化着淡妆。我们1977年结婚的日子定在10月2日,就是因为10月1日晚上天安门前的狂欢活动一直到午夜。</p> <p>这是併粗车间团支部到颐和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时併粗车间甲班68、69年进厂的青年女工的合影。我在中排右一,同排左一朱伊荇是我们这些人里最有“出息”的,后来当了厂级干部;前排中间的是冯秀珍,外号叫“老头”,是车间甲班的党委委员;前排右一是甲班团支部书记李文彭。这些当年的伙伴你们现在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车间厂级先进个人的合影。我居然还是全年无缺勤,做到这点可不容易,我们甲班才两个人。但我这个无缺勤却不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每年大多数时间不在车间。五一、十一排练演出就3、4个月,民兵训练,挖防空洞,开吊车,拉砖,摔砖坯子等等,无所不能。故此人说“纺织厂的姑娘都是铁姑娘”。</p><p class="ql-block"> 作为纺织女工确实不容易,轻工重体,还要三班运转,文革时期一遇到献礼就要加班加点,连轴转。好在我们年轻,结婚有孩子的就难了。难怪后来纺织行业招工都难,只能从北京郊区招人。</p> <p class="ql-block">这张来自网络的照片,最为真实地再现了我当时工作过的车间~併粗车间的工作场景。就是把头道工序的产品~一桶桶的棉条,由机器将六根棉条拉成一条,经过两遍拉伸;再送到下一道工序,纺成粗纱,将纺好的粗纱送到下一车间~细纱车间,纺成棉纱。</p> <p class="ql-block">感谢🙏京棉一厂的朋友发的这些照片,让我又想起当年车间里的样子,几回回梦里的景象再现!</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粗纱工序,上面两张照片是併条机。挡车的是我们同期进厂的冯秀珍,我真羡慕她能留下在机器前工作的照片。那个年代能拍照,尤其是在车间拍照,可是挺大的奢望呀!</p> <p class="ql-block">我们紡出的粗纱送到下一道工序~细纱车间,由他们再紡出成品纱。他们比我们前纺车间更为幸苦。</p> <p>这张照片应该是细纱车间,当年我们工间活动和开小组会就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京棉一厂礼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期</span>的样子。当年纺织局组织京棉一、二、三厂和维尼纶厂联合演出时,我们在这里排练过节目,大体的样子没变。</p> <p>当年京棉一厂的宿舍楼,周围棉纺城的家属宿舍都是这种样子。</p> <p class="ql-block">最近,看到一些资料了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一五”计划,政府把发展棉纺业这一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作为重点,从1953年到1957年,在东郊朝阳门外先后建起三座大型棉纺厂(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和印染厂等国企,一举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三厂厂区内部的一条路一直往东,经过二厂、印染厂,好像还有纺织机械厂,一直可以通到京棉一厂。由我们厂往西一站地英家坟是纺织研究所;再往西一站是小庄,那里有针织总厂和毛巾厂;继续往西朝阳门有仁立麻纺厂;东大桥南光华路的光华染织厂。北京郊区还有几家毛纺织厂,后期的在牛栏山的维尼纶厂,这些仅是我知道的,现在这些工厂还有吗?</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厂领导告诉我们,我们加班一天就可以建一个三厂,好自豪哦!</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应该是当年京棉三厂的大门口和正在下班的女工。看到它,使我起当年的日日夜夜,每天欢声笑语地上下班,许多骑车路过的人都会说“三厂小姑娘真多呀”!的确,除了早期进厂的老工人外,在我们之前,62年、64年进了几批,文革后的68、69、71年又进了大批的学生。这时,纺织厂的人员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应该是时间靠后些,拆迁期间的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九年中,天天乘坐上下班的12路公交车,后来改为112路公交车,也是那样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1978年休完产假的我就调离了纺织厂,告别了9年的纺织女工的生涯。</p><p class="ql-block">刚刚参加工作的开始,我是那么怀恋学校生活,总觉得是暂时的学工劳动,还将回到学校;将要离开时,回想一下,我的整个人生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这里,更值得眷恋。</p><p class="ql-block">多少个日日夜夜,有喜悦,有悲伤,有苦有乐。九年中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九大召开、913事件、批林批孔、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以及粉碎四人帮,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发展变化一起跌宕起伏。多少个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四班三运转、连轴转,我们用双手和汗水为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春节晚上加班还要体验吃忆苦饭。<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得唐山地震发生后,我们赶上夜班。当时还是男朋友的他,用自行车送我的上班,路上一直教我怎样避险,真有一种“赴死”的感觉。那天所有当班的人无一例外地来到车间,直到车间大喇叭通知停机,才离开车间。</span>现在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是什么信念支撑着那一代人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郊的纺织厂陆续关闭,1997年京棉一、二、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在原来京棉二厂(八里庄)所在地办公,厂房迁到了顺义。</p> <p class="ql-block">朝阳路西起朝阳门外东大桥,东至通州,全长20公里。这是神路街朝阳区委北边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老房子已经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商厦崛起。一大批的老职工还居住在此,112路公交车依然贯穿东西。</p><p class="ql-block">站在朝阳路上,远眺如今的CBD,现代时尚、高端大气,不得不承认时代发展带来的惊喜和魅力!</p> <p>时代变迁,朝阳路上灯光璀璨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网络上发现的几张照片,和朋友转发的美篇,引起了这么多对青春过往的回忆。九年,整整的九年,我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这里,直到现在,我也认为这段日子是自己今生最为美好、最为壮丽的年华!</p><p class="ql-block">(本文引用了网络和一厂君歌的美篇中的史料图片,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