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816工程

nana

<h1 style="text-align: left;"> 2020年4月14日,在新冠病毒疫情解除之初,我们前往神秘的816地下核工厂旧址。</h1> <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关了2个多月,驶上高速路有点终于要放飞的感觉。</i></b><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从南岸出发,走沿江高速到涪陵,再走国道319到816厂,导航显示有120多公里,需要2小时左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沿途不少大桥和路段有雾</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乌江两岸碧水岱山</i></b></h1> <h1> 国道319旁就是乌江,时不时有观景台可以停车拍照。<br>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自贵州省沿河县进入重庆酉阳自治县万木乡、龚滩古镇、彭水自治县,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我们经过的涪陵段已是乌江即将汇入长江的尾端,但清澈碧绿的河水和浮现墨色、仿佛国画般的石壁,仍然有着乌江画廊的风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终于抵达816工程游客中心。</i></b></h1> <h1> 20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br> 1966年,周恩来批准了在涪陵白涛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中央军委特调8342部队担负主要施工任务。这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br> 工程于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工程总投资7.4亿元。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需要,该工程1984年停工。至此,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h1><h1> 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令解密。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随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升级景区设施,2015年涪陵区政府对“816工程”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封闭打造。2016年9月25日,休整一年后重新开门迎客。2018年1月27日,816工程(816景区)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7月29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我们即将游览的线路图</i></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816工程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一直忘了问挖出来的石渣去哪里了),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达到130条,所有洞体的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其中,最大洞室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面积为1.3万平方米。这样“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的工程设计在1978年曾获国家科技大会奖集体奖。被称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游客从7号主导洞进入</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7号导洞对面的816标志顶天立地,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下100多米隐匿着工程浩大的地下核工厂。</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从洞口坐电瓶车,由导游带入7号导洞</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电瓶车的终点是核发电厂房</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核发电厂房当时设备还没有安装到位,墙上有发电工艺原理图。</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9号引水洞</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硕大的引水洞,沿着引水洞穿行仿佛进入时空隧道。</i></b></h1> <h1> 核反应堆的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水来冷却,所以许多核电站都建在海边。导游介绍,如果816工程生产运行,将要抽用三分之一的乌江水来冷却,不知这样会不会造成乌江水质污染,我们今天看见的乌江风景还在不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穿过引水洞,从左边的小门进入另一边厂房</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用栏杆围着的深洞是预留的电梯井</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高大的厂房通道</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原始的洞中通道,洞壁没有处理,箭头所指的粗梁之厚可见工程的质量是非常好的。</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26号支洞</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里的洞壁涂抹了一层防护材料</i></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101工号</i></b></h1> <h1> 101工号是816工程的核心,也是到这里参观的主要部分。进入101工号前有一个小型展厅,介绍了816工程的概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816工程大事记</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816工程洞体现状三维模型图,放大可以看见每一个工号的体积尺寸。</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展出的部分展品</i></b></h1> <h1> 从展厅后面的小门出去,往下走三层,来到三楼的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br> 816地下核工程主反应堆是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学名叫做“石墨水冷热中子反应堆”,这座反应堆是以石墨作慢化剂与反射层,普通水作载热剂,天然铀为燃料的一个反应堆,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一套装置。这座反应堆同时也是生产和发电的两用堆,这里建设有全国第一座利用余热发电的核电厂。反应堆本体由堆心、金属结构、进水系统、装卸料系统、监视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堆心是反应堆的核心核能交换,热量导出都在这里进行。在巨大的堆心盘中还有非常多的小孔,这些小孔共有1984个,它是1984根工艺管的插孔,经过加工的铀235和其他元素(如铅、铝、镍等)将在工艺管内进行中子碰撞和能量交换,最后生成钚239,钚239是核弹释放巨大能量时必需的主要核燃料。</h1> <h1>(一起普及核燃料知识:<br> 原子弹装的核燃料一般有两种:铀235或钚239,分别称为铀弹和钚弹。美国投在广岛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是铀弹,投在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胖子”是钚弹。<br> 铀235可以从铀矿石中提取,不过其含量仅占0.7%,其余都是不能发生链式反应的铀238。从天然铀矿石中提取铀235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铀浓缩”,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铀235浓度要在90%以上。铀浓缩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因为铀235和铀238犹如一对双胞胎,其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无法进行化学分离,只能采用物理学方法浓缩,过程时间长且花费巨大。<br> 钚239在自然界的存量几乎为零,只能依靠人工生产。它是铀238在核反应堆中转换而成,采用化学方法即可分离出来。钚弹中钚239的浓度必须达到93%以上。<br> 武器级铀235和钚239的“原材料”都是铀矿石,相对而言,生产钚239要省时、省力、省钱得多,前提是掌握技术含量更高的核反应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玻璃平台和楼梯是方便游客参观搭建的。</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下面是上口直径在20米左右,深有5米的圆形锅状池子。冷却过的水流入池子。池中有负责正常生产的生产泵、负责调控温度的控制泵以及可对“失控”者及时制止的安全泵等。</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上面是1984根工艺管的插孔</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墙上的铁支架和通风口栅栏都在816工程停工后的停顿期间,被工人们拆除变现了。</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穿过一个弯着腰才能进入的两寸多厚的铁门才能进入这个反应堆锅底</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从三楼爬上七楼,进入101工号仪表室。</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101工号仪表室。在地下100多米,这里一点也不潮湿,仪表盘和控制柜都没有生锈。这要归功于这里的防潮处理好和通风良好。</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特殊处理过的墙面和天花,现在还是光滑发亮。</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所有的楼梯间都保留着当年的标语,成为那个年代的印记。</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去九楼中央控制室的过道上也有标语</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中央控制室。大厅中央放着一个灰色的控制台,控制台上写着“出厂日期:198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开关制造厂”的字样。最让人吃惊的是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占了三面墙,面积达150平方米左右,计算机高达两米左右,中间许多电线裸露在空空的铁制架子上,一张发黄的装置显示屏的产品证明书上,写着制造日期:1978年6月30日。几个直径两米左右的圆形显示屏上,有各个部位的分布标志。洞内四季恒温,温度均在25℃左右。</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每个小孔都对应着一根工艺管</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控制台上的操纵旋钮还是锃亮发光</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位于8层的核反应堆大厅</i></b></h1> <h1> 二三十米高的大厅内,当年反应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将近1米宽的“工”型钢做成的支架,绕成一个正四方型,支架下诺大的工艺管的圆形插孔密密麻麻,有1984个工艺管道,旁边1米多宽防辐射沟内,铺满了从云南运来的重晶石沙,空荡荡的大厅顶部,布满了圆形的窟窿,每个直径有10厘米左右。就在反应大厅四周的墙上布有两层钢制的走廊,乳白色油漆漆成的墙面依然闪闪发亮。厚重的铁大门足足有两寸厚。</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墙上的支架和风口栅栏也同样被拆走了</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走道也是风道,看看这混凝土墙的厚度,顶上还留有许多钢筋用以备用。</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129洞内送风中心</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103堆工排风中心</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洞中厚厚的混凝土拱顶</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102工区</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储存元件的水池</i></b></h1> <h1> 从102工区出来坐电瓶车到一个高大的洞中通道,这里和许多洞口相连,好像一个交通枢纽,导游说是行政指挥中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高大的洞中通道</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通道一端与未开放的部分洞体相连</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通道的另一端与出口5号导洞相连,顶端是一个四层楼高的混凝土框架。从通道两边墙壁上的预留钢筋可以看出,这个空间是可以随时加层调整的。</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通道两边还有许多厂房和配套设施</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通往5号导洞</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5号导洞中“永远的工程兵”展览。816工程是工程兵用炸药,铁锹挖出来的,应该是伟大的工程兵。</i></b></h1> <h1> 816工程是作为甘肃404工厂(生产"重水"的高度机密的军工企业)的后备核企业而筹建的。当年也是人才济济,有留日、留苏背景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厂里的大学生近40%来自北大、青华、复旦等名校。工程停建后,大量精英流散。几年时间内,从5000千多人减少到1400多人。为了生存,各分厂想过各种挣钱办法。后来用二机部给的1920万元,转型为生产尿素化肥的“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 <br> 我们从816工程出来,前去看看离厂区五公里的816小镇。这里是816工程的家属区,现在打造成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小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厂史展览</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改建后的816厂</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中午饭在工厂食堂解决</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816小镇风景</i></b></h1> <h1> 看过816工程,不得不赞叹它的伟大!工程兵伟大!816厂的工人们伟大!中国人伟大!中国伟大!</h1>